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餐饮业

中国餐食企业出海美国:模式、问题与应对

黄蓥祺:中国餐食企业已经塑造了几个典型的出海模式。同时餐食企业出海过程也会受到政府、政策、舆论与企业自身组织的深刻影响。

在中美持续近十年的关税冲突中,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在总额上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即由奥巴马时期的高峰断崖式下跌至目前的平缓增长并长期处于低谷状态。不少中国欲出海企业对中美紧张的政治关系萌生怯意,然而在总体较为冷淡的中美关系下,中国餐食企业对美的直接投资却显得风生水起,这不仅因为美国存在大量的华人和热衷中华美食的食客,还因为美味餐食是跨越政治冲突的民众口腹刚需,无论大国关系如何风云变幻,“民以食为天”这个铁律表明食品刚需不会变,随之而来的商业要素流通尽管可能面临阻碍但依然会保持要素流通,其中“出海”是近年显著的趋势。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市场,更是一个给企业提供了最高利润空间的市场,因此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市场是一个对不少中国各行业领先的企业来讲无法放弃的市场。同时,美国是一个庞大的食品消费市场,存在明显的人口优势,其中华人占比较高且热衷于食品消费,个体的消费能力突出;由于电商发育较弱,民众热衷于购物,总体看餐饮市场机会大。而中餐主要消费客群为华人,据 U.S. Census Bureau 在2024年8月数据,截至 2022 年,美国约有 470 万华裔美国人,占亚裔美国总人口的 19%,其中加州和纽约州是大约一半华裔美国人的居住地,而分处美国西东海岸的这两个州也是中国餐食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地。

中餐是美国餐饮市场万千快消品中的一种,按照国际商业分类属于非必须消费品范畴。餐食代表的是特定族群的文化,中国餐食企业对美经济关联从主要做出口产品,到出海展开直接投资,从跨海销售产品到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细分环节。中国餐食企业出海自然不仅仅是一个契约式的商业行为,其中会受到政府、政策、舆论与企业自身组织的深刻影响。

(一)政府。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应对中国餐食企业投资上可能奉行不同政策。在联政府层面主要涉及外资的安全审查,目前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将食品供应链纳入“关键基础设施”范畴,2024年起要求所有涉及农业用地或者靠近军事基地的并购案必须申报,否则会产生审查风险。典型案例是2025年光明食品集团收购内布拉斯加州玉米深加工企业被拒,因工厂50公里内有国民警卫队生物防御实验室。而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和海关进口政策会直观地影响到企业在当地的存续。现实看,当地政府既可能成为出海的推动者,也可能成为“麻烦制造者”。

(二)投资机构。一般出海美国市场的中国餐食企业大部分在国内存在连锁品牌,获得了市场上的显著成功或在细分方向已是头部企业,希望扩大在美投资进而获得海外利益。同时,这类企业往往具有风投资本注资,背后资本的波动以及股权变迁也会影响到具体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决策。

(三)美国餐食协会或社会机构。中国国内大部分规模型餐食企业均参与到一定的行业协会、商会并设置有媒体公关部门,而在社会行业组织发达的美国,中国餐食企业不可避免要融入到这一生态中。此外,美国各州宗教场所、慈善及公益组织经常需要展开食品发放,这些机构对食品的评价以及对企业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认可,可以较快形成有利中企的舆论。

(四)本地运营团队与企业组织架构。餐食企业出海美国必须考虑建立本地化运营团队,而且在中美高竞争当下,跨国公司必须选择“本土化”路径。此外,服务认同不仅在产品方向,雇主与员工、企业与社区互动,雇主国际化视野同样重要,机构设置自然会有别于国内,这使得公司本地化与组织架构的设计与运行存在显著的分量。

中国本土拥有规模庞大的餐食品类,随着各方向细分领域一批头部企业崛起,餐食品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从中国特色的干货原料,火锅、茶饮,从快餐到正餐,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食品牌意识到了海外市场的重要性,纷纷走出国门,这不仅为海外华人带来家乡味道,更让全球消费者领略到中华美食独特魅力。美国市场无论是餐食企业融资上市还是出海开展门店销售,是餐食企业跃级为跨国公司无法回避的国家。在所有对美直接投资中,餐食是所能受安全审查较少且保持长期流动态势的行业。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美食保持兴趣与好感的国外朋友均可能通过中国餐食企业的出海而享受地道中国美食,这种对食品的天然欲求将超越国界与竞争,成为中国对美投资的一个新红海。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企业塑造了几个典型的出海模式:

(一)双汇模式。河南双汇此前由于受到食品丑闻(瘦肉精)影响,为摆脱企业发展危机,重塑形象,领导层积极利用在资金及市场占有率等的优势要素,借助国际资本出海,在2013年5月成功收购弗吉尼亚州食品巨头“史密斯菲尔德”。双汇领导层尤其借助史密斯菲尔德在全球成熟的生产养殖和运营网络及美国食品产业高级别的生产和安全标准,力图通过并购提振企业品牌市场信心。这是中国食品产业对外投资的标杆性事件。2025年中美关税冲突进入白热化,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双向关税制裁,然而双汇集团在弗吉尼亚州投资12亿美元的史密斯菲尔德整合项目持续扩大,新增植物基蛋白生产线,占美国合成肉市场份额的8%,这是双汇对肉类食品产业一个新动向的把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双汇的并购模式目前看是唯一的且是难以复制的。

(二)轻食霸王茶姬模式。霸王茶姬于2025年4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CHA”, 4月17日中旬公司总市值为59.5亿美元。这成为中美关税激烈冲突下的一抹亮色。其首家门店落地洛杉矶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销售业绩。霸王茶姬采取的“上市+门店”的模式,目前被市场和资本广泛地看好,总体潜力较大。

(三)亲热集团模式。一些下水原料同样迎来爆发增长,中国民众对动物下水的偏爱促成了诸多的商机。比如,作为中国首家“高净品”食材服务商,亲热集团凭借毛肚、千层、猪肚、肥肠、鸭肠等众多核心大单品,坐拥多项“全国供货量第一”,服务数百家国内一线品牌和区域龙头企业,持续引领副类食材行业。美国日旺集团则通过引入亲热集团的高标准副类产品线,进一步丰富其供应链矩阵,形成“丸滑+副类”的全品类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亲热集团以“高净品”叩开海外火锅原料市场大门,美国日旺集团借力完善供应链壁垒,双向奔赴或将重塑美国火锅食材市场。

(四)李锦记模式。面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企业进口食材成本上涨以及供应链紧张,不少企业此前为规避关税而选择出海墨西哥再转向对美出口。根据《美墨加协定》修订条款,使用中国产原料超过35%的食品就无法享受免税待遇,这使不少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选择低成本绕开关税的方式,比如直接去美国展开绿地投资,在美国本土采购原料生产。2024年6月广东调味业头部企业李锦记在美国佐治亚州拉格朗日市投资2.88亿美元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工厂,配备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数字化系统具备了强大的研发能力,这个投资预计将为当地创造约267个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这是李锦记在美国的第二个生产基地,有助于提升公司在美国和拉美地区提供包含:汤料、辣椒酱、海鲜酱、腌料、调料油、蚝油、酱油、香辛料、醋以及其他酱料等。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美国消费者的餐桌,也体现了李锦记对传统亚洲风味的传承与创新。李锦记在美国的投资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当地中餐和亚洲餐馆佐料市场,这为美国甚至整个北美的中式餐饮企业规避关税,建设稳定的商品批发源头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五)王致和模式。王致和腐乳与好莱坞制片公司联合推出短视频剧集《发酵人生》,通过文化叙事弱化“神秘东方食品”刻板印象,带动产品在Z世代销量增长300%。

(六)科技赋能模式。如在乳制品:伊利集团通过收购美国有机奶品牌Horizon Organic,构建“中西双品牌”战略,利用其分销网络将内蒙古高端奶酪打入Costco等渠道。海底捞“本土化2.0”战略落地,在德州试点AI无人火锅店,单店坪效较传统模式提升40%。农夫山泉收购加州水处理公司Aqua Sciences,获取大气取水技术专利,反哺国内西北干旱地区应用。三全食品在爱荷华州实施“玉米带闭环计划”,自建非转基因玉米种植基地→饲料加工→生猪养殖→速冻饺子生产,成本较全进口模式降低22%。广东温氏集团投资7亿美元参与Iron Ox公司C轮融资,目标在美东城市圈建设50个机器人农场,对抗极端气候导致的蔬果价格波动。汤臣倍健收购纽约大学抗衰老研究成果,推出NAD+增强型枸杞饮料,获FDA“创新膳食补充剂”快速审批通道资格。新希望集团在加州推行“碳信用牧场”,通过甲烷捕获系统将减排量出售给科技公司,单头牛年产生额外收益18美元,这一案例还被写进哈佛商学院2025年可持续农业案例库。

在餐食快销品上,美国一线城市的高消费能力与有限服务供给之间形成突出的供需矛盾。例如中国地方菜品以及服务菜品行业的干货或调料等服务行业毛利较高,需求稳定,但本地运营效率低、人力结构固化,为拥有成熟门店管理与供应链能力的中国企业留下了足量的空间。此外,在餐茶饮领域,尽管“熊猫快餐”等品牌已占据一定用户心智,但高端中餐与区域性饮食创新仍属稀缺,特别是在多元族裔社区和“甜+高热量”饮食习惯普遍的中西部和南部市场,中国的餐食主要存在诸如川菜、粤菜和山东菜、而其他的菜系则较难以寻觅,所以在细分方向的空间相当大。

反观中国市场,美国食品投资业态诸如星巴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玛氏食品(旗下有“箭牌”口香糖)等在中国均占据有较为长期的寡占地位,但美国的餐食企业却很少在中国本地扎根。比如,Republique、3 Arts Club Cafe等特色餐厅就没有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分店。基于中美冲突,中国对美目前难以展开超10亿美元量级的餐食类投资。全球化带来人口流动,迁徙带来了客观的对食品跨境流通需要。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满足华人对家乡风味的追求,而美国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任何有志全球化的企业都难以忽视其分量。但在融入美国市场的进程中,企业始终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包含文化冲突、销售难以落地、雇佣与税务、中美关系等。此外,诸多小众品牌出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不可能再现双汇并购斯密斯菲尔德那样极大地利于中美双方市场需要的战略互利案例。

中美关系无论走势如何,美国长期作为中国企业出海主要目标,是学生求学、民众旅游和跨国迁徙的热门目的地。一般而言,中国人的味蕾尤其是对家乡故土美味的眷恋不会因地理迁徙而改变,对美餐食投资产业链条不仅包含特定食材出口贸易,比如中国产干货香料、老干妈、郫县豆瓣酱、月饼、素面等经典食品的贸易,还有厨师出国的工作签证(即“H-2B”非农工作签证);跨国劳务;食品广告;出海咨询服务以及公关等项目。所以,食品出口具有强可持续性,产业辐射面广,因不涉及明显的国家安全事项,且大部分属于快消品,头部的食品跨国公司可以便捷地成为产业链关键节点和生产消费组织者。这也表明企业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国内“拿地建厂出口”模式,而应以价值链延伸、供应链优化和市场跨国多元化为核心,构建系统化的海外布局。

尽管美国市场巨大,但中美关税战在短期内难以消弭,尽管双方目前在瑞士展开对接,但是海关税收始终会成为一种中美博弈常态和互动杠杆楔子。当然,关税意味着成本陡增,这不仅影响特定食材和餐食设备的进口,紧张的关系也会使厨师和食品专业技术人员赴美带来一定挑战。中餐在美企业需要考虑食材“本地化”,尽量培养本地厨师、拓展本地社会资本,强化美食文化的传播和生动叙事,以此增强企业落地韧性。

当然,投资过程会面对一系列挑战。首先,美国的食品安全相当严格,政府有着较强的执法力量和司法责任追究体系。对此中国企业必须注重好食品安全议题。此前确实发生过因为食品安全中企受美国调查的事件。如在2024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湖南嘎嘎嘴食品有限公司发出警告称,因其严重违反紧急许可控制条例和低酸罐头食品条例。FDA工作人员于2023年11月对其位于湖南的食品制造厂进行了检查,调查认定,该企业在与FDA备案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加工食品,温度记录设备不足并缺乏加工和生产信息的适当文件。随之而来的是对该企业的罚款和市场禁入。

5月中旬,美国中国商会发布了《2025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提出中资企业在美经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含:美国对华监管和制裁政策较为复杂和模糊、美国舆论中普遍存在反华情绪、对监管的解读不一致、法律与执法不清晰等、美国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较低等。大环境注定了餐食企业的出海不会一帆风顺,实际看,食品企业对美投资目前会面临较为严格的审查,在食品行业的审查主要包含了资金来源,是否有政府资金项目、所有权透明度、劳工权等,针对这类投资可考虑通过投资以色列、新加坡等第三国企业在美子公司,规避CFIUS的审查。同时尽量将投资设置在位于东西两岸民主党主政州,或者南部旅游州,这些州民众和政府对中国餐食投资总体温和,而对于农业这一块需要占用土地的事项也更加宽容,这样可能在特定的时期规避一些麻烦。当然,核心一点是尊重美国的联邦和州法律。

(注:黄蓥祺,国际政商关系评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Lex专栏:英伟达的AI霸主地位是一把双刃剑

这家芯片制造商虽因这股技术热潮成为最大赢家,却也对预期变化格外敏感。

“美国例外论”交易摇摇欲坠

临近年末,市场情绪的进退将取决于英伟达。

欧洲的货币控制权争夺战

欧洲大型银行担心,欧洲央行推出数字欧元的计划将削弱Visa、万事达卡和PayPal的欧洲本土竞争对手。

Lex专栏:任天堂借鉴苹果的渐进式打法

这家日本集团并未一头扎进全然陌生的形态,而是为其Switch 2主机选择了渐进的创新模式。

Lex专栏:特朗普的50年期按揭对购房者并不划算

在供给不增加的情况下,即便允许美国人把房贷摊到100年,住房也仍然负担不起。

特朗普将在沙特王储访美期间敲定多项协议

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抵达华盛顿前夕,美国总统已表态支持向沙特出售F-35战斗机。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