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这是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text":[[{"start":8.23,"text":"【本文为作者“中国学者百人百访”系列的最新一篇】"}],[{"start":12.96,"text":"蔡彤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绿色金融等,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主编出版专著多部,曾获评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理论经济学)、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著作类优秀奖(省部级奖)。近年多项政策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批示。"}],[{"start":53.07,"text":"以下是访谈实录。"}],[{"start":null,"text":"

蔡彤娟
"}],[{"start":54.9,"text":"问:特朗普政府推动对全球关税战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实现美国“再工业化”,针对中国的高关税政策同样有这一目标。你观察到特朗普拟通过税收撬动“再工业化”系列措施的效能如何?其内外阻力主要有哪些?"}],[{"start":72.50999999999999,"text":"蔡彤娟:特朗普政府推动高关税与减税、制造业投资激励等措施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提高进口门槛、增强国内生产吸引力来实现“再工业化”。从效果上看,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刺激了一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钢铁、铝业等传统行业在2018—2019年出现产能扩张迹象,就业也有局部改善。同时,企业在面对高额关税时,有的选择将部分产业链环节迁回美国或转向墨西哥、东南亚,以分散风险。然而整体制造业投资并未大规模回流,高附加值环节仍多集中在海外,说明关税和税收杠杆的效能有限。"}],[{"start":115.42999999999999,"text":"阻力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国内方面,首先是企业对成本上升的不满,特别是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因关税推高原材料与零部件价格,竞争力反而下降;其次,美国劳动力成本和技能结构与大规模制造业回流存在错配。国际方面,关税政策引发盟友与中印等国的反制,美国出口产品在海外面临更高壁垒,农产品等行业承受严重冲击;同时,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单靠关税难以实现“产业链内迁”。总体而言,特朗普以关税撬动“再工业化”的效能有限,更像是政治动员与谈判筹码,而非可持续的产业战略。"}],[{"start":157.76999999999998,"text":"问:2025年4月,你与人大同事在美国顶级媒体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展开了持续的批评并取得广泛反响,如果将这一次议程设置视为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评判手段,针对中国对外舆论博弈,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start":174.10999999999999,"text":"蔡彤娟:以事实与逻辑为基础,结合媒体、法律平台多向发声;同时运用“暖实力”强化国际情感共鸣,最终实现议题主导与价值传播并重。这样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助力中国在对外舆论竞争中长远布局。"}],[{"start":191.64,"text":"第一,精准选题与强化议程设置。利用多国顶级传媒发声,将“特朗普关税无效且反全球化”理念有效设为国际议程核心,重塑舆论关注焦点。持续在主流国际媒体曝光,不仅扩大受众,也提升了中国观点的国际可见性。"}],[{"start":210.85,"text":"第二,逻辑清晰、论据扎实。指出中国企业已“习惯”长期关税环境;关税未减少中美贸易规模,反而推动顺差扩大。系统拆解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反全球化倾向与政治化误区,使论述更具可信度和广泛认同。"}],[{"start":229.59,"text":"第三,策略多元:法律、经济及媒体齐发力。除媒体舆论之外,美国商会拟起诉特朗普政府的行动,也成为对关税政策的法律层面反击,形成多维舆论结构。中国媒体与智库须紧密联动,在政策、法律、传播多个维度发力。"}],[{"start":248.54,"text":"第四,主动塑造“暖实力”话语风格。“暖实力”理念强调:传播应兼具理性与情感、共情与共识,减少“对立对抗”、增加理解认同。强调中国具备的韧性与反制能力,强调制度自信与内部改革,更加强了“正面形象”输出。"}],[{"start":268.21,"text":"问:中美竞争最终会聚焦落地于两国在全球的产业和政治动员能力上的博弈,你观察到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呈现出哪些特征?你认为中国在政治层面上的动员应对效果如何?"}],[{"start":284.31,"text":"蔡彤娟: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全球产业竞争呈现出高强度对抗与深度重构的双重特征。具体包括:第一,美国资源民族主义崛起。特朗普政府推动发展本土稀土产业,削减环保限制,加大对山口山(Mountain Pass)矿山等资源资产的支持。这一策略以“国家干预经济”形式体现,却可能削弱绿色能源转型效率。第二,全球供应链加速“去中国化”。特朗普政府采取了更激进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试图通过高额关税和技术封锁来遏制中国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回流。第三,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在美方市场压力下,中国积极向东盟、欧盟、拉美和非洲等市场转移出口重心,并推动区域贸易升级,如加速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升级,加强对多边合作机制的投入等。"}],[{"start":340.39,"text":"面对挑战,中国的政治动员展现出强大效能:首先,战略定力与系统赋能。中国没有陷入简单的“你加税、我反制”的循环,而是通过“反规避”调查等基于规则的工具进行精准反击,并依托长期的产业政策规划和系统性的创新生态建设(如强化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产学研协同),持续塑造长期竞争力。其次,外交突围与多维威慑。中国通过推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发展,成功拓展了“朋友圈”,有效对冲了美国的孤立企图。近期的大阅兵等活动,也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与科技水平,与外交、经济手段共同构成了“多维威慑”。再次,社会共识与高效执行。中国能够快速形成统一的社会舆论和政策执行力,这在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已有体现,这种强大的国家动员力为应对长期战略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start":399.95,"text":"问:当前,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出现了一个趋势即“区域国别研究”成为某种显学,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国别与综合智库建设并存的现象,对比美国一流智库矩阵,你认为中国高校智库在发展方向上可以作哪些借鉴?"}],[{"start":416.37,"text":"蔡彤娟:第一,构建多类型智库矩阵,实现“专业+综合”并重。美国智库体系呈现出“三类智库”并存的特点:“大学无学生”型智库(如布鲁金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以研究为主,由学者自主发声;政府合同型研究机构(如兰德公司、城市研究所),承担具体政策项目研究;倡导型智库(如传统基金会、进步中心),通过政策倡议影响舆论与决策。中国高校智库应借鉴这一模式:在现有的区域及国别研究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型(多议题)研究平台,并鼓励部分学院或团队承担“合同研究”任务,加强政策转化能力。"}],[{"start":459,"text":"第三,加强国际网络布局与跨区合作。美国顶级智库如卡内基在全球拥有多个办事处,借此获取多边研究视角与话语渠道。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智库仍多局限于国内或区域研究层面。建议高校智库积极推动与海外智库合作交流,特别是设立国外联络处或研究节点,以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并将区域研究成果提升至全球战略分析层次。"}],[{"start":487.59,"text":"第三,提升机制透明度与学术公信力。美国智库长期面临“资助方影响研究”的风险,例如部分机构多依赖匿名资金或特定行业、国家支持,可能影响独立性和可信度。中国高校智库应严格透明资助来源、研究流程与成果公开机制,强化学术伦理,使研究更具公信力与政策导向力。此外,“区域国别研究”应兼顾深度与广度,避免“狭域化路径依赖”。"}],[{"start":517.5799999999999,"text":"问:欧美以涉军事援助俄罗斯为理由制裁了中国一批跨国公司与银行,你认为拜登政府与特朗普第二任期中展开对中国跨国公司密集制裁带来了哪些消极的信号与外溢?系列制裁对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什么警示?"}],[{"start":534.65,"text":"蔡彤娟:以下是对美国(拜登及可能的特朗普第二任期)针对中国跨国公司与部分银行因涉军事援助俄罗斯而实施密集制裁后,引发的消极信号与外溢效应,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警示:"}],[{"start":549.27,"text":"密集制裁带来的消极信号与外溢效应:一是地缘政治风险与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美国的密集制裁削弱了国际商业伙伴对中资企业的信任。此外,这种连带制裁也增加了企业在海外融资及运营中的不稳定性。二是金融系统“碎片化”趋势加剧。制裁不仅针对俄罗斯相关企业,也可能针对与之交易的第三国金融机构与支付平台,推动全球金融网络分化。中国将被迫加快构建替代支付系统,如CIPS和跨境央行数字货币,以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三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合作风险上升。中国企业在俄罗斯乃至第三国的投资活动变得更加谨慎甚至收缩,以降低被制裁和牵连的风险,从而影响“一带一路”及相关国际合作项目的推进。"}],[{"start":603.23,"text":"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警示:首先,去美元化路径被外部形塑。在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广泛金融封锁后,中俄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显著增加(俄罗斯境内证券交易中人民币比例提升至 33%),但这更多源于地缘政治压力而非人民币自身国际吸引力提升的结构性变化。其次,国内金融体系对外开放需谨慎推进。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对美元高度依赖──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偏高,传统银行体系与美元支付网络紧密相连。制裁风险提醒中国需审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避免过度开放带来金融脆弱性。再次,央行与监管部门应加快“金融主权”构建。制裁压力推动中国加速研制非美元结算渠道、强化区域货币合作,同时提升人民币计价金融工具(如“熊猫债”)的国际接受度,以增强在贸易与金融中的人民币使用,但这需与汇率稳定与资本流动管理兼顾。"}],[{"start":666.12,"text":"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全球化。你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智库学者需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担当才能更好地提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start":679.93,"text":"蔡彤娟:新一代学者需超越“解释中国”的局限,转向“共创规则”与“供给方案”,通过知识创新与对话韧性,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议题的“参与者”,更是“范式定义者”。"}],[{"start":693.31,"text":"第一,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立足全球南方与发展中国家视角,提出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方案(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学理支撑),将中国实践转化为可理解、可借鉴的知识公共产品。"}],[{"start":707.2399999999999,"text":"第二,增强战略预判与风险预警能力。针对科技革命、气候危机、金融震荡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建立跨领域研判体系,为国际规则制定(如AI治理、深海开发)提供前瞻性方案,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塑造。"}],[{"start":724.6199999999999,"text":"第三,创新全球对话与斡旋机制。发挥“二轨外交”优势,在冲突区域(如中东、非洲)搭建信任建设平台,通过联合研究、危机模拟等方式弥合分歧,成为中国式“劝和促谈”的专业支点。"}],[{"start":740.5999999999999,"text":"第四,推动知识生产与传播变革。采用数据可视化、多语种智库产品(如多语种报告、播客)触达全球受众,善用国际媒体与学术网络发声,避免“自说自话”,增强理念传播的穿透力。"}],[{"start":756.2399999999999,"text":"(注:王英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 FT中文网“资本与国家”专栏作家,主要研究跨国直接投资、中美政商关系等,目前正推动“中国学者百人百访”栏目,访谈对接微信号:porsche910114。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7983521_7588.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