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人工智能

中国AI机器人赛道的“群雄时刻”

宋欣、卢聃:中美技术体系直接碰撞已显现:一方是凭借制造业与工程体系优势崛起的 “具身中国”,一方是依托AI系统能力与资本生态领跑的 “虚拟美国”。

在中国AI的“DeepSeek时刻”之后,“宇树时刻”呼啸而至,更加激动人心的AI机器人“群雄时刻”也悄然到来。

中美两大科技巨头在这个领域的终极决赛已经异常清晰。刚刚,2025年美国《时代》杂志“最佳发明”榜单揭晓:中国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R1与美国Figure AI的Figure 03并肩而立,平分秋色。这场“中美双雄”的对决,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竞赛进入巅峰阶段:R1以5,900美元的起价进入市场,凭借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开放市场,成为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量产先锋,能完成拳击、后空翻等复杂动作;而Figure 03则融合尖端AI,专注家庭任务,如叠衣服、装洗碗,展现出美国在工业自动化与家用场景的野心。Figure的CEO布雷特(Brett Adcock)表示,Figure价格将从15万美金大幅下降到2-3万美金区间。显然,机器人普及的价格战由此打响。

背后,中美两种技术体系的直接碰撞已然显现:一方是凭借制造业与工程体系优势崛起的 “具身中国”,一方是依托AI系统能力与资本生态领跑的 “虚拟美国”。

更具意义的是——这一次,中国不再只是技术的追随者,而是与美国科技公司并驾齐驱、平行探索的同行者。在实体经济相对差强人意的2025年,AI机器人却意外展现出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这或许出乎多数人意外。

然而更直接的追问是:这些代表新一代“中国制造”的具身智能产品,能否真正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实现实质性突破?中国AI机器人赛道,又是否可能在同一时期孕育出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公司?

本文基于作者在2025年多场全球机器人展会——包括德国Automatica、北京链博会、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与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实地观察与访谈,结合海展通团队长期研究成果,将从技术突破、产业优势与出海战略三个维度展开,呈现一幅关于AI机器人“群雄崛起”的全景图景。

中国机器人的“硬气”来自技术“底气”

要判断中国AI机器人能否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首先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技术够硬吗?

在多场访谈与展会交流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已在硬件、软件以及软硬协同层面实现多维突破,使中国机器人从“本土选手”加速升级为“全球玩家”。它们不再只是制造能力的代表,而是创新体系的输出者。

硬件竞争:从“身体素质”到“全球门槛”

在硬件层面,我们认为精密组件的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是竞争的核心。硬件决定了机器人的“身体素质”,也直接决定其能否跨入全球市场的门槛。以A股上市公司兆威机电为例,其微型电机已成为行业标杆。销售负责人杨朝林表示:“未来微型电机的发展方向是体积更小、精度更高,一个高精度微电机决定了设备能做到多精细。”这类电机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家电及机器人领域,尤其在人形机器人手部结构中,提供关键的灵活操作能力。小型化与高精度的硬件突破,使中国机器人成本更低、性能却不输国际对手,在全球制造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可以说,电机的进步,正是机器人灵活度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除微型电机外,力控传感器同样是机器人底层硬件的核心组成,为机器人提供“触觉”。其中,六维力传感器与扭矩传感器尤为关键,它们让机器人具备精细的力觉控制能力。蓝点触控华东负责人龙璇宇表示:“六维力和扭矩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获取判断数据的核心依据,直接影响运动控制算法。”以特斯拉Optimus第三代为例,整机配备32个传感器(14个扭矩、14个拉压力、4个六维力),若加上灵巧手,总数可达44个。蓝点触控是该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市场份额令人瞩目:六维力传感器全球占比约70%;扭矩传感器市场份额高达95%;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2/1000,为全球仅五家之一、国内唯二;扭矩传感器精度达1/1000,为国内唯一。龙璇宇补充道:“我们仍在向更薄、更轻、更小突破——三年前关节扭矩传感器厚度为14 mm,如今已降至5 mm。”这种硬件进步不仅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动作的精度与安全性,也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为AI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上游的基础零部件厂商,中游的关键模组与机械臂企业的崛起,正成为具身智能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这些企业将微型电机与力控传感器深度整合,形成机电一体化模组,为整机厂提供可直接装配的成熟方案,大幅提升了机器人产业链的协同效率。以钛虎机器人为例,公司大客户经理许烈介绍,企业规模已从40人扩张至300余人,出货量实现数十倍增长。钛虎专注于关节模组系统的研发与突破:“我们的关节模组精度高、体积小,整体体积可缩小两倍以上,扭矩密度位居国内第一。基于这一核心模组,我们能延伸至人形机器人与协作机械臂等领域。”这些高性能模组已在高危环境中展现替代潜力——例如在高原卫星调试场景中,传统人工手摇对星作业已可由机器人模组替代。市场需求的爆发也推动钛虎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公司不仅与三星、高通等国际巨头展开合作,还正沿着产业链持续整合,构筑属于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同样是机器人产业中游的厂家,机械臂厂商们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系统集成与赋能能力。其中,专注于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睿尔曼机器人尤为典型。公司创始人兼CEO郑随兵 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正如我们的名字Realman——‘真人’,我们的产品就是一条‘人的胳膊’,人怎么干活,它就怎么干活。而且因为足够轻,所以运动起来格外灵活。”现场展示的ECO系列机械臂 可以通过“拖动示教”实现精准学习:只需人工带动一次,它便能完整记忆运动位置、速度和轨迹,实现自然、流畅的动作复刻。郑随兵解释道,这种表现源于公司对“人体工学”的全链路设计理念:“除了芯片外,整条技术链都是围绕人的手臂结构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场有四十多家展商都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可以看出,对于核心模组与机械臂厂商而言,真正的成功并非单点技术突破,而是成为被系统集成、被大规模应用的对象——成为整个具身智能产业链背后不可或缺的“隐形巨人”。

软件层:VLA大模型赋能的“灵魂竞争”

软件层,我们认为竞争的关键是VLA大模型带来的泛化智能的系统效率。硬件塑造机器人的“身体”,软件则赋予其“灵魂”,决定它能否在开放世界中理解、学习与行动。VLA模型让机器人具备“看、懂、做”的能力,更进一步讲就是通过视觉感知世界、通过语言理解语义和通过动作完成任务。它构建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控制的一体化框架,使机器人摆脱手工编程,凭借自然语言与多模态学习实现通用操作智能。这一方向正在成为中国AI机器人竞争的核心。如今,国内厂商已在三条主要VLA技术路线上展开突破,标志着具身智能进入新的加速阶段:

第一种是ViLLA模型:分层规划的“解释型智能”。简单来说,ViLLA是一种在端到端的VLA基础上加入潜在动作空间和隐式规划层的增强模型。它通过任务分解生成可追踪的意图序列,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具备更强的规划与执行能力。例如,当收到“抓取红色杯子”的指令时,机器人会自动将任务拆解为“识别→规划→执行”三步,最终生成动作控制信号完成抓取。这一模型的代表企业是智元机器人,公司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博士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表示:“我们在今年3月发布了操作模型Gini Operator-1(GO-1),这是一款数据驱动的端到端VLA模型,正在微调并应用于实际工业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智元还向全球开放了Agibot World训练数据集。“包括英伟达、Google DeepMind、Physical Intelligence 等团队都在使用我们的开源数据。”由此也可见,开放与协同已成为中国AI机器人创新的核心特征。

第二种是多模态通用VLA:规模驱动的“泛化智能”。通俗来说,多模态通用VLA更强调端到端的“规模效应(scaling law)”。换言之,就是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让机器人直接从输入信息生成动作,追求更强的跨场景泛化能力与执行效率。这个路线比较有代表性的厂家是智平方科技的AlphaBot2和千寻智能的Spirit v1。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在与笔者的独家专访中表示:“我们是全球首批做端到端VLA大模型的公司之一,通过‘约100亿张图片’训练,实现‘最高可访问范围的模型,应对未知任务’。机器人因而‘见多识广’,而正是这种泛化能力,让产品适应全球多样场景,比如AlphaBot2能用单一平台完成咖啡调制到乐器演奏。”千寻智能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吕凤实补充说:“叠衣服是一个很复杂的动作,但我们的大模型擅长动态交互和柔性物体操作,如今机器人已经完全实现了泛化。如果要训练叠一件新材质的衣服,只需给机器人演示几次,系统会自动采集数据训练模型,机器人就能完成任务,完全不需要编程或基于规则的设定。如果新衣服与机器人之前见过的类似,有时甚至可以实现零样本泛化。”这意味着机器人已从“专用工具”迈向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通用智能体。

第三种是模仿与强化驱动VLA:落地导向的“执行智能”。这一路线聚焦于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结合。模型先通过人类示教(视频或遥操作)快速学习动作,再用强化学习优化环境适应性,从多模态输入中直接生成动作输出,具备高精度操控与快速部署能力。其代表厂商是自变量机器人,其WALL-A模型以高效模仿学习和强化训练著称,擅长处理居家和照护场景。公司COO杨倩介绍:“传统机器人一旦换物体、换位置就容易失效。WALL-A能自动适应环境变化,既能执行标准化任务,也能处理非结构化任务。在养老场景中,它能为老人擦桌、备餐、洗衣、刷碗。”这种以落地实用与灵巧操作为核心的路线,正成为AI机器人进入家庭与服务领域的关键突破口。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罗马女性的时尚秘诀

“永恒之城”罗马,永远是毫不费力的优雅之都。

技能提升的科学与心理机制:实践为何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良好文化氛围下,人们能够相互学习,而且往往十分高效。

苹果iPhone Air减产与中国“无人配送车”落地

由于中国以外市场需求疲软,苹果已要求多家供应商大幅削减其有史以来最薄机型的零部件和电子模块订单。

为很么我们如此在云计算宕机的时候如此脆弱?

亚马逊近期的问题凸显出互联网对少数美国科技巨头的高度依赖。

人工智能会延长还是缩短人类寿命?

新的科学进展或许能让一些人活得更久,但社会经济影响可能会迫使另一些人更早离世。

特朗普用密集外交攻势向内塔尼亚胡施压

鲁比奥、万斯、维特科夫和库什纳先后访问以色列,推动落实特朗普的加沙协议。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