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10.29,"text":"中国高等教育在“十四五”期间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4年毛入学率已达60.8%。然而,在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一系列深层问题正在积累,成为制约中国下一阶段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障碍。近年来持续引发公众焦虑的青年失业率攀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焦虑等,表面看是分散的问题,实则均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紧密相关。"}],[{"start":40.28,"text":"一方面,高等教育市场缺乏多元供给和有效竞争,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增长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增长,“唯分数”内卷竞争的背后实质是对高度集中化、少数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另一方面,缺乏竞争也使得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僵化,日益和社会需求脱节。"}],[{"start":60.88,"text":"青年结构性失业严重:教育与产业需求错位"}],[{"start":65.64,"text":"近年来,中国青年失业率攀升问题凸出。今年三季度,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8%,高于同期美国和日本近似组人群失业率的13.9%和3.9%。这一年龄段人群主体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按国家统计局的估计,总人数约3400万。而与此同时,中国数字经济相关新兴行业人才缺口高达2500-3000万。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人群的高失业率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start":104.05,"text":"一则,中国普通本科学校多定位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考核晋升和科研绑定,造成本科教育中轻教学、轻实践。2024年职业教育导向的本科层次学校全国仅51所。近年来,公务员,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一部分根源实则在专业培养体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技能相匹配的岗位。"}],[{"start":131.09,"text":"二则,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被轻视的地位,社会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于本科学历教育的认识倾向。近期媒体报道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回炉读技校引发社会热议,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一现象本身反映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start":157.91,"text":"这类结构性错配削弱了青年就业竞争力,也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教育投资回报率。高等教育培养结构若不及时调整,教育体系将继续生产与经济脱节的人才,进一步放大结构性失业的风险。"}],[{"start":174.82999999999998,"text":"学业压力与教育焦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垄断"}],[{"start":179.45,"text":"教育竞争压力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和社会普遍的焦虑来源。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就是最直接的信号。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5%-20%,1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中学生厌学、休学、甚至自残自杀等现象频发。毫无疑问,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start":207.39,"text":"经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多方学者分析,问题的核心原因之一均指向唯分数的单一评价体系,学习为唯一目标的生活设定,以及长期高强度的学业竞争压力。而究其根源,还在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且过度集中,同时缺乏同等层次的多元分流机制。"}],[{"start":228.41,"text":"首先,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增长,导致重点高校录取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中国的“985”和“211”重点大学共有115所,过去30年中,这些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重点大学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经过多年高校扩招,大学录取进入普及化,然而,重点高校的报考-录取率却显著下降。有数据显示,985和211高校录取率从90年代的3%-4%区间,近年来下降到了2%以下。意味着“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上好大学越来越难”。"}],[{"start":269.22,"text":"其次,中国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资源垄断形成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和普及发展。有统计显示,2009-2013年期间,占公办本科高校数量不足15%的985和211高校垄断了政府70%的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虽然近年来没有相关数据披露,但从已知的高校经费预算的巨大差异,恐怕资源集中的状况有增无减。"}],[{"start":301.42,"text":"财政资金、科研项目、师资政策等资源高度向少数高校集中,使这些学校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普通高校资源不足、教学条件落后。 不仅如此,资源垄断也破坏了教育体系的竞争机制,重点公办高校仅凭借自身的“名牌”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和优质的生源。长此以往,这些高校日趋保守,缺乏创新动力,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日益脱节。"}],[{"start":329.37,"text":"再次,社会资本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空间有限,民办教育在制度和政策上仍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多元主体参与,意味着高等教育市场难以通过竞争推动质量改进和资源扩展。"}],[{"start":344.75,"text":"更重要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垄断进一步推高了社会焦虑。由于优质大学数量有限,升学竞争向更早阶段转移。家庭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围绕“未来的高考”做准备。家庭被裹挟投入巨大的时间、金钱和情感成本,学生承受长期高压,心理问题因此不断累积。"}],[{"start":370.11,"text":"高等教育不改革,形式上的减负反而加剧教育焦虑"}],[{"start":374.98,"text":"国家自2021年推行“双减”政策,意在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整顿校外培训。政策在规范培训市场上确有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减轻教育焦虑。升学压力下,培训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向了“隐性竞争”:私人家教、素养班、特长培训等新的替代性渠道层出不穷。教育不平等因此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在家庭资源差距中进一步扩大。"}],[{"start":403.73,"text":"结构性失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教育焦虑,总的来说都反映了高等教育资源增长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增长,优质高等教育的集中和垄断是基础教育阶段过度竞争和社会教育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start":419.61,"text":"政策建议"}],[{"start":421.28000000000003,"text":"破解这一结构性困局的关键在于推动高等教育从“封闭供给”走向“开放竞争”,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增长”。"}],[{"start":430.65000000000003,"text":"第一,推进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调整,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格局"}],[{"start":436.58000000000004,"text":"中国高等教育长期由政府主导,公立高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导致体系单一、创新活力有限。应加快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格局。"}],[{"start":451.24000000000007,"text":"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办学,拓宽非公立高校的发展空间,探索混合所有制大学试点,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补充。"}],[{"start":461.99000000000007,"text":"二是完善分层分类发展的制度设计,构建以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水平职业院校并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打破“唯学术”“唯学历”的单一评价导向。"}],[{"start":473.7900000000001,"text":"三是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评价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中,形成常态化、公开化的追踪机制。教育部可建立统一数据平台,定期发布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反馈报告”,让办学质量更透明、社会监督更有效。"}],[{"start":495.4000000000001,"text":"第二,改革财政拨款与资源配置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合理分布与市场化运作"}],[{"start":502.4000000000001,"text":"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应从“重机构”转向“重学生”,以学生数量和办学绩效为主要拨款依据,形成更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start":512.58,"text":"一是调整拨款结构,增加对职业教育和地方高校的生均经费支持,防止资源“虹吸效应”进一步扩大。"}],[{"start":520.9000000000001,"text":"二是逐步减少高校对财政单一资助的依赖,鼓励其通过社会服务、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基金会等渠道多元化筹资,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start":532.2200000000001,"text":"三是优化公立与私立高校的竞争环境,打破制度性壁垒,允许优质民办高校参与国家重大教育项目和科研计划,真正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教育市场生态。"}],[{"start":544.8600000000001,"text":"第三,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升学压力,构建多元分流与公平竞争并行的机制"}],[{"start":552.0600000000002,"text":"考试仍然是当下最具可操作性的公平机制,应继续将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核心依据。但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和多元分流机制来减轻单一升学通道带来的升学压力。"}],[{"start":567.8300000000002,"text":"一是加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容与平衡布局,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和新兴学科发展,推动高校间资源共享,减少“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过度竞争。"}],[{"start":579.9500000000002,"text":"二是建立多元赛道的录取体系。在成绩主导的主赛道之外,设置综合素质评价、特长发展、社会实践等副赛道,让学术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都有相对独立且平等的升学通道,而且需要保障各赛道不会相互挤占名额。"}],[{"start":597.6100000000001,"text":"三是完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和人才贯通,使“职教不低人一等”成为社会共识。"}],[{"start":607.5600000000002,"text":"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关乎教育本身,更关乎社会结构的稳定与经济长期竞争力的提升。只有真正打破资源垄断、引入多元竞争、以质量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让中国的教育体系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共生”,为中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start":630.5800000000002,"text":"(注:裘菊,中欧陆家嘴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1188809_3580.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