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全球杰出学者百人百访”系列最新呈现。】
内森•斯珀伯(Nathan Sperber)是同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预聘副教授。曾就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高等社会科学学院和牛津大学,并于复旦大学完成博士后。他接受过社会学、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训练,在政治和经济问题的交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国家如何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活动并塑造当前时期的发展轨迹,重点是中国和欧洲。他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研究项目,研究欧盟在中美地缘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采取积极的绿色产业政策。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你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并在复旦大学进行了访问学者项目。是哪些因素促使你最终选择留在中国并从事教育事业?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严格的考核, 你未来的职业前景如何?
斯珀伯:确实,我在中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不是连续的。我第一次在中国工作是在2009年,当时我23岁,我在硕士和博士之间度过了一个“间隔年”,在复旦大学法语系担任外教。后来,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机会到中国做访问学者,在中国完成了博士后,现在上海从事学术工作。
促使我在中国从事职业生涯的主要原因与最初吸引我来到这里的原因相同:我相信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它一直是我知识兴趣和着迷的源泉,我一直认为观察和理解它的最佳有利位置就是居住在中国。
在我的职业选择中发挥作用的另一个更琐碎的因素是社会科学家所说的“路径依赖”。从我在中国的学术体系工作并积累教学经验的那一刻起,我对中国大学的运作比对其他国家大学体系的运作更加熟悉。与其他国家相比,这段经历自然为我在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如果我希望在其他地方(例如欧洲或美国)从事长期的学术生涯,我肯定会在很久以前就做出非常不同的选择,并决定在那里花更多的时间,而不是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和期间在中国待几年。
在“双一流”建设政策的框架下,当今中国主要大学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学者的可量化的科学成果,特别是在索引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以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通常,新招收的初级和中级学者需要在六年内达到一定数量的出版物和资助才能晋升,如果达不到,他们可能不得不离开并在另一所大学寻找学术工作。这个原则在中国被称为“非升即走”,我今天的副教授职位就是这样。对我个人而言,就业保障并不是使工作有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可以接受我的职位不是永久性的事实。更广泛地说,我理解通过不在职业生涯早期授予永久职位来激励学者工作的国家政策逻辑。尽管有制度带来的压力,中国的主要大学还是为教职人员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时间和资源,用中文来说就是“发展”。
问:当前,世界主要工业经济体都高度重视产业回流,这需要大量职业技术教育和蓝领工人。你是否观察到法国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类似的挑战?中法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前景如何?
斯珀伯:目前,中法两国在提升从事先进制造业蓝领工人的技术技能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两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工业技术含量。相比之下,法国自20世纪末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去工业化和去技能化,现在正致力于弥补“失地”并在某些战略领域实现“再工业化”。
提供一些历史背景:法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 20 世纪60年代达到峰值23%,随后几十年持续下降,自 2010 年以来稳定在10%左右。由于去工业化,法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失去了数百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技术技能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技术工人失业或退休而流失,并且没有被替代。蓝领工人的技能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在职业教育机构和工作场所。以法国为例,随着整个工业部门的衰落甚至消失,与这些部门相关的职业教育项目也被关闭,同时没有工作场所来确保技术技能从年长工人传授给年轻工人。
法国的核工业可以作为一个案例。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法国建造了50多个核反应堆,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在运行——事实上,它们提供了法国当今一半以上的电力消耗。这些反应堆均由法国国有企业取代在政府核政策框架内建造。20世纪70年代法国核能计划之初,设计和技术必须从美国进口,但随后,由于这20年的紧张建设,工程和技术技能成功地被法国的核工程师和蓝领工人吸收。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法国只建造了一座核反应堆,导致法国核电建设产业萎缩,拥有核反应堆建设所需高级技能的工人越来越稀少。 2022 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核计划,旨在建成多达 14 座新的第三代反应堆。但事实是,现在法国不再拥有足够的合格核焊工,甚至无法对其现有核舰队进行维护。政府和国有企业目前正在分配更多资源用于该行业的工人培训,但法国核工业的劳动力依然需要多年才能重新掌握足够的技能。
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它没有经历过像法国那样的大规模“去技能化”。相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劳动力的制造技能水平在“中国制造”生产大幅扩张的基础上趋于有机增长。如今,中国的大多数工厂工人都是农村出身的内部流动人口,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工厂岗位职业培训。相反,他们通常是“在工作中”获得技能。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工厂工人缺乏专门的职业培训还没有成为中国工业增长的主要障碍。但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先进技术技能的需求也相应增长,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对新一代蓝领工人进行更严格的技术培训。因此,中国目前正在完善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其更加适应先进制造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
问:你的研究重点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美在关键矿产特别是稀土领域的竞争趋势如何?中国稀土矿出口管制是否会面临国际因素制约? 你认为美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抵消或打破中国的控制?
斯珀伯:由于中国为回应特朗普4月2日宣布的“互惠关税”而于4月4日实施新的出口管制,稀土地缘政治一直是今年争论的热门话题。重要的是要退后一步,了解中美两国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地步的。
自上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整个供应链上制定稀土开发政策——从采矿到稀土分离、加工和磁体。然而稀土行业的核心存在一个悖论。虽然稀土在从清洁技术(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等)到国防(战斗机、导弹、雷达系统等)等一系列战略产品的制造中是不可或缺的,但稀土的生产成本高昂且复杂,经常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稀土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非常有限。举例来说,美国每年仅进口价值几亿美元的稀土元素——在国际贸易的海洋中只是沧海一粟。由此可见,从私人商业逻辑来看,只要中国确保稀土的全球稳定供应,稀土就不可能因其自身优点而成为西方有吸引力的选择。
尽管中国“关掉稀土水龙头”的可能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西方政策制定者的脑海中,但今年之前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并没有造成重大的供应链中断。例如,2010年,中国在钓鱼岛争端的背景下考虑限制对日本的供应,但日本的工业生产并未因此受到重大干扰。 2023年,中国还限制了镓和锗向美国的出口,并于次年彻底禁止出口,但美国企业仍然能够通过在第三国采购来采购这些矿产。2010年和2023年,一些评论家都曾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可能造成严重的工业瓶颈而“大喊狼来了”,但这些瓶颈并没有成为现实。
今天的情况可能确实不同,因为中国于 2025 年 4 月 4 日对一组中重稀土和磁体实行的出口许可证制度似乎是系统性的,并且对所有外国进口商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它涉及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出口稀土元素的最终用户进行核查。这一行政程序中所经历的延误已经对欧洲汽车制造造成了干扰——无论这是否是中国政策制定者的本意。
中期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中国出口许可制度目前的拖延将得到缓解,向西方制造商稳定供应稀土将恢复。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向外国公司出口稀土的障碍将成为“新常态”,可能严重影响美国等与中国发生更广泛贸易摩擦的国家。
现在判断目前的稀土供应中断将朝哪个方向发展还为时过早,但在第二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动力直接协调中国境外的稀土开采和加工,以确保其国防工业基础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汽车制造等其他战略部门的未来。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期间,美国国防部确实向MP Materials和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等稀土公司提供了资金,但这笔资金仍然非常有限。在中国严格许可制度的实施造成持续干扰的情况下,华盛顿的全新紧迫感将加大这些努力的规模,比如就在上个月,美国联邦政府对美宝材料进行了新的直接投资,这或许可以预示未来的趋势。
因此,中国在短期内似乎“有牌”,因为目前在中国之外不存在大多数稀土和磁铁的替代可行供应链。但如果美国在未来几年确实大规模投资绕开中国为自己采购稀土,那么中国在更遥远的未来利用稀土作为杠杆的能力必然会下降。
问:你观察到中国和法国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水平如何?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劣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