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9.79,"text":"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468美元。彼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全球多个城市掀起地铁建设热潮、房价上涨、外贸加工区扩张、旅游快速升温,一起构成了那个“刚富起来”的中国社会图景。人均GDP3000美元不仅是国民收入跃升的标志,更是消费行为、城市结构与产业格局同步裂变的开端。"}],[{"start":36.18,"text":"2024年柬埔寨人均GDP为2713美元,已经站上了与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相似的历史关口。中国人均GDP3000美元出现的标志性动态可以对柬埔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start":53.04,"text":"那一年中国人开始“买买买”"}],[{"start":55.89,"text":"2008年的中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一出,电视、洗衣机、空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人们第一次觉得,消费不再是“生存型”,而是“改善型”“享受型”。城乡市场的家电、摩托车销量暴涨,民众的生活水平以肉眼可见地速度提升。"}],[{"start":76.17,"text":"今天的金边,恰如中国15年前的众多区县级城市。永旺超市人头攒动、手机店和咖啡馆遍地开花、夜市与购物中心共存,居民消费已经普遍从功能型转向悦己型。手机早已人手一部,摩托车也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标配,空调电视进入中产家庭,甚至连电动汽车和海外旅行也不再稀奇。电商、直播带货、品牌认知在城市青年群体中已经逐渐扎根。居民消费,是经济结构改变的起点。就像17年前的中国,今天的柬埔寨已经步入消费升级的快车道。"}],[{"start":117.14,"text":"那一年中国城市“火起来”"}],[{"start":119.94,"text":"GDP 3000多美元时的中国,正是地铁成网、高铁开建、二线城市崛起之际。城市群迅速扩张,“都市圈”概念初步成形。比如浙江金华、安徽芜湖、江苏南通等城市搭上城镇化风口,迎来了消费、人口与产业的三重扩张。"}],[{"start":140.04,"text":"今天的金边正在重演类似剧本。城市人口加速聚集,购物中心、写字楼、公寓林立,城市化率快速攀升。暹粒凭借神秘的吴哥窟支撑下旅游业焕发新生、西哈努克港以基建投资和海空航运带动腾飞。一个由中产、新城、新消费支撑的新城市结构正在形成。"}],[{"start":163.68,"text":"同时,柬埔寨人口年龄结构远胜于当年中国人口红利结构。这批年轻人正是“最先进入消费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十年城市和市场的主人。"}],[{"start":176.59,"text":"那一年中国产业“动起来”"}],[{"start":179.28,"text":"2008年前后的中国,政府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那种低附加值角色。各地纷纷建起工业园,扶持家电、汽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国内的电子组装业大幅扩张,外资企业与民企共同塑造出一个强大的外贸型经济引擎。"}],[{"start":198.07,"text":"如今的柬埔寨,也不再是单纯的“制衣工厂”。2023年,柬埔寨电子、电器出口增长超过50%,美蓓亚、住友电工等日本制造巨头在此增资扩产;汽车零部件制造快速增长,食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也方兴未艾。"}],[{"start":216.31,"text":"在国家一轮又一轮的新产业政策推动下,柬埔寨正从“轻工业和组装制造”向“零部件与高附加值”跃升。这正是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必须完成的“产业升级”任务,中国当年如此,柬埔寨今日亦然。"}],[{"start":232.67000000000002,"text":"那一年中国“数字化”往上冲"}],[{"start":235.47000000000003,"text":"2008年的中国,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崛起,支付宝普及;快递、电商、微型物流体系逐步成型,拉动了三线以下市场的数字消费。移动互联网兴起势头强劲,却已展现出颠覆式的潜力。"}],[{"start":251.86,"text":"柬埔寨如今也处于类似节点。超70%的人口尚未开始使用传统银行体系的服务,却直接进入数字钱包时代。手机支付、线上订餐、社交购物在青年群体中蔚然成风。电子政务、数字税收、跨境电商政策密集出台,为后发数字经济扫清了道路。年轻、开放、数字原生,柬埔寨完全有希望在“产业2.0”尚未完成时,直接步入“数字3.0”的平台红利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start":286.23,"text":"那一年中国成了“世界的机会”"}],[{"start":289.01,"text":"那时的中国,是全球资本热议的“机遇”,制造、零售、房地产、金融、文旅等领域外资争相涌入。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既有人口红利也有政策红利,更有低成本高潜力的产业承载加持。"}],[{"start":304.07,"text":"今天的柬埔寨正走在这条熟悉的“跃迁曲线”上。制造业在升级,消费力在崛起,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和突破,制度环境日益改善,RCEP等多边贸易协议为出口贸易推波助澜。最重要的,是来自内需、产业和区域地缘三重叠加的确定性在增长。"}],[{"start":325.35,"text":"未来五年,柬埔寨最值得布局的产业包括:电子与电器零部件制造。食品工业、冷链物流与现代物流和工业园区。中产群体的住宅与新商业综合体。金融服务、数字金融与消费信贷。旅游度假、文旅小镇与康养项目。"}],[{"start":347.46000000000004,"text":"这就是当年中国的风口,也是今天柬埔寨正在等待开垦的新沃土。"}],[{"start":353.38000000000005,"text":"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十字路口柬埔寨该做些什么?"}],[{"start":358.30000000000007,"text":"经济发展进入3000美元阶段,对国家与社会来讲是一场“量变后的质变”。但不同国家在这一门槛上,有的成功跃升晋级,有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柬埔寨若要避免重蹈某些东南亚国家发展停滞的窠臼,就必须在此阶段做出清晰的战略选择与务实布局。"}],[{"start":380.58000000000004,"text":"从“要素驱动”转向“政策驱动+价值驱动”"}],[{"start":384.82000000000005,"text":"当低成本劳动力、土地红利其边际收益走低,柬埔寨必须向“价值链中游”挺进。这不仅依赖工业升级,更依赖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其中涉及:(1)健全的投资法治体系,切实保障外资安全。(2)用制度推动升级工业园区产业服务的能力,从“卖地模式”向“制造集群+创新平台”转型(工业产业园招商如何做到四两拨千斤?)。(3)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适配新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4)鼓励本地中小企业与外资建立供应链链接,打造本土产业“隐形冠军”。"}],[{"start":424.09000000000003,"text":"打造“工业—城市—消费”闭环生态"}],[{"start":427.48,"text":"借鉴中国经验,GDP3000美元阶段若能同步推动产业布局,实现城市扩张与消费提升,将形成较为良性循环的增长机制。柬埔寨应重点打造“产城融合型”增长极(如“金边-干拉”走廊、“西港特区-暹粒”文旅圈),通过制造业带动就业、城市化带动消费、消费带动服务升级,实现闭环式发展。"}],[{"start":451.39000000000004,"text":"把握CIA新经济时代的战略风口"}],[{"start":455.23,"text":"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提出,全球经济即将进入“CIA”时代——C:中国、I:印度、A:东盟将成为下一轮全球增长的三大引擎。这对柬埔寨而言是百年难遇的时代红利和地缘势能叠加的机遇期。"}],[{"start":473.24,"text":"在中美博弈持续,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背景下,柬埔寨位居中国—东盟—印度的“地理几何中心”,存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柬自贸协定》双重加持,加之亲商开放的体制,是天然的价值链转移承接地、中资企业出海跳板以及多边产业协作的桥头堡。"}],[{"start":492.32,"text":"要真正把握“CIA”时代的红利,柬埔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主动对接中国与印度在制造、数字、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区域布局。提升与东盟内部经济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物流、电力、金融等区域基础设施的联通性。打造“中国产能+印度市场+东盟资源”的中转平台、服务平台与制造平台。强化多语种、国际规则、海关通关等软服务,成为“南向平台型国家”。"}],[{"start":523.15,"text":"今天的柬埔寨正如昨日中国"}],[{"start":526.41,"text":"人均GDP3000美元是国家成长的成人礼。它意味着民众的基本温饱已得到满足,结构性升级正在发生;意味着产业要换挡、消费要裂变、社会加速流动。人均GDP3000美元既是新经济增长的门槛,同时也是新潜力被激发的起点。"}],[{"start":546.4499999999999,"text":"今天的柬埔寨正如昨日中国,已然站在了这一门槛上。未来五到十年,将是决定柬埔寨国家发展曲线和财富分布路径的关键窗口期,当年中国抓住了机会,成为世界工厂与第二消费市场。今天的柬埔寨,是否也能成为“下一个起飞的国家”?一切值得拭目以待。"}],[{"start":568.8599999999999,"text":"(注:“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顾问、特聘研究员Sovannarith Sun对本文亦有贡献。王英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资本与国家”专栏作家,主要研究产业投资与国家竞争,微信号:porsche910114。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2826228_9514.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