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9.73,"text":"毋庸置疑,这一年骑手保障已然演变为公众议题。"}],[{"start":14.63,"text":"近日,美团将其骑手养老保险补贴方案推广至全国。和年初的试点一样,该方案以“无前置资格、无参保地点、无时长单量、无跑单类型限制”为核心特征,为骑手补贴50%养老保险参保费用。"}],[{"start":31.15,"text":"骑手保障的路径探索与实践"}],[{"start":34.449999999999996,"text":"除美团外,京东、饿了么等平台也在跟进,各家方案不尽相同,进度也有快有慢。这也衍生出两种思路:套用传统“五险一金”模式,保障齐全但成本高、范围小;或是探索“灵活社保补贴”模式,先解决骑手亟需的保障,门槛低、覆盖范围广。"}],[{"start":53.92999999999999,"text":"为少数人搞“高精尖”,还是给多数人搞“低门槛”?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应当鼓励更多用工平台探索不同方案,互相比较、互相借鉴,最终推动整体行业进步。"}],[{"start":69.03999999999999,"text":"不过,考虑到千万规模的流动就业群体,为他们“量体裁衣”定制新型保障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尽可能降低门槛,将更广大群体纳入保障之中;哪怕初期保障不是很齐全,也应该大胆试错、逐步完善,哪怕是短期内要承担比较大的舆论压力。毕竟,更公平、更普惠的“兜底”,也是福利制度的初衷。"}],[{"start":93.47999999999999,"text":"“先试先行、稳步推广”是中国公共政策改革的一贯思路,具备灵活弹性特征的“参保补贴”模式契合了下述理念——用工平台先在局部探索,联动地方人社部门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推广成熟经验,更契合实际,也更为稳妥。"}],[{"start":110.35,"text":"这也为新就业形态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亦是对国家“十五五”规划中“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率”要求的具体落实,代表了平台企业在支持灵活就业与完善权益保障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与尝试。"}],[{"start":128.66,"text":"理念革新:从“刚性管理”到“弹性包容”的范式转变"}],[{"start":133.26,"text":"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稳定的劳动关系与明确的地域归属基础之上,这种制度设计源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就业形态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去地域化等新特征,这使得传统保障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从“标准化供给”到“个性化适配”的深层理念转变,这种转变建立在对新就业形态本质特征的系统性认知基础上。"}],[{"start":164.82,"text":"“无前置资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从选择性向普惠性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参保条件的制度性限制,让不同就业形态、不同工作节奏的劳动者都能获得平等的保障机会。从制度设计的深层次逻辑来看,这种包容性设计不仅拓展了保障覆盖面,更在价值层面彰显了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设计还体现了对劳动者自主选择权的充分尊重,允许从业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个人需求的参保决策。"}],[{"start":201.37,"text":"“无参保地点限制”的制度突破,直面了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时代特征。这一创新设计使社会保障权益能够跟随劳动者流动,实现了“人走到哪里,保障跟到哪里”的制度愿景。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跨区域流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衔接难题,更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开始从静态管理向动态治理的历史性转变。"}],[{"start":228.36,"text":"治理创新:在“流动”中建立“秩序”的实践探索"}],[{"start":232.59,"text":"新就业形态下的治理创新,其核心要义在于如何在充分尊重流动自由的前提下,为劳动者构建可预期的保障体系。当前探索展现了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从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转向尊重多元的“治理”;从试图固化社会结构,转向顺应人口流动规律。这种治理理念的演进,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start":263.5,"text":"治理智慧的升华具体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首先是承认差异的治理思维,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门槛来接纳不同就业状态的劳动者;其次是构建通道的治理方式,通过打破地域限制和制度壁垒让保障权益能够随身而行;最后是提供激励的治理手段,通过补贴等柔性措施引导个人规划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这三个层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创新框架。"}],[{"start":294.13,"text":"这种治理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渐进式推进的务实思路。方案采用半年度内累计三个月达标的弹性条件,允许从业者根据个人情况自由调整工作节奏。这种设计既保全了灵活就业的核心优势,又体现了对劳动者生活自主权的充分尊重。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在尊重个体意愿与保障实际能力之间找到了精准的平衡点,既避免了保障不足的问题,又防止了过度保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体现了精准治理的智慧。"}],[{"start":329.17,"text":"生态共建:构建“多元协同”的保障新格局"}],[{"start":333.57,"text":"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当前实践展现了一种新型协同治理模式: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创新和服务优化提供制度保障;平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投入完善服务体验;劳动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理性选择实现权益保障。这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不仅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也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start":365.92,"text":"从政府层面看,这种协同治理要求政府部门实现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从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制度设计者、服务监管者和协调促进者。特别是在打破政策壁垒、促进制度衔接等方面,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各方参与提供明确的制度预期和稳定的政策环境。"}],[{"start":393.17,"text":"从平台企业层面观察,其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责任。这不仅体现在提供参保补贴、优化服务流程等具体措施上,更要求平台企业将保障劳动者权益内化为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平台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运营经验,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如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参保流程、通过智能化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切实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start":427.85,"text":"制度创新:从“试点探索”到“体系重构”的路径演进"}],[{"start":432.44,"text":"当前的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探索,正处于从局部试点向体系构建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制度创新特征,不仅对新就业形态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也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启示意义。制度创新的过程既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又需要立足国情实际,在创新与稳定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start":459.5,"text":"制度创新的首要突破体现在参保方式的灵活性上。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新就业形态下的保障方案打破了固定缴费基数、统一缴费比例等刚性要求,引入了更加灵活的参保方式。这种创新既考虑了新就业形态收入波动的特点,也照顾到不同劳动者的实际负担能力。平台通过补贴部分参保费用的方式,在遵循国家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基础上,既尊重了劳动者意愿,又提供了实质性支持。这种柔性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增强了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start":499.92,"text":"制度创新的另一重要维度体现在多层次保障体系的构建上。在新就业形态领域,正在形成以基本保障为主体、补充保障为辅助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从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开始,逐步扩展到养老保险,再到形成包含基础保障、进阶福利和工作关怀的完整体系,展现了系统化的制度演进路径。这种体系设计既确保了基本保障的普惠性,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start":534.61,"text":"结语"}],[{"start":535.8100000000001,"text":"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就业质量的提升和民生保障的改善。当前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构建面向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这一创新实践既体现了平台责任从“商业逻辑”到“商业与社会价值并重”的演化,也展现了在支持灵活就业与发展权益保障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方向。"}],[{"start":561.58,"text":"当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覆盖不同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时,灵活就业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就业“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流动中国铸造坚实可靠的安定之锚。"}],[{"start":574.58,"text":"(注:翁一,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2486495_5710.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