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格局下,AI与教师各自承担不同而互补的角色,这种协作关系也将随着个体的成长与教育阶段的变化而调整。
在学前阶段,教育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大模型则发挥生成内容的辅助作用,是一个智能工具。它可以生成生动的睡前故事、播放儿歌,帮助教师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课堂氛围;但它无法替代教师的拥抱、眼神交流或语气中的温度——这些微妙的人际信号,正是幼儿情绪调节与安全感建立的关键。在此阶段,人类教师应将全部重心放在情感互动、社交引导与“言传身教”上,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共情能力,是教育的灵魂。
进入基础教育阶段,AI可以进化为教师的助理。它可以帮助布置和批改作业,解答基础知识问题,分析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减少教师在重复性事务上的时间投入。这样,教师便能将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教育内容上,例如组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表达和反思;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并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社会性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些关乎成长方向与人格塑造的部分,是当前AI无法替代的,也是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所在。
当教育进入大学与研究阶段,AI的角色需要从老师的助理扩展到学生的助手。AI作为能力超强的生产力提升工具,在智能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能熟练应用。因此在大学时代,学生就必须学会熟练地应用各种AI工具,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AI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编写代码和搭建实验模型,从而大幅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重点不再是传授具体知识本身,而是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以及如何理解并正确使用AI。例如,教学生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对AI的回答进行审慎思考,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学科整合与原创性的思考和研究。
现实挑战:AI替代下的毕业生就业危机
在高等教育阶段,人工智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变化,还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大模型正在快速替代大量重复性、程序化的脑力劳动,而这些岗位长期以来是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重要起点。
过去,大学生通过从事初级文书、数据整理、初级程序开发等工作积累经验,逐步走向更高级的岗位。但如今,这些入门岗位正被AI以更低成本、更高速度完成,导致这些“经验阶梯”被瓦解,部分毕业生可能会面临刚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因此,当务之急,高校、企业、社会层面都需要做出尽快的调整。对于高校而言,除开设的专业课外,还应将“如何与AI协同工作”系统地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利用AI提升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各专业领域因AI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对企业而言,应与高校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习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工作场景,从而缩短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周期,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在社会层面,应建立更完善的终身学习与职业再培训机制,为受AI冲击的劳动者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和职业转换通道。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应支持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持续成长,使学习成为应对技术变革的常态化手段。
结语
可以预见,AI将比以往任何一代信息技术都更加深刻地影响教育。一方面,作为智慧教育的基础设施,它将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和普惠;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转变。随着知识传授更多由AI承担,教师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情感陪伴、价值引导、思维与创新的启发中。教育的本质并不会被改变,但人与技术在教育中的分工将被重新定义。
(作者介绍:刘劲系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理事、特聘专家,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系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洁华系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