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7.21,"text":"25年前,公众曾就闭路电视监控摄像头展开激烈争论。它们真的能减少犯罪吗?它们会不会催生一个“老大哥”社会?与此同时,一些深思熟虑的思想家则展望未来:当这种技术变得体积更小、更便宜、更普及时,会发生什么?"}],[{"start":26.67,"text":"作家戴维•布林(David Brin)在其1998年出版的《透明社会》(The Transparent Society)一书中指出,这项技术无法被阻止,但它可以为公民提供“我们自己的手电筒”,以审视权贵。几年后,学者史蒂夫•曼(Steve Mann)创造了“反监控”(sousveillance,法语词根“sous”意思是“下方”)一词,以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普通大众可以通过“从下方保持警惕监视”来反制日益增长的监控。"}],[{"start":50.78,"text":"他们说对了吗?在2025年,反监控付诸行动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部带拍摄功能的手机,这使得一些警察暴力行为得以曝光。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数据保护法使得零工劳动者能够从优步(Uber)等平台获取自己数据的副本,以了解这些公司不透明的算法如何决定他们的薪酬。TikTok上最近出现了一种趋势,年轻人偷偷录下雇主解雇他们的会议。"}],[{"start":80.77,"text":"但事实证明,零星的反监控行为并未对监控的蔓延起到多大遏制作用。以工作场所为例:经合组织(OECD)今年发布的一项针对六个国家/地区6000多家公司的调查发现,目前88%的美国公司、44%的欧洲公司和19%的日本公司使用软件来监控工作时间。86%的美国公司、40%的欧洲公司和18%的日本公司使用软件来监控工作活动的完成情况。然而,一项综合分析显示,没有证据表明对员工进行电子绩效监控能够提高绩效。"}],[{"start":119.02,"text":"“监视监视者”的能力似乎也并未显著提升人们对权势机构的信任:爱德曼(Edelman)最新的《信任度晴雨表》(Trust Barometer)报告调查了28个国家的民众,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商界领袖、政界领袖和记者故意误导民众。"}],[{"start":133.71,"text":"事实上,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趋势并非对权贵的“反监控”,而是——我找不到更贴切的词——我称之为“同侪监控”(peerveillance)。借助科技公司提供的设备和订阅服务,我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彼此,无论是通过自行车头盔上的摄像头,还是迅速普及的摄像头门铃,例如亚马逊(Amazon)的Ring设备。"}],[{"start":155.59,"text":"下一步或许是智能眼镜,例如Meta上周发布的Ray-Ban Display。这款看似普通的眼镜可以实现一些便捷的功能,例如将箭头叠加到你的视野上,这样你就不必一直低头看手机寻找方向了。但它们也能拍照和录像,有人担心未来某个时候这些眼镜还会被添加面部识别技术,这样用户就能实时知道他们在看谁。"}],[{"start":180.49,"text":"认为隐私“已死”而对此仅仅耸耸肩,将是危险的宿命论。人们能用手机或门铃(这些都非常显眼)拍你或你的孩子,与他们能不被发现地拍你(除非你看得到眼镜上的小小“录制中”指示灯)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更不用说用上面部识别了。潜在的好处——也许用户可以避免在碰到忘记名字的人时的尴尬——似乎完全被这项技术落入怪人和跟踪狂手中所带来的明显风险所压倒。"}],[{"start":209.78,"text":"当然,大多数人都不是怪人或跟踪狂,但一旦这项技术面世,它可能会对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感受和行为产生寒蝉效应。这可能会让他们对与陌生人的互动更加警惕,甚至想要遮住脸。"}],[{"start":225.18,"text":"这将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因为尽管许多地方对机构的信任度正在下降,但迄今为止,许多国家的社会信任指标实际上仍然保持稳定。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在过去15年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表示信任初次见面的人的比例保持稳定,英国和德国的比例略有上升。"}],[{"start":246.26,"text":"对“老大哥”的恐惧已经够强烈了。我们现在最不想要的就是还要害怕一群“小兄弟”。"}],[{"start":253.14,"text":"译者/何黎"}]],"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8787480_5128.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