谢文泓:在COP30上,预计全球适应目标(GGA)谈判将取得重要共识。这一突破意味着气候韧性融资将逐步从口号转化为真正的可投资资产类别。
在中国,为实现到2035年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的目标,气候适应和韧性项目亟需大规模资金支持。从CBI的视角来看,具有较大融资潜力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如供水/排水系统的防洪干旱改造、关键交通/能源设施的抗极端天气改造)、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农业韧性(如耐旱作物的研发、农业灌溉系统升级、生态修复项目),以及赋能型技术与服务(如气候预警系统、韧性供应链、气候风险数据平台等)。此外,气候韧性标准的建立、韧性金融产品的创新、混合融资机制以及公共补贴等政策工具,将是推动韧性融资规模扩大的关键因素。
为了促进适应和韧性投资,CBI推出了“气候债券韧性分类法”(CBRT),这是专门针对适应与韧性投资的分类工具,旨在明确哪些投资可以被视为对气候韧性有实质性贡献,同时也提升自然、生物多样性、蓝色经济等领域的融资可得性。
2025年8月更新的气候债券标准v4.3版本进一步将韧性标准纳入认证体系。气候适应与韧性融资已在亚太地区有实际应用案例。例如,2025年10月,东京都政府发行的“东京韧性债券”成为全球首支获得气候债券认证的韧性债券,债券所募资金将用于提升城市防洪抗台风能力的系列措施,标志着以韧性与适应融资市场进入新阶段。
FT中文网:今年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在结构上与欧盟Taxonomy高度呼应。您认为标准接轨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挑战是什么?共同分类(CGT)目前进展如何?哪些行业或领域最可能率先实现中欧标准的互认?CBI具体承担了哪些工作?
谢文泓:在标准接轨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中欧两个司法管辖区绿色分类体系在结构、定义和技术筛选标准上的差异,其次是将“互认”从概念变为可操作实践的兼容路径较为复杂。
例如,在共同分类目录(CGT)的开发中,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分类标准工作组决定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体系应用于中欧活动的映射,并基于ISIC仔细比对筛选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各自的绿色分类体系的技术标准和阈值是基于各自司法管辖区内数百份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这意味着在实现一致性或可对比性时,中欧双方专家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沟通、解释和讨论,整个过程技术性强且耗时较长。
目前,CGT已从对比研究阶段发展到市场应用,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中欧双方发布的CGT一期成果,涵盖了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72项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活动。
这一成果迅速被市场采纳,许多中国主要的海外发行人开始在国际绿色债券中使用CGT标签,这不仅为他们节省了双重认证成本,据一些报道称还因其更高的可信度带来了更低的融资成本。
在国内,已有超过300只绿色债券被重新贴标为“符合CGT”,形成了一个可识别的资产池。摩根资产管理、路博迈等全球头部资产管理机构也已迅速将其转化为面向投资者的创新产品。随着CGT取得初步成功,新加坡于2023年加入了CGT二期工作,标志着这一双边合作升级为多边倡议。2024年11月,IPSF分类标准工作组又发布了《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涵盖了110项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拓展了CGT的应用范围。
CBI在支持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接轨方面的具体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支持、制定标准、推动政策倡导以及促进跨境合作,积极推动中欧及其他地区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接。例如,在共同分类目录的开发过程中,CBI作为欧盟委员会的主要技术顾问,并担任IPSF分类标准工作组欧方组长,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此外,CBI还参与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性分类框架的开发,包括2021年发布的《东盟可持续分类目录》和2023年发布的《拉美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通用框架》。CBI与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机构合作,在COP30前夕发布了《分类体系互操作性原则》,并推出了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的映射工具和路线图进展报告。这些成果与CGT一起,推动了全球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的互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