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人工智能发展得如火如荼时,欧洲扔掉脖子上挂了多年的裁判哨,准确上场比赛了。
19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名为 “数字综合计划”(以下简称“综合计划”)的改革方案,将《人工智能法》的全面实施推迟至2027年。除了针对人工智能,该方案还包括简化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非个人数据规则。
代表着欧盟在人工智能监管上雄心壮志的《人工智能法》在刚刚落地、尚未全面实施的情况下,虽表面上只是遭遇简化和推迟,但实际影响却相当于遭遇滑铁卢。
两年前,在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人工智能法》达成政治协议的那一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人工智能法》这部全球首部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律框架将欧洲价值观带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当时的重心还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而现在,重心和视角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用欧盟委员会科技事务负责人维尔库宁的话来说,就是“提升欧盟竞争力”。曾经,欧盟委员会引以为傲的还是,《人工智能法》是全球首部禁止一些用于不可接受用途的人工智能法。维尔库宁曾称赞该法律既能“保护公民”,又能“促进创新”。而现在,“促进创新”已恶化为“遏制创新”。当然,欧委会的官员们并不会正面承认这一点,但数次综合计划所作的大调整足以表明,欧委会在认知上出现了重大转变。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通过松绑监管的方式来提升欧盟企业的竞争力。按照欧委会的估算,一旦生效,数字综合计划每年至少可为企业、公共管理部门和公民节省 10 亿欧元。
早在2021年,欧委会就公布了《人工智能法》草案。该法律基于人工智能风险评级方法,将不同的人工智能分为最低风险、低风险、高风险和不可接受的风险四个等级,比如,该法律明确禁止八类不可接受的风险行为,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有害操纵与欺骗、社会信用评分、为建立或扩充人脸数据库而进行的非针对性网络抓取及监控影像采集和在公共空间为执法目的进行的实时远程生物特征识别等。简单说来,这部法律规定什么是好AI,什么是坏AI,什么是可能向好、可能向坏的AI。而这部法律的原本使命就是,让好AI造福人类社会,将坏AI关进牢笼,让可能可坏AI一路向善。
《人工智能法》已于2024年8月1日生效,按照原计划本将于2026年8月2日全面实施,而一些具体规则分阶段逐步实施:被禁止的人工智能实践以及人工智能素养义务自 2025 年 2 月 2 日起适用;关于通用人工智能(GPAI)模型的条款自 2025 年 8 月 2 日起适用;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的相关规定将于2026年8月与2027年8月分两阶段生效,等等。
而按照新的综合计划,针对"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的监管措施将推迟16个月实施,从原定的2026年8月延至2027年12月执行,这意味着相关企业将获得更长的合规准备期。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包括教育机构中的考试评分系统、招聘简历筛选软件和拒绝公民贷款申请的信用评分系统等。
而且,欧委会不仅仅只是松绑人工智能法监管本身,还打算以削弱个人数据保护的方式,为人工智能开发者处理欧洲公民数据创造便利。综合计划中有一细则称,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基础模型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其生命周期多个阶段均依赖于数据,其中可能涉及个人数据,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数据可能被留存于人工智能系统或模型之中。因此,若情况适用,在此背景下处理个人数据的目的可视为《欧盟条例2016/679》第6条含义内的“合法利益”。
拥有《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欧盟原本有着在全球范围最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而根据综合计划,企业在训练人工智能系统时,若已尽合理努力剔除敏感信息,即被允许使用包含健康数据和生物特征数据等敏感内容的庞大数据集。总之,这样的改革会削弱对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但有利于企业更便利地获得个人数据,且在未经数据主体同意的情况下来进行人工智能训练。
其实,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一直是欧盟立法者追求的境界。只是以前,在立法者眼中,两者并不矛盾,而今,两者已经站在了对立的两边。综合计划的反对者和批评者认为,这是欧盟在科技企业的压力之下做出的妥协,是欧盟价值观遭遇的重大的挫折。
科技公司游说力量计算机与通信行业协会(CCIA)10月份在一份立场文件中称,当前的《人工智能法》实施时间表并不可行。关键的法律细则以及必要的技术标准在2026年年中之前无法完成,然而核心条款却需自2026年8月起生效。这造成了高度的法律不确定性,因为企业缺乏基于必要指引和法律细则进行合规准备的时间。为解决上述问题,首要举措应是推迟《人工智能法》的实施时间,至少待相关指南、行为规范或技术标准出台12个月后再生效。该行业协会成员包括亚马逊、谷歌、Meta和Waymo等。而欧盟成员国中,德国和法国均公开表示支持暂停一年。瑞典、丹麦和波兰等国也均呼吁暂停或给予宽限期。
虽然该综合计划还须得到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通过,但改革方案本身足以说明,在竞争力削弱的压力之下,欧盟被迫妥协。这就好比,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奔跑中,快到人工智能全球顶级监管的终点了,欧盟发现选错赛道了:当裁判岂有未来,当选手才是王道。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裁判确实懂规则,但不一定拥有作为参赛选手的应有实力。但是,早一天上场,总比不上场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