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专栏 中国经济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四大信号

沈建光:四中全会公报在强调中短期经济发展重要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消费的增长支撑作用四方面释放重要信号。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于10月23日发布会议公报。对比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在强调中短期经济发展重要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消费的增长支撑作用四个方面释放了重要信号。

信号一: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中短期经济下行压力

相比“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均未提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次公报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表明“十五五”期间经济发展将处于更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面对疫情严重冲击以及一系列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年经济增速已经从疫情之前的6%以上降至目前的5%左右。鉴于公报继续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此前国务院研究室的测算,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因此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很有必要。后续关注明年3月发布的“十五五”规划《纲要》是否重新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十四五”规划中并未设定)。

此外,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核心任务是讨论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但此次会议还专门讨论了当前经济形势和任务,并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4.8%,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下滑,考虑到基数抬升以及政策效应减弱,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增速要维持在5%并不容易。会议部署也意味着,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并高度重视中长期发展任务与短期缓解下行压力部署的衔接。

信号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下,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

针对国际形势,此次公报延续了二十大报告“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表述(“十四五”规划的表述为“战略机遇期”)。同时,公报提及“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外部环境的关键无疑是中美关系。尽管之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新一轮经贸磋商、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了基本共识,这再度印证了中美关系维持稳定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结合此次公报的信息,笔者认为,接下来在维持中美关系经贸压舱石的同时,中国将通过科技上加快自立自强、外贸上拓展非美合作、动力上强化内需支撑等方式,尽可能减少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公报在主要任务中将扩大对外开放的位置大幅提前到第五位(上次是第九位),说明“十五五”期间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相比“十四五”规划,公报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同时“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和“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即在美国以外主动打造新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增长点(前三季度,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对非美地区出口金额同比增速达到10%,抵消了对美出口的下滑),这也呼应了“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中“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的提法。

信号三: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和核心技术突破

此次公报在主要目标中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后续新闻发布会将其拓展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凸显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一方面,公报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强调了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实体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长期来看,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可能难以扭转,但上述部署意味着这一比重不能过快下降或脱离合理区间(近三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25%左右)。

另一方面,公报主要任务的第二条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针对这一任务,公报进一步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四方面作出部署。上述部署表明,接下来科技自主创新、前沿领域突破是应对外围技术封锁、提高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途径。

信号四:更加重视消费的增长支撑作用

相比“十四五”规划把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此次公报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表现出对消费发展的更高关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指出“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指向消费发展的重点在于服务消费。此外,新闻发布会在主要目标方面还提出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这一点在“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中均未涉及,关注明年3月的“十五五”规划《纲要》是否会设定居民消费率目标。

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改善民生。如上所述,公报提到“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强调通过民生支出和投资于人来提升消费能力,这也对应了指导思想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表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公报明确提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十五五”期间提振消费不只是一些短期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夯实消费的收入和制度基础。

这也印证了此前笔者在FT专栏文章《从国庆长假看消费前景》中的观点,今年三季度以来,消费增速出现放缓,尤其是前期表现亮眼的以旧换新品类。展望四季度,考虑到基数抬升、以旧换新效果减弱以及一系列制约因素,消费增速可能面临更大下行压力。面对这一局面,中长期来看,在改革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资金资源更多投向民生和社会保障,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支持消费,才是关键所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沈时度势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前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少时曾求学欧美,希望纵横四海,游历全球;如今重心回归中国,专栏立意审视中外经济,建言宏观大势。曾任国际经合组织顾问和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现亦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报复那些银行书呆子的时刻就要到了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表演型”人才,或许终将盖过“苦干型”人才。

放松监管将给私人信贷热潮“火上浇油”

特朗普政府放松的监管规则可能会让借贷市场滋生更多“蟑螂”。

Lex专栏:阿根廷选民同意服下米莱的“苦药”

经历了飙升的通胀、货币危机和改革受挫之后,这个国家注定不可能找到立竿见影的解药。

卡尼必须修复关系并阐明加拿大的优势

海德尔:与美国的贸易至关重要,但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峰会为加拿大总理提供了一个向全球表明世界需要其国家自然资源的机会。

极右翼执政实验告终,荷兰选民或将回归中间路线

绿党-工党联盟与基督教民主党誓言,在周三选举后将排除与海尔特•维尔德斯领导的自由党参与组阁。

阿拉伯国家反对由布莱尔监督战后加沙

一些国家对特朗普任命英国前首相进入“和平委员会”一事表示担忧。他们担心布莱尔拟定的方案草案会弱化巴勒斯坦人在治理加沙中的作用。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