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这是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text":[[{"start":9.44,"text":"上周,俄罗斯女高音安娜•涅特列布科(Anna Netrebko)在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以下简称ROH)出演普契尼歌剧《托斯卡》新版制作的主角“托斯卡”。这是她自2020年以来首次在伦敦登台,也是俄乌战争爆发后,她因被批评与普京关系过近而遭遇抵制后的重要复出。首演前两周,围绕选角的争议比对歌剧本身的关注更多。对观众和评论界而言,这是一次文化与政治交织的事件。"}],[{"start":39.99,"text":"《托斯卡》是安娜•涅特列布科职业生涯的重要角色之一。这部1900年首演的作品因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被称为“歌剧中的惊悚片”。托斯卡既是舞台女神,也是爱情与命运的牺牲者。涅特列布科近年的际遇,戏剧性几乎不逊于《托斯卡》的剧情。围绕她的争议,同样涉及权力、立场、公众舆论的审视,以及艺术家在极端处境下的选择。"}],[{"start":70.02000000000001,"text":"舞台上,托斯卡为艺术与爱情而抗争,最终以付出生命收场;舞台下,涅特列布科的回归,则让伦敦观众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艺术家的声音是否能够与政治完全分开?"}],[{"start":83.21000000000001,"text":"自2008年获得普京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以来,涅特列布科一直是俄罗斯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俄乌战争爆发后,她虽公开谴责战争,却被多数欧洲歌剧院暂停合作,三年来几乎消失在主流舞台上。围绕她的争议,不仅涉及个人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也牵动公众舆论。上个月,包括五十余名乌克兰作家、英国跨党派议员和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在内的群体联名致函皇家歌剧院及皇家芭蕾舞团,呼吁取消涅特列布科的新演季演出,批评她“长期以来为一个负有严重战争罪责的政权服务”。公开信指出,ROH正面临“一次决定性的选择:是追逐地位还是承担责任,是逐利还是坚守价值,是沉默还是顺从良知”。"}],[{"start":133.18,"text":"ROH回应称,作为“属于歌唱家的剧院”,有责任呈现最伟大的表演者,并强调涅特列布科已明确谴责战争。她的经纪人米格尔•埃斯特班补充道,她“从未支持过俄罗斯分离主义者”,并在社交媒体和采访中多次谴责战争。涅特列布科本人也承认,过去的一些行为或言论可能被误解,但她已明确表明反对战争,并因与俄罗斯官方割裂而在本国演出受阻。她曾写道:“我热爱我的祖国俄罗斯,只希望通过我的艺术实现和平与团结。”"}],[{"start":167.58,"text":"当晚新版《托斯卡》首演前,门外聚集了几十位抗议者,将她视为文化宣传的象征,高喊“艺术不是中立的”,手持标语并使用扩音设备。53岁的涅特列布科,此刻成为舞台之外的焦点。2022年,她首先重返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出演《波希米亚人》,首演虽有嘘声,但第二晚的掌声已盖过不满。此后,她在柏林、意大利和佛罗里达登台演出,并已受邀到苏黎世歌剧院。如今,伦敦重新向她敞开大门,谢幕时,她深深屈膝致谢。"}],[{"start":203.58,"text":"中场休息时,抗议者已经散去。与涅特列布科长期合作的马耳他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卡莱贾(Joseph Calleja)认为,后者“关心时尚多于政治”:“没有人是预言家,如果我的总统要求我去演出,我怎么可能有时间机器去预见二十年后的事情?”不让一个拥有演唱天赋的人上台演出,“这对人来说非常艰难。你完全可以利用艺术表达观点,但要用媒介、用艺术。不要挑一个歌唱家毁掉她的职业生涯。如果安娜因为负面因素而成为众矢之的,而不是因她的卓越成就和美丽嗓音而受到关注,那将是一大遗憾。”"}],[{"start":243.48000000000002,"text":"俄罗斯戏剧、歌剧、芭蕾和电影导演亚历山大•莫洛奇尼科夫(Alexander Molochnikov)近期将在伦敦上演重新改编的契诃夫舞台剧《海鸥》。他因公开支持乌克兰而遭到亲普京政治团体的威胁,但他强调,自己“坚决反对因为艺术家的出生地或在政府剧院工作而取消其演出。在俄罗斯,所有剧院都归政府管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抵制所有在那里从事艺术的人。”"}],[{"start":271.66,"text":"英国报刊上有不少读者来信,针对杯葛艺术家的呼声,大家认为“不可能期待每一位艺术家都热衷于社会运动,将他们逐一放在政治坐标上进行审视既不现实,也未必公平。”更有读者举例,二战期间反纳粹德国的热战正酣,英国舞台上依旧没有禁演过任何德国艺术家的作品。贝多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照常上演,德国歌唱家和指挥家也并未因此被一律排除在外。“在那些艰难的年代,人们仍然选择把艺术作品与政权区分开来,承认艺术所具有的超越性与独立价值。”"}],[{"start":null,"text":"

"}],[{"start":310.5,"text":"尽管门外风波不断,剧场内观众面对的,依旧是一个完整的音乐戏剧世界。"}],[{"start":316.92,"text":"“托斯卡”这个角色需要电光火石般的魅力。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女高音玛丽亚•卡拉斯正是在伦敦皇家歌剧院凭借这部作品奠定声望。但面对庞大乐队和强烈音响,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巨大的声乐力量与穿透力,还需冒着声带受伤的风险。皇家歌剧院导演奥利弗•米尔斯(Oliver Mears)谈到选角时直言:“除了天赋与个性,还需要无懈可击的技术。”他透露,改版制作最初计划由挪威女高音丽莎•戴维森(Lise Davidsen)担纲,她几年前就已确认,但因怀孕在年初不得不退出。“要在八个月内找到能连演十场的世界顶级女高音,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米尔斯表示,在有限时间里邀请到涅特列布科和波兰歌唱家亚历山德拉•库莎克(Aleksandra Kurzak)分饰不同场次的“托斯卡”,堪称“幸运”。新上任的音乐总监雅库布•赫鲁沙(Jakub Hrůša)则提醒人们:“托斯卡本身是一位歌唱家,而且是气场强大的‘明星’,饰演她的必须是能够把个性直接抛向世界的人”。"}],[{"start":null,"text":"

"}],[{"start":379.75,"text":"在首演当晚,我看到的涅特列布科版“托斯卡”,一袭荔红色长裙踏入大理石铺就的教堂。她步履生风,彷佛已能将门外直指自身的抗议声隔绝在外。尽管她的出演在外界引发争议,但当晚剧场内的观众体现了礼貌和宽容,在几首最受欢迎的咏叹调结束时爆发出喝彩。在包括了两次幕间休息的三小时里,ROH似乎得以成为音乐戏剧纯粹的载体。"}],[{"start":408.14,"text":"剧场之外,是政治与舆论的喧嚣;剧场之内,则是导演与音乐家对《托斯卡》的重新解读。普契尼的歌剧作品就像率直不妥协的电影戏剧,一个世纪前首演时,许多人认为其“过于粗俗”或“无品味”,甚至有乐评用“目睹一场交通意外”去形容情节和音乐的戏剧效果。今天,在电影和现代叙事已经习惯直面各种议题、追求真实态度的时代,直白的情感表达,直接的血腥暴力,《托斯卡》当中与当代娱乐风格相连的元素,反而显得贴切。"}],[{"start":440.83,"text":"原作背景设在1800年,ROH的新版制作用了更直接、更具现实感的手法:眼前歌剧院的舞台上,布景是一座20世纪战火中的罗马城。教堂内部是白色大理石墙壁,一侧堆满废墟与破碎长椅,另一侧则是卡瓦拉多西的画作。斯卡皮亚的宫殿阴森空旷,正中矗立着一只巨大挂钟;第三幕的审讯室以白色大理石为底,被往昔的刑罚染上斑斑血迹。斯卡皮亚则化身油腻的企业总裁式人物,身边配备监控设备与一群打手。托斯卡的气场,是灰暗的布景中唯一的华彩。"}],[{"start":null,"text":"
"}],[{"start":479.79999999999995,"text":"导演米尔斯提醒,这部歌剧本身就预示着后续现代主义的突破,包括理查•施特劳斯《埃莱克特拉》、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等作品的到来。“它本身充满了危险、暴力与扭曲的能量。如果想让观众像当年的首演观众一样坐在座位边缘,那我们就必须赋予它一种当代的锋芒,让时代背景更贴近当代观众”,赫鲁沙说,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令人心潮澎湃。《托斯卡》的魅力在于一切元素的结合:既惊心动魄,又极为亲密;既残酷,又细腻。作品的节奏充满张力,有时甚至让人喘不过气。观众仿佛坐上过山车,惊险、急促。从一开头就直接进入戏剧核心。"}],[{"start":null,"text":"

"}],[{"start":525.9699999999999,"text":"除此之外,当普契尼排除阻力创作的过程中,也被托斯卡“微小灵魂中的深深悲哀”所吸引,他想探索和表现的是在公开表面的表情之下的私人感受。涅特列布科也在舞台上折射出这一层现实。与“托斯卡”演对手戏的是英意混血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弗雷迪•德•托马索(Freddie de Tommaso),他在此前已经唱过许多次《托斯卡》。他行刑前独自在冰冷的囚室内唱出《今夜星光灿烂》,声音和戏剧的充沛表现力都使人断肠。至于嗓音状态不太稳定、有时听起来发涩的涅特列布科,也在那首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响起时,献出了最具说服力的唱段。正是在那首咏叹调中,将舞台内外的镜像关系拉到极致。"}],[{"start":574.4599999999999,"text":"她唱道:“艺术和爱情,那就是我的生命;我从不曾伤害任何生灵……在这痛苦的时刻,为什么,上帝啊,为什么对我这样的无情”,那一刻,她直面观众,好似开启了戏剧中的“第四面墙”,把舞台直接延伸到现实。歌声中呈现的真挚,令人感慨。涅特列布科的这一版“托斯卡”,在此处留下了炽烈的存在感。"}],[{"start":599.28,"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图片致谢:The Royal Opera 2025 Marc Brenner,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8245257_9820.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