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中国市场,美国食品投资业态诸如星巴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玛氏食品(旗下有“箭牌”口香糖)等在中国均占据有较为长期的寡占地位,但美国的餐食企业却很少在中国本地扎根。比如,Republique、3 Arts Club Cafe等特色餐厅就没有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分店。基于中美冲突,中国对美目前难以展开超10亿美元量级的餐食类投资。全球化带来人口流动,迁徙带来了客观的对食品跨境流通需要。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满足华人对家乡风味的追求,而美国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任何有志全球化的企业都难以忽视其分量。但在融入美国市场的进程中,企业始终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包含文化冲突、销售难以落地、雇佣与税务、中美关系等。此外,诸多小众品牌出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不可能再现双汇并购斯密斯菲尔德那样极大地利于中美双方市场需要的战略互利案例。
中美关系无论走势如何,美国长期作为中国企业出海主要目标,是学生求学、民众旅游和跨国迁徙的热门目的地。一般而言,中国人的味蕾尤其是对家乡故土美味的眷恋不会因地理迁徙而改变,对美餐食投资产业链条不仅包含特定食材出口贸易,比如中国产干货香料、老干妈、郫县豆瓣酱、月饼、素面等经典食品的贸易,还有厨师出国的工作签证(即“H-2B”非农工作签证);跨国劳务;食品广告;出海咨询服务以及公关等项目。所以,食品出口具有强可持续性,产业辐射面广,因不涉及明显的国家安全事项,且大部分属于快消品,头部的食品跨国公司可以便捷地成为产业链关键节点和生产消费组织者。这也表明企业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国内“拿地建厂出口”模式,而应以价值链延伸、供应链优化和市场跨国多元化为核心,构建系统化的海外布局。
尽管美国市场巨大,但中美关税战在短期内难以消弭,尽管双方目前在瑞士展开对接,但是海关税收始终会成为一种中美博弈常态和互动杠杆楔子。当然,关税意味着成本陡增,这不仅影响特定食材和餐食设备的进口,紧张的关系也会使厨师和食品专业技术人员赴美带来一定挑战。中餐在美企业需要考虑食材“本地化”,尽量培养本地厨师、拓展本地社会资本,强化美食文化的传播和生动叙事,以此增强企业落地韧性。
当然,投资过程会面对一系列挑战。首先,美国的食品安全相当严格,政府有着较强的执法力量和司法责任追究体系。对此中国企业必须注重好食品安全议题。此前确实发生过因为食品安全中企受美国调查的事件。如在2024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湖南嘎嘎嘴食品有限公司发出警告称,因其严重违反紧急许可控制条例和低酸罐头食品条例。FDA工作人员于2023年11月对其位于湖南的食品制造厂进行了检查,调查认定,该企业在与FDA备案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加工食品,温度记录设备不足并缺乏加工和生产信息的适当文件。随之而来的是对该企业的罚款和市场禁入。
5月中旬,美国中国商会发布了《2025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提出中资企业在美经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含:美国对华监管和制裁政策较为复杂和模糊、美国舆论中普遍存在反华情绪、对监管的解读不一致、法律与执法不清晰等、美国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较低等。大环境注定了餐食企业的出海不会一帆风顺,实际看,食品企业对美投资目前会面临较为严格的审查,在食品行业的审查主要包含了资金来源,是否有政府资金项目、所有权透明度、劳工权等,针对这类投资可考虑通过投资以色列、新加坡等第三国企业在美子公司,规避CFIUS的审查。同时尽量将投资设置在位于东西两岸民主党主政州,或者南部旅游州,这些州民众和政府对中国餐食投资总体温和,而对于农业这一块需要占用土地的事项也更加宽容,这样可能在特定的时期规避一些麻烦。当然,核心一点是尊重美国的联邦和州法律。
(注:黄蓥祺,国际政商关系评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