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约会的一切》:爱情是世俗时代的微小神学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电影

《关于约会的一切》:爱情是世俗时代的微小神学

范力文:影片是当代人的恋爱状态观察,冷静呈现着欲望的涌动和理性的戒备。但其最终的落点,仍然是呼唤“敢于去爱”的勇气:你需要穿越精致的计算,跃入关系之中。
男女同时对亲密关系感到倦怠甚至畏惧,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脆弱:爱情成了一件如履薄冰之事。人们热衷表达,却又不断自我审查;渴望被爱,却又害怕陷入不对称的权力格局。图为《关于约会的一切》(Follemente)剧照
00:00

{"text":[[{"start":8.84,"text":"约会的妙处在于,它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它允许遐想的余地,也存在误解的可能。两个人既然约定了将一个夜晚预留给对方,本身意味着一些基础的许可,但前方仍有无数关卡;也就是说,双方都只拿到了入场券,而非畅行无阻的通行证——你无法预知这个夜晚会走向亲近还是疏远,会在偶然轻触间生出闪电,还是在恭谦礼貌中悻然道别。"}],[{"start":34.25,"text":"于是,这一切或明或暗的可能性,让约会变得紧张而迷人,所有那些对白如同植物的枝枝蔓蔓,双方像是语言学家一样揣度彼此的心迹,试图从一句寻常的话中听出弦外之音。"}],[{"start":47.57,"text":"影片《关于约会的一切》将两位主人公的内在情绪具象化为八个不同人格的叙事策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皮克斯的经典动画《头脑特工队》。如果说后者更专注于童年时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快乐、悲伤、痛苦、厌恶等——彼此在内心剧场中正面交锋,那么《关于约会的一切》呈现的则是两个成年人彼此走近时的微妙心态。"}],[{"start":72.12,"text":"这种把个人拆分为复杂多声部的叙事策略,拓展了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某种天然局限。相较于文学,电影往往更容易表现“动作”,而不易传达那些细碎而裹缠的“意识”——那些内心的悸动与情绪的波折的层次。纵使出色的演员可以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传达情感,但意识的闪回、时间的跨度、情绪的叠合,常常需要语言文字来铺陈。“内心剧场”使得电影可以像文学一样,融入大量琐碎而矛盾的自白,而却不游离在事件之外。"}],[{"start":106.13,"text":"这种叙事策略在电影史的内部谱系中或许受益于一些悬疑惊悚片的影响,那些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往往鬼魅横行抑或危机四伏,像是《惊魂记》《黑天鹅》或者《致命ID》,人们假定当一个角色心理产生碎裂,它就会演绎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幻觉,一些令人骇然的罪行。"}],[{"start":125.09,"text":"不过,谁又能说,一个普通人其实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病人?因为我们常常都会行不愿行之事、说不该说的话,情感与理智总是冲突,自我与本我时时打架,有多少人能够完全拥有意识的主权?难道每个人不都被一些突如其来的、莫名其妙的心绪所搅扰吗?那些下意识的情绪有时候让人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在当时觉得错愕,事后觉得悔恨。"}],[{"start":152.46,"text":"《关于约会的一切》就像保罗•杰诺维塞(Paolo Genovese)之前的所有作品一样,是绝对适合改编成舞台剧的作品。它的剧作难点或许在于,相较于童稚时期那种鲜明的、不加掩饰的情绪,或者精神病人和心理变态那些狂躁的、排山倒海的情绪,处理爱情——或者说,“暧昧”——来临时的情绪更微妙、更细碎,有时候也更虚伪、更自欺。所以,在《关于约会的一切》中,你不太容易像《头脑特工队》那样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定义“内心角色”,尽管他们/她们也的确拥有各自的画像:"}],[{"start":186.39000000000001,"text":"那个“罗密欧”,似乎象征着男主角心中某种罗曼蒂克式的纯爱,那种被世故磨灭的少年心气,他天真热切地爱,也不可避免地为其所伤,这个部分在青春期之后的某一天开始就隐匿了;而那个像是卡萨诺瓦(Casanova)一样的“情场老手”,则是男主角内心中风流的一面,尽管这种“风流”或许也带着一点点的伪装,他是一个蹩脚的情圣,一个看起来玩世不恭但内在拧巴的人;还有那个主导审慎的自我,他似乎象征着一个男人社会化的、现实主义的一面,因为审慎,所以畏缩,所以悲观,如果说情圣和罗密欧都主控着男主人公进取的面向,他则时刻提示一个人要往坏处想,像哈姆雷特一样裹足不前,因此他看起来也最礼貌、最体面;当然还有一位凌驾于一切的知识分子,也是道德警察,他提示着更高层次的人格维度,象征着那个“超我”的面向。"}],[{"start":null,"text":"

《关于约会的一切》(Follemente)剧照
"}],[{"start":237.38000000000002,"text":"女生的内心剧场中,那个白色连衣裙的女孩,似乎象征着“恋爱脑”的部分,她浸润在爱情的甜蜜中;而那个红色修身上衣的女子,似乎传递着某种知性的美,她透露出一种成熟女性的爱欲,明白自身的所需,她同样是热切的,但并不像白衣女孩那样幼稚天真;那个似乎有些叛逆的朋克女孩则表露出一种对于亲密关系的虚无主义态度,她悲观、厌世、充满了喋喋不休的埋怨,隐隐带有某种自毁倾向,似乎曾经被深沉地伤害过而始终留有一条阴郁的尾巴;而那个看上去精干的短发深蓝色上衣的女性,显然代表了前卫的性别意识,一个女权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对于异性保持警惕甚至敌意的独身主义者,她对于亲密关系的踯躅不前和自我边界感的捍卫来自于女性主义信念的某种革命忠诚……"}],[{"start":287.25,"text":"所有这些迥异的人格,同时在一个男性,或者一个女性身上存在,他们此消彼长但互不隶属。《关于约会的一切》讲述的是观念的重叠和碰撞,这些观念或许来源于自身的过往,或许来自于内在的秉性,或许来自于后天学习阅读的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男女在遭遇爱情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那其中有一些本能的欲望、一些孤独的慰藉、一些未知的期待与一些教条的律令。渴望浪漫,但不得失去自我;沉溺依恋,但不要显得过分匮缺;情欲盎然、张力十足的对白与挑逗固然吸引人,但又要适合注意私域的界限与规则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关于约会的一切》是当代人的一部恋爱教学:它冷静注视着这些欲望的涌动和理性的回防。那些若即若离的凝视和互动,又使影片拥有一种张力十足的节制感:观众在其中看到的角色的操演,也能看到自身在当代亲密关系语境下的摇摆与挣扎。"}],[{"start":345.15,"text":"女主人公身上的女性主义面向是这部片子非常有趣的一层设置,她在与男主角欢爱之后忽然穿起的那件红色衬衫,上面印着切•格瓦拉的头像。在那一刻她似乎打定主意,这一晚只属于激情和浪漫,但坚决不让男主人公进入自己的生活。内心中的那个短发女子主导了她的行动,她在四个心理人格中刚毅得有点不近人情,她的哲学是:亲密关系意味着依附,而依附则意味着向父权制与传统爱情观的妥协和投降。纵然如此,其余三位较为“软弱”的人格始终动摇着她,她们试图说服这位女权主义者暂时放下武器。"}],[{"start":385.52,"text":"细细观察其实可以发现,导演其实在她们之中做出了微妙的褒贬,这可以视作一种立场的选择。那个女性主义者人格并非铁石心肠,她也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动摇,她对男主不乏好感,但拒绝其留下过夜更多是为了自己的理论自洽,她忠于主张,但并没有忠于内心;反倒是那位一往情深的“恋爱脑”女孩,真正地推动了关系的展开,这是一种知识分子们所或缺的勇敢。"}],[{"start":411.72999999999996,"text":"亲密关系在当代语境下早已不是纯粹的私人事务,它时时刻刻在社会性的光束下被检视。一句对话、一次触碰,都可能被赋予新的解释。浪漫的可能性仍在,却已无法不伴随着风险与戒惧。类似“MeToo运动”这样的当代女性主义实践诚然带来了性别意识的勃兴,但也像部分人所认为的,过于敏感的性别意识带来了某种“性别隔离”的风险,除却那些明显具有侵凌性的骚扰,在某些若即若离的时刻,不怀好意的冒犯与缺乏分寸的调情的定义变得尤其复杂。"}],[{"start":446.79999999999995,"text":"2018年,包括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在内的100名法国女性联名在《世界报》刊登公开信,指出“MeToo”(在法国称为“BalanceTonPorc”)一度演化为“清教徒主义”和“猎巫运动”。她们批评这种运动可能将“搭讪或笨拙的追求”与性骚扰混淆,认为法国一直以来的“调情自由”正被挤压。公开信写道:“强奸是犯罪。但笨拙地搭讪并不是,温柔追求也并非沙文主义侵略。”"}],[{"start":476.78,"text":"这种男性与女性同时对亲密关系感到倦怠甚至畏惧的处境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脆弱:爱情成了一件如履薄冰之事。人们热衷表达,却又不断自我审查;渴望被爱,却又害怕陷入不对称的权力格局。暧昧因此显得格外紧张,它不再是轻盈的游戏,而是一场被规则、意识、恐惧与欲望共同裹挟的拉锯。"}],[{"start":502.61999999999995,"text":"当然,这种对于浪漫爱情、对于亲密关系的望而却步并非晚近的产物,你其实更应该将其视作现代性个人主义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人们试图回避社会,回避人际的互动,因为面向他者的过程势必产生摩擦,而蜷缩起来当然就杜绝了纷争,人们对于他人“侵入”自己的领地愈发敏感,也是因为自我的意识愈发茁壮。实在很难判断这究竟是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在这个意义上,涉足爱情其实是恢复公共性的一种方式,正如美国学者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社会里,当自我被无限放大、个体主义主导了公共话语,爱情便承担起更为艰难的使命:它既要尊重个人的边界与独立,又要承载连接他者的责任与开放。"}],[{"start":549.3599999999999,"text":"这也是为什么,柏拉图会把“爱欲”放在如此核心的位置。在《会饮篇》中,爱欲(eros)不仅指向肉体或情感的欲望,也是灵魂追求善、美与智慧的驱力。爱欲与城邦生活紧密相连,它意味着人性之中存在着一种无法困锁于自我的冲动——一种必然指向他者、渴望联结的动力,它把个体从孤立的自足中推向公共的场域。"}],[{"start":574.2699999999999,"text":"就算当代个体试图自我安放自我慰藉,但其实并没有办法摆脱公共性——就算人们独居一室,也会为自己脑补出一个内心剧场。"}],[{"start":583.8099999999998,"text":"所以说,这种逐渐风靡的内心戏剧样式,往深处想,其实是时代的产物,它是日趋原子化的、个人主义孤独社会的呈现在剧作层面的某种时兴解法。人们把自己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戏剧何以产生?——只好是在“螺狮壳里做道场”,但你也能以此骤然意识到,其实没有人是彻底孤独的,有一些内在的声音在扩充着他/她。"}],[{"start":608.2099999999998,"text":"保罗•杰诺维塞被普遍视作一位热衷于高概念的类型片导演,但他目前交出的几部作品中其实隐含了当代社会问题的潜在指涉。在他此前那部爆款的《完美陌生人》(2016)中,一张餐桌,几部手机,秘密逐渐外溢——这一切在影像层面上几乎是克制到近乎“缺席”的:中性的打光,平稳的运镜,等待对白自行制造裂缝。杰诺维塞的趣味在此暴露无遗:看似无风格的表面下,将观众困在社交仪式的高压舱。"}],[{"start":null,"text":"
2016版《完美陌生人》(Perfetti sconosciuti)剧照
"}],[{"start":638.8699999999998,"text":"他几乎不沉迷影像的雕琢,却在不断磨砺类型叙事的社会功效。他的工作方法是计算式的:计算台词的节奏、计算人物间的张力点、计算何时引爆秘密以最大化戏剧效果。这使他成为一种当代都市寓言的精算师——不在乎风格如何独特,而在于控制如何精准;没有作者导演式的签名,但通过对话语、空间与秘密的操纵建立起一种可辨识的气质。他的电影轻盈、有趣、也易于仿制,却同时带着一丝狡猾的冷静。"}],[{"start":671.7699999999998,"text":"中文片名“关于约会的一切”是一个不错的内容提要,也更带有吸引人进影院的噱头,但它的意大利语片名“Follemente”才真正点破了它的真意——直译过来是“狂热的”,它带有一种“失去理智、痴狂投入”的意味。也就是说,整部电影中,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探索那份边界,那些超我的提醒、关系的博弈、先锋的意识都在强调距离,都是这段感情向前迈进的暗礁,这不就是渴望亲密却又保持独身的许多当代人的写照吗?然而电影的最终落点却是呼唤一种“敢于去爱”的勇气:你需要穿越那些精致的计算,最终跃入关系之中。"}],[{"start":null,"text":"
《你的鸟儿会唱歌》(2018)剧照
"}],[{"start":709.9399999999997,"text":"它像极了我颇为钟爱的那部、由三宅唱导演的日本电影《你的鸟儿会唱歌》:结尾那个似乎已经惯于孤独的御宅族男主人公,奔跑向喜欢的女孩向她告白。在我看来那个时刻的意义不止是一个将自己封闭起来的个体终于真诚地自我剖白,它更试图去融化弥漫了日本一整个平成时代的社会冷漠。"}],[{"start":731.6299999999998,"text":"这种内在于人性的爱欲冲动超越了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用英文来表达更为确切:“fall in love”——一种犹如重力一般不可抗的跌坠,与此相比,那些繁文缛节、逻辑推演、性别理论都可能只是一种教人回避关系的、自圆其说的借口。你会有遍体鳞伤的风险,有遇人不淑的概率,但爱的驱力会给予人盲目的勇气。这是这个效益至上的世俗时代的一种微小神学。"}],[{"start":759.4199999999997,"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7035867_2579.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至今仍令我们着迷?

虚拟现实体验邀请参与者亲身感受置身船上的真实情境。

安德鲁王子丑闻让英国君主制的公信力何去何从?

专家称,英国政府的态度转变,反映出对如何处理有关该王室成员与杰弗里•爱泼斯坦关联的新细节的困惑。

富达能否继续掌控美国人的投资?

庞大的分销网络曾助这家资产管理公司顺利应对向被动投资的转型,但新的挑战正在逼近。

奥地利前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我依然是一个有政治观点的人”

这位由政客转型的企业家谈他的网络安全初创公司、为何欧洲可能错失AI创新机遇,以及他与彼得•蒂尔的往来。

投资者的“淘金热”其实是一场严重的过度思考

黄金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的效用,并不稳妥。

居家餐饮经济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放弃外出就餐,转而在家中享受更舒适、更省钱的用餐体验。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