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6.25,"text":"在英国生活21年,我参加过三次葬礼:一次是先生奶奶的,一次是邻居菲利普的,最近一次是朋友Paul的。三场葬礼像三面镜子,让我逐渐看懂了英国社会对死亡态度的变化:从传统的哀悼到如今的“庆祝一生”。"}],[{"start":23.62,"text":"奶奶的葬礼:传统中的“松弛”"}],[{"start":26.89,"text":"十多年前,先生的奶奶几次中风,早早留下遗嘱:不要抢救。去医院探望时,我公公还开玩笑说:“妈,我明天出差,你这几天不许死。”老太太一笑了之。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英国人可以如此轻松地谈论死亡。"}],[{"start":46.400000000000006,"text":"葬礼当天,车队驶过,路上的车辆主动减速让行。英国社会仍保留着对逝者的尊敬。然而进入教堂后,气氛却并不沉重。没有锣鼓唢呐,没有统一白衣黑纱,现场播放的,是奶奶生前最爱的流行曲。结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喝聊天,称之为Wake,其含义就是“庆祝她的一生”。"}],[{"start":71.76,"text":"和我熟悉的中国葬礼相比,差异巨大。中国强调哭丧与孝服,讲究的是“礼”的秩序;英国却把焦点放在“人”的故事上。"}],[{"start":81.81,"text":"邻居的葬礼:疫情中的简约"}],[{"start":84.79,"text":"第二次葬礼,是2020年底邻居菲利普的。那时英国仍在近似封锁期,葬礼只允许不到30人出席。我们这些街坊只能在门口送别。我穿上暗色呢大衣,心想“葬礼就该庄重”。结果一出门才发现自己“穿错了”:邻居们都是羽绒服、休闲装,神态自然。"}],[{"start":107.59,"text":"当白色灵车驶入小街,棺木是藤编的,上面摆着鲜花。我下意识落泪,但大多数人表情平静。年长的邻居告诉我:“白色车队意味着庆祝一生;黑色则是哀悼为主。”"}],[{"start":122.76,"text":"随后我们在家通过网络观看直播。葬礼仅20分钟,主持人介绍菲利普生平,播放他最爱的流行曲与喜剧片段。几次笑声响起。仪式简短而温暖,与其说是“哀悼”,不如说是“追忆”。"}],[{"start":140.18,"text":"疫情让这一模式迅速普及。英国媒体统计,直接火化(Direct Cremation)从2019年仅占3%,到2023年已接近五分之一。许多家庭随后再办一场轻松的纪念会,形式往往比传统葬礼更个性化,也更少眼泪。"}],[{"start":158.43,"text":"Paul的葬礼:“庆祝”是主体"}],[{"start":161.52,"text":"最近的第三次葬礼,是朋友Paul的。进入会场,逝者家人穿着彩色衣服,大部分客人也着彩色鲜艳衬衫,部分人则外披黑色西装。我没敢选择亮色服装,因为心里的文化障碍仍然很强,认为那是对逝者的不尊敬。但所幸我没有穿全黑,而是全黑底色配暗黄色花纹的裙子,外披深色西服,也算是符合主人家提供的出席葬礼服装标准了。主持人朗读的诗句让我印象深刻:“别为我哭泣,请庆祝我的一生。”"}],[{"start":196.57,"text":"音乐环节放的是Paul最爱的流行歌,其中包括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在中国葬礼上,这样的歌显然不合时宜,但在这里,人们轻轻点头,仿佛在与Paul共享最后的音乐会。"}],[{"start":210.87,"text":"葬礼后,我们去酒吧参加Wake。主菜是炸鱼薯条、炸鸡块、三明治、蔬菜色拉等,大家举杯、开玩笑,还有人打趣:“一场葬礼,两场婚礼”,因为两位宾客明年要结婚。生与死竟在同一场合里并置,没有丝毫突兀。"}],[{"start":228.43,"text":"为何英国葬礼越来越“轻”?"}],[{"start":231.37,"text":"为什么英国葬礼越来越放松、个性化?西方媒体和学者的解释,大体有几方面:"}],[{"start":238.93,"text":"第一,世俗化。"}],[{"start":240.82,"text":"2021年英国人口普查显示,英格兰和威尔士约37%的人自称“无宗教信仰”,英国国教的葬礼比例逐年下降。少了教会的庄重仪式,葬礼空间更开放,可以加入逝者喜欢的歌曲、诗歌、故事。"}],[{"start":257.85,"text":"第二,个性化成为主流。"}],[{"start":260.61,"text":"根据Co-op Funeralcare的数据,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更愿意举办“庆祝一生”的葬礼。流行歌、照片、视频、个性化的棺木,都成了常见选项。英国媒体每年还会发布“葬礼歌曲排行榜”,“My Way”“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等常年居前。"}],[{"start":280.05,"text":"第三,经济压力。"}],[{"start":282.25,"text":"英国“死亡成本”屡创新高。为了减轻负担,越来越多人选择“直接火化”——不办仪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后续的纪念聚会。这些聚会往往更轻松,甚至像派对。"}],[{"start":296.85,"text":"第四,文化心理。"}],[{"start":299.05,"text":"英国学者托尼•沃尔特(Tony Walter)提出,“英国的悲伤文化”强调讲述逝者故事,而非公开的哭泣。表情的平静并不等于冷漠,而是社会对“克制”的期待。尤其男性,在公共场合流泪常被视为失态。的确如此,Paul的葬礼结束,男士表情平静,几位女士则眼圈发红。"}],[{"start":321.58000000000004,"text":"第五,疫情的加速。"}],[{"start":323.92,"text":"新冠疫情迫使葬礼缩短、人数减少、转为线上。这种“低规格”并没有减弱人们的怀念,反而让许多家庭意识到:不必复杂,真诚就够。"}],[{"start":335.8,"text":"中英差异:礼与人"}],[{"start":338.14,"text":"中国葬礼强调的是“礼”。哭声、孝服、排场,是向社会表明家族的地位与孝道。英国葬礼强调的是“人”。通过播放音乐、讲故事、在Wake上举杯,人们把逝者“留在记忆里”。"}],[{"start":354.75,"text":"两者背后是不同的文化逻辑:中国文化更重群体,英国文化更重个体。死亡在中国是秩序的一部分,在英国则是个人叙事的终点。"}],[{"start":366.39,"text":"相同点:爱与记忆"}],[{"start":368.9,"text":"差异再大,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爱与记忆。Paul妻子的笑容里有克制的痛;菲利普太太在脸书上第二天发出的庆生照片,背后仍有隐隐的勉强。英国人的平静,并不代表不伤心,只是他们选择用另一种方式表达。"}],[{"start":387.21,"text":"正如一位英国朋友对我说的:“我们不哭,并不代表我们不痛。只是我们更愿意说:谢谢你来过。”"}],[{"start":394.87,"text":"三场葬礼,让我看见英国社会在死亡问题上的变迁。奶奶的葬礼仍有传统庄重,菲利普的葬礼简短而温暖,Paul的葬礼更多是“庆祝”。"}],[{"start":407.01,"text":"英国葬礼不再只是黑白分明的“哀悼”,增加了彩色记忆的“庆祝”。死亡因此不再只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告别。"}],[{"start":416.53,"text":"而在中国,死亡仍常被视作晦气与痛苦的象征。但或许,随着全球化与世俗化的发展,我们也会学会在笑声中告别,在故事里延续。"}],[{"start":428.47999999999996,"text":"毕竟,无论哭或笑,人类的心意相同:让逝者被记住,让生命留下痕迹。"}],[{"start":435.14,"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7632206_2273.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