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中国经济

比特币=数字黄金?从能源到金融的共振逻辑(上)

作为数字时代的价值载体,比特币的底层逻辑不仅是算法,更是能源、地理和金融的全方位支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历史对价值存储工具的追寻谈起,阐释比特币为何能够在数字时代被视为“数字黄金”,重点讨论其物质与能源基础。第二部分则转向算法、地理与金融维度,分析比特币如何在制度与市场的加持下强化自身的“数字黄金”属性,并总结其在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比特币诞生至今已16个年头,其存在依托于网络,表现形式为一串代码。这看上去神秘而抽象,似乎不具备价值载体应该能提供的心理安全感;加上当下对比特币的描述通常聚焦技术和应用,忽略其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底层联系,容易让人误以为其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而常识告诉我们,完全虚拟的东西应该不可能成为稳固的价值存储工具;这是为何“比特币是数字黄金”的叙事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主要原因。

中本聪于2009年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并由此创造了一种精密的点对点支付网络。但比特币从毫末之芽,成长为今天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参天巨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除了技术之外肯定还需其他要素的支撑。价值共识的建立需要物理属性的绝对优势,但还需要适配的时代窗口,以及推动其价值确认的政治契机,三者缺一不可。价值共识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是政治、经济、心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特币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本质是能源与算法的精巧结合,并与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技术及心理层面实现了高度的共振。这与黄金成为价值载体的自然属性及发展过程颇为相似。本文,我们跳过大部分技术细节,从共识形成的工具属性、社会及心理学视角,深度拆解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共识的底层逻辑。

价值共识是需求共振的产物

将当前创造的价值存储起来,以备后来使用,或者传递给子孙后代,这是人类本能的愿望。而这种物质载体寻找不易: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岁月会消磨大多数物品的价值。放眼千年,一成不变稳定存在的东西几乎难觅。人类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寻觅了很久,尝试了很多:我们希望这种物质耐磨损、耐腐蚀、易保存、可分割且具有稀缺性,前四项是价值载体的物质基础,稀缺性则是心理基础。稀缺性体现了人类本能的心理渴望,人性本能喜欢稀缺的东西,少则精贵。

共识的建立在于人类集体对价值载体的普遍接受,现在接受,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也能接受,这样人类就放心把价值存放其中。数千年的历史表明,这一点黄金做到了;而比特币如果要成为数字黄金,也需要人类社会当下认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能认同。那么,这串数字代码能做到吗?

从历史发展来看,原始社会的贝壳之所以能成为早期价值容器,是因为部落成员普遍认可其稀缺性与易携带性,因为海边贝壳稀缺,难以大量获取,这形成了跨部落的共识。农业文明时代的白银,其易分割、不易腐蚀的物理属性,成为不同个体、部落、国家乃至文明之间交换价值的通用载体,共识范围从部落扩展至国家;黄金凭借稀缺性、化学稳定性与易分割性等天然属性,成为跨文明的价值载体,贯穿了人类文明数千年。

传统货币体系中,人们一般认为法币的价值由黄金和主权信用支撑,通过银行体系流通。这样,用户使用诸如“支付宝”消费时,个人钱包和黄金仍然共属一个价值生态链。而近几年来,由法币标记的黄金价格出现飙涨,法币与黄金脱钩的趋势很明显。而多年以来比特币价格犹如火箭一般的蹿升趋势,使得它与法币似乎早已脱钩。毫无疑问,人们需要比法币更好的价值存储手段。

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这时,黄金作为价值载体,第一次出现了“接口不适配”的问题。在数字时代,假如用户日常使用数字稳定币来消费,则由于稳定币存在于区块链网络中(脱离了银行体系),这相当于直接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法币-银行”体系,黄金的接口更加难以适配应用场景,价值体系出现了换锚的内生驱动力。这是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数字时代的价值载体应该是数字形式的,这和古代文明选择白银、黄金的逻辑非常一致。

比特币的底层是能源

有了时代背景的呼应,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比特币凭什么可以承载人类未来千百年的价值传递?如果比特币完全是一个虚拟网络,其底层只是“空气”,这种价值共识是绝对无法建立的。那么,比特币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比特币采用PoW共识机制,是能源(电力)和数学(算法)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比特币的底层是能源,这和黄金是“自然元素”和“化学提炼”相结合的产物的逻辑类似。大自然的任何物质,都是由各种类型粒子由自然规则的作用而生成。这些规则亘古不变,例如风雨雷电的形成。而数学是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思维规则,它和自然界的其他规则一样稳定和精准,永恒不变。

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以能源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个能量网络,由能源和算法结合而成,所以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和其他加密货币,如以太坊的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算法完全不同,后者没有大规模能源消耗步骤,是一个虚拟加密网络,其价值主要依赖其应用场景。也因为如此,加密货币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价值共识主要集中在比特币身上,而其他的加密货币则难以承接这个职能。

由于比特币存在坚实的能源基础,它在形成过程中会和自然界产生直接交互(也即大量耗能),会和主权国家产生关联(能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从而进一步和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及文化哲学产生共振,深度影响人类的社会意识和心理预期,成为比特币数字黄金叙事的重要支撑。

为了进一步拆解分析比特币和人类社会的共振现象,我们从物质基础、规则基础、地理基础和金融基础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其作为数字黄金的底层逻辑。

物质基础

能源是比特币的物质基础。生产比特币时的能源消耗过程,类似于黄金形成过程中将自然界的稀缺资源转化为资产的过程。比特币的生成需要将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大自然馈赠的能源,通过算力转化为不可篡改的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则通过PoW共识机制实现。每一枚比特币的背后,都是物理能源与数学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晶。

这种能源转化的特性,让比特币与能源行业形成了双向赋能的深度绑定关系,也就说是,比特币与现实世界存在物质关联,参与现实社会的分工协作,绝非一个虚拟网络。这是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的底层逻辑。

对能源生产方来说,比特币是能源使用大户。中美洲火山周边的地热能源非常便宜,约1美分/千瓦时,地热能源可以通过比特币矿场转化为稳定收益;风能、太阳能这类受天气影响的间歇性能源,可借助挖矿实现错峰消纳;就连油田开采中难以运输的“搁浅气”,也能通过就地发电挖矿变废为宝。这相当于将大自然中闲置的地质能量转化为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既避免了能源的浪费,也让分散的自然能源有了长期存储的数字载体。

矿场的布局与运营,更贴合自然能源的分布规律。矿场可以建在北极圈的低温环境中,依托地热能实现“低温散热+稳定供电”的双重优势;也能靠近瀑布、核反应堆,直接获取持续稳定的电力;甚至能根据电网负荷秒级关停。在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的今天,比特币矿场更成了能源生态的减震器,它能消化电网中50%以上的闲置产能,在用电高峰时主动切断自身供电、将能源回馈给民用网络,显著提升电网整体利用率。这种按需调节、循环利用的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供需平衡、能量循环的规律高度契合,就像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调节大气碳氧平衡,比特币矿场在能源生态中扮演着“削峰填谷”的调节角色。

物质基础还为比特币网络筑起了最难以被突破的物理防线。很多人担心量子计算机会攻破比特币网络,但事实上比特币网络本就不仅是一项技术,它是一个生态协作的产物;因此若想攻破比特币,当然也需要一个(恶意攻击的)完整生态的协作。例如,若想通过算力强行攻击比特币网络,攻击者需掌控远超当前规模的能源与算力。从经济成本测算,要达到比特币全网51%的算力,需投入巨资建设矿场、采购设备,还需承担每天巨额的电力成本;再叠加政治层面的监管限制(如多数国家对大规模矿场的审批管控)与实践中的技术壁垒(如芯片生产、算力调度的复杂度),攻击行为几乎不具备社会可行性。这不仅印证了数字黄金生成过程的天然抗攻击性,更让比特币的安全基础扎根在自然能源这一物理实体上。不像纯粹的数字代码易被篡改,能源的稀缺性与物理属性,让比特币的安全防线有了难以动摇的自然根基。

从本质上看,比特币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能源转换器。通过加密算法将能源转化为不可篡改的货币形态,成为理论上可永久存储自然能源价值的“超级数字电池”。

算法基础

比特币的设计极为精妙,它的发行量上限为2100万枚,区块大小为1MB,区块间隔为10分钟。2100万枚的数量上限决定了比特币的稀缺性,1MB 的区块大小确保了普通节点能轻松存储区块链数据,避免因区块过大导致节点门槛升高和网络趋向中心化。10分钟的区块间隔平衡了交易确认速度与安全性,既不会因间隔过短导致区块同步不及时、分叉概率增加,也不会因间隔过长影响用户转账体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普拉博沃力图通过权力集中重构印尼

印尼最大报纸刊登了该国国防部的整版广告,解释军方在经济和民政事务中不断扩大的角色。

Lex专栏:美国的支持对阿根廷只是“临时解药”

美国的支持表态应该能在短期内缓解抛售,但无法解决米莱面临的核心问题。

英伟达押注千亿美元打造“巨型AI工厂”,为ChatGPT提供算力

黄仁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利用其在硅谷的主导地位,确保人工智能热潮得以延续,并让英伟达继续处于这股热潮的核心。

印度钢铁大亨金达尔欲收购蒂森克虏伯钢铁部门

一旦收购成功,拥有印度第四大钢铁生产商的金达尔将跃升为全球领先的钢铁制造商之列。

特朗普打压专业签证,冲击最为受益的科技巨头

硅谷高管对新增的H‑1B签证10万美元申请费感到震惊——他们当中许多人当年也依靠该签证留在美国。

米莱自诩的经济奇迹为何濒临崩盘?

这位自由意志主义总统在遏制通胀上的强硬手腕,耗尽了他的政治资本和阿根廷的美元。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