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中德关系

德国财长访华能否扭转中德关系袭人寒意?

黄昆:面临诸多国际国内结构性制约因素的中德关系难以通过一次访问走出冰期,时代转折与中美竞争恐怕会给未来中德关系带来更多挑战和考验。

11月17日,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方牵头人何立峰与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共同主持对话。作为德国默茨新政府上台后首位访华的部长级高层官员,德国经济界对克林拜尔此次访华参加中德财金对话与政党对话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外界之所以对德国财长访华期望如此之高,起因在于德国外长约翰•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10月底突然在计划访华前夕罕见宣布推迟访华。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罕见推迟访华

德国默茨政府上台后,按照计划,默茨政府的外长瓦德富尔将于10月27日至28日开启其上任后的首次访华。然而柏林外交部发言人在10月24日突然宣布,由于北京方面除确认瓦德富尔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外,尚未确认其他会谈安排,因此决定推迟访问。瓦德富尔随后在布鲁塞尔出席的活动中对临时取消早已筹备的访华之行辩解称:“我认为,在当前的具体形势下,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次访问只是推迟,并非取消。”取消访问在德中关系史上属于极为罕见的事件。上一次类似情况发生在1996年,当时德国外长是克劳斯•金克尔(Klaus Kinkel),因为此前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一项关于西藏的决议,批评中国在该地区的人权状况,北京取消了这位自民党政治家的访华行程。

根据德国方面的报道,瓦德富尔此次访华之所以无法得到中方确认其余的行程,原因在于他在多个外交场合批评中国,例如在10月中旬的一次演讲中,他批评中国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也是为了为自身的霸权企图辩护。出访中国前几周他甚至指责北京在台湾海峡表现得“愈发咄咄逼人”。北京方面曾要求瓦德富尔在出访前撤回其对中国对台政策与俄乌冲突立场的批评,但他并未照办。随后,中国外交部仅确认安排他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未能确定其他预定活动——这是德国外交部的官方说法。

针对德国方面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10月2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相关记者的提问表示,德国方面要求维护台海地区现状,却不明确反对台湾独立,等同于支持“台独活动”。中国发言人指出,中国敦促德国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采取明确而坚定的反对立场,并严格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默茨政府的中国难题凸显中德关系寒意袭人

瓦德富尔推迟访华消息公布之后,迅速在德国国内引发讨论。纵观10月24日之后德国媒体的诸多分析报道,德国国内舆论对瓦德富尔推迟访华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第一,称赞瓦德富尔的勇敢举动。例如德国《明镜周刊》10月24日发表评论认为德国外长与总理府紧密协调取消行程的决定充满勇气。北京曾施压要求德国外长访华前“纠正”对中国的批评等于公开羞辱,瓦德富尔的临时取消行程向中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尽管德国对华存在依赖关系,但柏林不会被轻易羞辱;第二,认为是一场外交事故。例如德国《世界报》副主编罗宾•亚历山大(Robin Alexander)就批评瓦德富尔在最后一刻突然取消行程无疑是一场外交层面的“超级灾难”(Super-GAU)。默茨联合政府的执政伙伴社民党议会外交政策发言人阿迪斯•艾哈迈托维奇(Adis Ahmetović)同样批评瓦德富尔突然取消访华是“一个负面信号”,特别是在全球紧张局势加剧的阶段,直接与中国对话具有重大意义。艾哈迈托维奇强调必须重新审视德国的对华战略。

德国舆论关于瓦德富尔推迟访华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事实上折射出了德国默茨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所面临的困境。换言之,新上台的默茨政府面临着一道中国难题:在当前德国所称为“时代转折”的全球动荡变革时期,随着中美大国竞争的加剧,全球地缘政治日益紧张,德国的对华政策基调究竟是对话还是对抗?是价值观主导还是应该利益主导?

就在德国外长取消访华之后,鉴于中国近来对芯片和稀土的出口限制措施加深了德国企业对供应链依赖性的担忧,德国默茨政府宣布德国将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国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由大约12名来自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德国工商会联合会(DIHK)、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DGAP)、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德国工会联合会(DGB)、德国经济研究所(IW)以及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等政界、经济界、行业协会的专家组成。委员会将负责调查“德中之间与安全相关的经济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且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审查,比如中国公司对德国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此外委员会还负责识别德国在哪些方面具有依赖性并体现出脆弱性,并且每年一次向联邦议院提交“风险报告”,每半年向经济事务委员会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包括成立中国委员会在内,默茨政府目前采取的多项对华政策举措很明显地让人感觉当前中德关系中袭来的阵阵寒意。

德国财长访华能否扭转中德关系寒意袭人?

德国外长原来筹划已久的访华原本是为德国总理默茨访华探路做准备的,现在推迟访华反而为默茨访华蒙上了阴影。在目前中德关系寒意袭人的背景下,未来中德关系能否摆脱目前这种冰冷的氛围,目光已经聚焦到默茨政府的财政部长、德国社民党主席拉尔斯•克林拜尔11月17日-18日的访华行程上。由于瓦德富尔推迟访华,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将作为默茨领导的黑红联盟政府的第一位部长级高级官员前往北京。克林拜尔在出发前接受德新社(dpa)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应该只是谈论中国,而应该与中国对话。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行为体,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为了避免让北京有机会在被视为对华较为批评的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与对华较为友善的社民党之间制造裂痕,克林拜尔行前已经与默茨领导的联盟党进行了紧密协调,在对华政策上,“联邦政府将继续以同一个声音说话。”

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此次陪同德国财长访华的除了有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局长马克•布兰森(Mark Branson),德国央行(Bundesbank)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Joachim Nagel)等德国金融界高层外,德国银行(Deutsche Bank)董事会成员亚历山大•冯•茨尔米伦(Alexander von zur Mühlen)、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副董事长迈克尔•科茨鲍尔(Michael Kotzbauer)、以及德意志证券交易所(Deutsche Börse)董事托马斯•布克(Thomas Book),德国保险公司安联(Allianz)和安顾(Ergo)的代表也将组成一个经济代表团随访。周一的行程将首先围绕金融对话的常规议题展开:德国政府将争取为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华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此外还将讨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金融风险问题。对于德国金融业来说,这些是最重要的议题。对克林拜尔而言,这也是政治上最不敏感的部分。据称中德双方预计将发表联合声明。

然而,除了金融财政议题之外,克林拜尔此行还将与中国方面讨论较为敏感棘手的议题。第一大棘手议题就是稀土与经贸冲突问题。克林拜尔表示,他将就稀土限制出口等贸易冲突提出严正关切。中国通过限制对德国工业至关重要的稀土出口,作为对德施压工具,德国企业必须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克林拜尔指出,在稀土问题上,德国不能接受一个合作伙伴利用其优势的行为。德国经济研究所(IW)中国问题专家于尔根•马特斯(Jürgen Matthes)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指出,克林拜尔必须在北京“要求彻底取消稀土出口管制”,德国对此并非毫无筹码。克林拜尔应当明确指出,欧盟内部关于对中国采取限制性措施的呼声正不断升高。这将冲击中国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因为在美国关税政策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下,中国更加依赖欧盟市场。对此,克林拜尔称他的印象是,中国愿意与德国合作,并且“在不同场合也欣赏坦诚的政治交流”,而且“不试图掩盖分歧”。所谓“不掩盖分歧”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也将适用于德国政府对华为的态度。德国默茨政府近日宣称,出于安全原因,德国将在未来的电信网络中排除中国供应商华为。这很可能在北京引发不满。

除了稀土与经贸冲突问题,第二大棘手议题是俄乌冲突问题。克林拜尔希望与中方讨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问题。他表示:“我将在北京再次明确发出这个信号:我们看到中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当然也希望中国能加大对俄罗斯施压,推动其结束这场违反国际法的战争。”

第三大可能会让克林拜尔在北京碰壁的棘手议题是台湾问题。克林拜尔虽然在德国明确表示,德国密切关注台湾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在这一议题上,中国不会做出任何让步。甚至更进一步:北京将愈发要求德国在该冲突中采纳中国的立场。

按照德国媒体目前透露的消息,在北京的政治会谈结束后,克林拜尔将于周三继续前往上海。这是德国高级政要访问中国的经典路线。然而,这条链接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经典路线对于此次访华的德国财长注定不会轻松,而面临诸多国际国内结构性制约因素的中德关系也难以通过一次访问走出冰期,时代转折与中美大国竞争恐怕会给未来的中德关系带来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注:黄昆,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Lex专栏:特朗普的50年期按揭对购房者并不划算

在供给不增加的情况下,即便允许美国人把房贷摊到100年,住房也仍然负担不起。

特朗普将在沙特王储访美期间敲定多项协议

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抵达华盛顿前夕,美国总统已表态支持向沙特出售F-35战斗机。

卡尼的加拿大“能源超级大国”梦想遭遇现实检验

这位曾经倡导全球去碳化的首相正押上一场政治高风险赌注,认为化石燃料能够重振加拿大经济。

一周展望:美联储会议纪要会否带来新的利率相关信息?

此外,英国本周将公布通胀等数据,欧元区11月私营部门活动也引发关注。

政府停摆影响数据发布,美国经济前景模糊不清

由于政府停摆,许多数据将推迟发布甚至取消发布,导致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难以看清经济状况。

美国消费者拥抱超市自有品牌

美国零售商正效仿欧洲同行,扩大自有品牌杂货的比重。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