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家中,大型语言模型被用于规划假期、撰写贺卡和诊断疾病;在工作中,它们用来撰写电子邮件和进行分析;在学校和大学,学生们用聊天机器人来研究和撰写论文。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周约有7亿活跃用户在使用OpenAI的ChatGPT。本周,由于微软和Meta发布亮眼财报并继续大举投资人工智能技术,AI热潮再次升温,两家公司也创下了市值新高。与此同时,谷歌也开始在英国的搜索平台上线“AI模式”。
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的潜在好处是巨大的。通过加快日常任务的完成速度,AI可以释放出更多的闲暇时间,或者让忙碌的人有精力投入到更复杂的事务中。该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也意味着它能够加速研发流程,拓展人类知识边界。在脑图谱绘制和数学推理方面,它已取得显著进展。
然而,这种快速、便捷、由AI驱动的答案爆炸式增长,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其中一个特别令人担忧的是“认知卸载”现象。所谓认知卸载,是指人们频繁地将思维任务外包给智能技术,可能导致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退化。例如,“谷歌效应”:已有研究发现,人们可能会依赖搜索引擎获取知识,而不是主动记忆信息。对于功能强大的AI聊天机器人而言,如果被过度使用,我们将写作、分析和创造性任务大量交给它们完成,长此以往,或许会让我们逐渐减少独立思考的频率。
虽然当前关于AI对人类认知影响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且存在不少缺陷,但已有一些研究印证了这些担忧。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将54名参与者分组,结果发现,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撰写论文的群体在“神经反应、语言表现和行为层面”持续不如未使用者。几个月后,这些人还变得更为懒惰,经常直接复制大段AI生成文本。另一项于今年1月发表的学术研究,在对666名参与者进行访谈后发现,“频繁使用AI工具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人们仍需更多研究来全面了解AI的影响,但现在就对这些预警信号保持警觉,依然是明智之举。毕竟,从互联网到社交媒体,一些原本被视为正面进步的技术,其潜在危害往往是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显现的。鉴于人类普遍倾向于追求简单直接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即“认知吝啬”),我们或可设置一些引导机制,优化AI的使用方式。
首要任务应是保护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在信息获取愈发便捷的时代,我们质疑和评估AI输出的能力将愈加重要,教育教学应着重培养这些技能。其次,AI指导者建议,用户应被鼓励将AI视为助手,而非全知的“万能机器人”——毕竟它并不具备避免“幻觉”、错误信息或偏见的能力。这种认知尤其重要,因为AI还可能被用于提供政治建议或心理咨询。最后,在某些场景下,开发者可引导AI在回答问题时附带反问或选项,鼓励用户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判断。
当它是合作者而不是拐杖时,AI是最强大的。为了避免过度依赖性,我们似乎更应成为有判断力的聊天机器人用户,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