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之争:预制菜不是原罪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预制菜

罗永浩与西贝之争:预制菜不是原罪

徐瑾: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性价比低才是。真正明智的企业,不仅能巧妙接住消费者的情绪,还能尽可能以低成本满足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00:00

{"text":[[{"start":8,"text":"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议愈演愈烈。"}],[{"start":11.25,"text":"起因是大网红罗永浩去西贝吃饭,五人花了八百多块。他发了个微博,觉得又贵又难吃,质疑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马上表态 “一道预制菜都没有”,甚至表示要起诉,并且公开罗永浩消费记录,一度直播开放后厨。罗永浩则多次在直播中回应此事,一度发布 10 万元悬赏,征集能证明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真实证据”。双方互动多次冲上热搜。"}],[{"start":42.21,"text":"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件事的焦点是什么?说到底,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原罪。未来,甚至没有性价比的商品,也将面临类似的生存考验。"}],[{"start":55.4,"text":"罗永浩 vs 西贝:预制菜的名词之争"}],[{"start":59.4,"text":"这波争论,你支持谁?"}],[{"start":61.989999999999995,"text":"双方都在打公关战,不少观点觉得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应对过激。很多人说遇到类似事情,老板不该正面回应,这和老板个性直接相关;但如果西贝不回应,这一次处境也不会很好看——毕竟现在还愿意花钱去西贝的人,其实很在意预制菜这事。"}],[{"start":81.1,"text":"我在公众号 “重要的是经济” 针对罗永浩与西贝做了一个调研投票。十个小时内,大概有 1200 人投票,支持罗永浩的接近 60%,支持西贝的占 17%,表示 “不知道” 的大概占 23%。坦白说,这个结果已经蛮意外了,毕竟在很多视频平台,一股脑支持罗永浩的人往往占据绝对多数。这并不难理解,毕竟消费者对消费者更有同理心。要注意的是,从消费者视角看,舆论场上往往是 “谁弱谁有理”,而非 “谁强谁有理”。"}],[{"start":117.99,"text":"如何看待这次争论?一方面,这事本身没什么特别,预制菜其实是大势所趋。双方争论的核心其实是 “预制菜怎么定义” 以及 “预制程度”。“中世纪哲学之争终是名词之争”,西贝和罗永浩争论的核心,估计也会走向预制菜的定义,掰扯预制程度到底如何。"}],[{"start":140.53,"text":"这场预制菜大战,一边是消费者的漫天愤怒,一边是企业的心酸委屈,加上各路评论声援,大家各执一词,越吵越烈。坦白说,我虽然相信预制菜是大势所趋,但也非常理解,不少国人对于现做菜的执念与情感。"}],[{"start":158.08,"text":"大家都说不要预制菜,可如果真的没有预制菜,你想想这些餐厅的菜品会涨到多贵?“不要预制菜” 的前提是,你能否接受没有预制菜后,餐饮行业失去的便利和随之上涨的成本。"}],[{"start":171.70000000000002,"text":"经济学大师科斯在 1937 年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强调企业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 —— 也就是我们为了完成交易付出的成本,无论是搜寻信息还是讨价还价。这个经济学理论听起来很抽象,但放到餐饮业,就很明确:现场制作菜品的交易成本更高,因为厨师、菜场、配料都存在不确定性,是典型的高交易成本场景。此外,成本是更大的问题:雇佣一个厨师,在一线城市每月工资一万起,还要加上切菜、洗碗等工人的开支;如果还有明火管控以及社保成本等,成本根本算不过来。"}],[{"start":209.15000000000003,"text":"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人们 “吃得更好” 的诉求与 “吃得更便宜” 的诉求的矛盾之间,预制菜应运而生。"}],[{"start":217.23000000000005,"text":"反对预制菜的时候,到底是在反对什么"}],[{"start":221.09000000000006,"text":"对于预制菜的抵制,让我想到 19 世纪英国的一场著名运动。当时,手工业者们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标准化生产对传统工艺的冲击,这就是著名的卢德运动。不可否认,机器生产的布料更便宜,但也有人认为手工织出的布料更有质感。当然,你应该知道,卢德运动最终失败了。1813 年,英国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将破坏机器定为死罪。"}],[{"start":251.51000000000005,"text":"历史的车轮,碾过多数人,但这并不表示,抗争和坚持没有价值。在技术进步的逻辑之外,应该允许少数派有自己的诉求,前提是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诉求坚持与买单。虽然历史的走向告诉我们,最后是机器生产胜出、成为主流,但手工制作也没有完全消失,在个性小店以及高定服饰中存活。"}],[{"start":275.57000000000005,"text":"在今天,不少技术原教旨主义者将这场运动理解为 “反对历史进步”,但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工业革命确实为英国带来了效率,但也颠覆了手工业者的饭碗,更深刻侵蚀了英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回到今天,为什么预制菜会成为争论热点?因为中国消费者对于 “锅气” 以及 “新鲜” 有自己的定义和追求,他们认为大厨现炒的菜有着预制菜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很多人看来,预制菜失去了现制菜的灵魂。"}],[{"start":306.83000000000004,"text":"事实上,预制菜往往更便宜、更标准,甚至在某些层面说,可以做到更安全。预制菜在国外也很普遍,欧美麦当劳等连锁餐饮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你可以说麦当劳的汉堡不好吃,但没法否认它的汉堡很标准化 —— 能让全世界的人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吃到质量稳定、安全可靠的食物,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start":332.04,"text":"如果你去日本,在街边便利店买各种食物当一日三餐很正常。按照国人主流标准,这些食物多数都算预制菜。然而,我问过日本朋友,他们几乎没人讨论甚至关注预制菜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预制菜有严格的安全保证,而且保质期短得近乎苛刻,甚至是以小时计算;过了保质期的食物,打折清货、报废都毫不手软。"}],[{"start":359.62,"text":"可见,预制菜争议的背后,除了口味与价格,还隐含了国人对于健康安全的担忧。在效率化、工业化以及快速化的时代背景下,预制菜呼啸而来,是大势所趋。某种程度上,这次争议也可以看作一次进步: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诉求正在迭代 —— 第一个阶段是 “吃饱”,第二阶段是 “吃好”,如今则是 “吃好” 的同时更要 “健康”。"}],[{"start":385.49,"text":"当大家在反对预制菜的时候,到底是在反对什么?和当年卢德运动的参与者类似,他们不是简单反对技术进步本身,而是反对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结果,比如社会冲击、工人失业贫困、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同样,今天抵制预制菜的消费者,并非反对效率提升本身,他们担心的是口味单调、食品安全、健康价值流失,以及饮食文化的断层。"}],[{"start":412.6,"text":"历史总是在轮回,预制菜会成为大势所趋,就像徐瑾经济人读者评论的那样:“也许等我们都在吃罐头的时候,会怀念预制菜。” 预制菜的兴起,不是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的阴谋、贪婪与无知,而是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当然,随着大家对现做菜的诉求提升,也可能激发新的市场机会 —— 现在越来越多餐饮品牌,正以 “不做预制菜” 作为自身卖点。"}],[{"start":439.69,"text":"如何解决预制菜问题?"}],[{"start":442.39,"text":"过去有人说,在哲学和神学领域,多数争论都是名词之争。到了今天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论,我们终于触碰到了这场争议的核心:什么是预制菜?官方定义、企业定义与消费者定义,显然存在差距。"}],[{"start":459.38,"text":"真理有时不是越辩越明,因为事情的真相可能让人难以接受 —— 比如 “不想吃预制菜,可能你基本没法在商场就餐了”。因此,有位餐饮老板也参与了悬赏:“中国境内有营业执照的连锁餐饮企业,只要能证明自己没用到任何冷冻原料和添加剂,或者被罗永浩、媒体证明存在这样的餐馆,我就给 20 万元。看看罗永浩说的‘无冷冻无添加剂才是好餐馆’到底能不能成立。”"}],[{"start":487.84,"text":"此前国家六部委对预制菜的官方定义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炒、炸、煮等),不添加防腐剂,加热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按照这个定义,西贝中央厨房出品的很多菜品,确实不算预制菜。但问题是,这个定义符合消费者的直觉吗?显然不符合。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就是预制菜。"}],[{"start":515.81,"text":"我觉得,对现制菜的诉求,并不是简单的偏执或落后,而可以看作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问题是,谁为这些生活方式买单?答案不言而喻:谁主张,谁买单。谁来满足这些诉求?靠的是市场、行业自律、商家竞争以及业界共识,而不是简单靠行政指令划定标准。"}],[{"start":540.52,"text":"什么是预制菜,什么不是预制菜?在市场经济中,定义权往往掌握在三个主体手中:要么是政府(通过法规标准),要么是企业(通过产品定位),要么是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政府的定义往往是行政化的,企业的定义往往带有营销性质,消费者的定义则往往基于经验、偏向直觉。"}],[{"start":563.29,"text":"这种认知差异,未必是坏事,其中也藏着市场机会。三种定义之间的冲突,在商业史上屡见不鲜,但最终的裁决者还是市场。可以说,最后胜利的,不一定是 “正确” 的一方,往往是最适应经济规律的一方 —— 即最能平衡三方需求的一方。也正因此,解决预制菜问题不能单靠行政标准,而是要靠市场竞争。以西贝为例,我吃过他们家的菜,不介意预制菜,但确实觉得偏贵。不过,贵不贵最终还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 毕竟西贝的牛羊肉品质、服务都还不错。"}],[{"start":602.17,"text":"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 “要管管,要出台标准”。如果真搞一个预制菜分级,行政机构真的出台了分级标准,就一定能推动行业进步吗?坦白说,我不是很乐观。多数餐厅的预制菜是怎么诞生的?除了工业化和效率需求,也有管控因素。现在很多餐厅用电磁炉加热,以及中央厨房的诸多做法,其实是在明火管控的情况下被迫采用的。不少西餐、日料店、火锅店,甚至很多高档餐厅,其实都在用预制菜。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应该劝你别了解太多,否则可能会影响外出就餐的心情。"}],[{"start":644.4699999999999,"text":"多数人在网上对预制菜穷追猛打,但在现实中,能接受预制菜的人越来越多,而预制菜在商场和连锁餐饮中也早已攻城略地。这也符合经济学规律:不要看人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真实偏好不是通过言语表达的,而是通过实际行为显示的。"}],[{"start":665.0099999999999,"text":"如今餐饮消费已经非常困难,各地都有餐厅倒闭,上海、北京的餐饮行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西贝之所以奋力反驳罗永浩,也是因为目前经营不易。即便如此,我认为出台一个清晰的预制菜标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 “买单”—— 愿意吃预制菜的消费者会接受,不愿意吃的可以有选择,比如土味菜等小众餐厅。"}],[{"start":690.9599999999999,"text":"消费者的直觉判断 —— 好不好吃、愿不愿意再来 —— 难道不是最好的 “市场反馈” 吗?预制菜的制作过程中,从业者也付出了劳动;餐厅场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情绪价值。虽然这个话题不讨喜,但还是要说出来,美味、安全、稳定、健康、可靠应该成为预制菜发展的方向。"}],[{"start":712.65,"text":"这说明什么?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或者说,性价比不够才是。消费者并不是一刀切地反对预制菜,而是希望有更多选择 —— 在不同场景下,能吃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食物。这才是理性的消费行为。哪怕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汽车行业,既有丰田这样的标准化生产品牌,也有像劳斯莱斯这样主打手工定制的品牌。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作用:你得到你想要的,他得到他想要的,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start":747.4,"text":"与其纠结预制菜的定义,不如鼓励个性化餐饮发展、开放商场明火限制、降低餐饮企业的社保与税收负担,创造出条件以让消费者能有更多选择。毕竟,重要的是经济规律:在经济规律面前,所有的争议都意味着 “有未被充分满足的诉求”,而这些诉求最终都会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终究要由市场来给出。"}],[{"start":772.76,"text":"启发"}],[{"start":773.96,"text":"外行看热闹,内行看趋势,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start":779.23,"text":"这场争论告诉多数企业:流量虽好,谨防反噬。现在生意不好做,线上引流成为不少企业的核心诉求,短视频更是热门赛道。然而,对企业和相关人员来说,这看似 “天降流量”,实则藏着看不见的成本——罗永浩会消耗自身热度,西贝也要面对更多公众审视。比如,西贝后厨直播,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例如儿童餐里的西兰花,保质期长达 24 个月,这种 “预处理” 和 “预制菜” 的界限,家长消费者和商家的定义肯定有分歧。"}],[{"start":814.76,"text":"与此同时,只说罗永浩是 “网红” 还不够,他更是 “公知时代” 的意见领袖,也就是大家所谓的 “大 V”。在那个年代,公众纠结的问题比现在更严重:注水猪肉、敌敌畏火腿、苏丹红红心鸡蛋、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猪肉等,都是当时的焦点。"}],[{"start":833.8,"text":"这些问题在今天已经好很多,但这不意味着食品安全问题真的彻底解决。在当下值得关注的问题中,预制菜我认为排不进前十。可 “保质期 24 个月的西兰花出现在儿童餐中”,还是让不少父母破防,多数网友觉得不可接受;但在很多中小学,类似的预制食材可能比比皆是,甚至口味、品质更差。哪怕罗永浩的新闻引发了关注,“让西贝进校园” 依旧成为不少家长的心声——至少西贝的品控相对透明。类似天水幼儿园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再次提醒我们:比起预制菜,生活中有更多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比如很多人还在为 “吃饱” 奔波,有的人甚至还在挣扎于 “吃到能入口的预制菜”。这些问题,不是靠 “运动式纠偏” 就能解决的,最终要依靠 “把市场蛋糕做大”,而如何监督这个市场,也应该依靠集体诉讼等更有效的机制。"}],[{"start":890.9399999999999,"text":"结论是什么?其实普通打工人并不拒绝预制菜,只要价格合理,大部分人不是不能接受。所以,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性价比低才是——毕竟消费者这两年钱包瘪了,尤其是中产消费者,也有情绪需要发泄。"}],[{"start":908.54,"text":"软阶层时代,大趋势很明确:任何需要 “教育消费者” 或被抱怨 “贵” 的产品,若没有性价比,根本行不通。之前我在本专栏也说过,未来消费趋势是 “价格降低,品质升级”,能跑出来的品牌一定要有性价比。未来的消费行业里,没性价比的产品,都会遭到消费者抱怨;挡不住这种抱怨的企业,日子会很难过,甚至活不下去。真正明智的企业,不仅能巧妙接住消费者的情绪,还能尽可能以低成本满足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亦为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主理人,读者微信xujin2023"}]],"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7977277_7616.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特朗普拟为H-1B外籍工人签证新增10万美元申请费

受硅谷青睐的一项计划传出变动消息,IT咨询公司股价应声下跌。

美国顶级公用事业公司在AI需求增长之际押注核聚变

田纳西河谷管理局计划以一座数十亿美元的设施取代一座燃煤电厂。

这属于所有人:蒂姆•伯纳斯-李的网络世界宣言

万维网的发明者抨击算法和社交媒体制造“愤怒诱饵”,并主张加强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

“如果俄罗斯获胜:一种情景”——对北约需威慑普京的严峻警示

卡洛•马萨拉这本令人不寒而栗的书,通过战争推演展现:在西方对升级的恐惧助长下,克里姆林宫未来的进一步入侵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一周新闻小测:2025年9月20日

您对本周的全球重大新闻了解如何?来做个小测试吧!

无人机如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经验已改变作战的经济学。乌克兰已有一半以上的无人机实现本土生产,而中国不再是全球无人机领域的唯一王者。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