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书评:冷血的战争故事

FT华盛顿分社社长马利德:切尼自传没有对他任职期间美国政府政策的代价进行反思,他所一味表达的强权思维也早已过时。
2011年9月13日

反思国家认同

FT美国版执行主编邰蒂:奥巴马在宣布美军击毙本•拉登时多次提到“国家”,让人感受到讽刺意味。在阿富汗,“国家”这个概念有着非常不同的言外之意。
2011年5月12日

美国该重新审视阿富汗

弗吉尼亚大学历史教授菲利普•泽利科:纵览美国目前卷入的所谓“三大战争”: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战争局面都还好,阿富汗战争才是美国重掌战略主动的主要障碍。
2011年5月6日

消灭本•拉登是一个空洞的胜利

FT亚洲版主编皮林:在美国忙着在整个中东抓捕本•拉登,给自己留下巨额财政赤字之际,中国专注于其势不可挡的崛起。去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美国干掉了头号敌人,却可能迷失了大方向。
2011年5月6日

美国应结束反恐战争

FT专栏作家拉赫曼:布什将反恐置于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是一个错误。反恐战争浪费巨额资金,催生庞大官僚机构。击毙本•拉登让奥巴马得以纠正某些错误。
2011年5月4日

美国欢庆击毙本•拉登

本•拉登被击毙,令美国民众和国家安全部门一片欢腾,但也引发警告称,本•拉登的支持者们可能会发动报复性袭击。
2011年5月3日

FT社评:让世界更安全

经过9年半追捕,美军终于击毙9/11恐怖袭击主谋本•拉登,美国及其友邦应该为此感到振奋。一个没有本•拉登的世界,肯定是一个更好、更安全的世界。
2011年5月3日

美国不想再当世界警察

从国防部长盖茨宣布美国不太可能再向海外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到华盛顿围绕利比亚局势的冷静辩论,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正从积极干涉主义转向相对孤立主义。
2011年3月7日

希拉里对大量外交电报外泄表示遗憾

美国国务卿称,此举并不能服务公众利益,也不能促成健康辩论。
2010年11月30日

希拉里取代拜登?

FT专栏作家克鲁克:有人建议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甩掉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希拉里联手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这样的组合是否胜算更大?希拉里又是否会愿意?
2010年8月24日

走近希拉里(下)

作为美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希拉里•克林顿有朝一日会不会再次竞选总统?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她已是美国人气最高的政界人士了。
2010年6月24日

走近希拉里(中)

在2008年总统竞选中筋疲力尽的希拉里,本来无意出任国务卿。但她表示,自己是个老派的人,“如果总统请你做某件事,你最好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说明你为什么不能做。”
2010年6月23日

走近希拉里(上)

希拉里•克林顿出任美国国务卿后,不辞辛劳出访世界各国,以求修补美国形象。但人们不禁也会问,她是在执行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还是另有企图?
2010年6月22日

奥巴马中东战略为何受挫?

FT记者卢斯:最近涉及以色列的事态发展,说明美国亲以势力强大,虽然奥巴马努力推动巴以恢复和谈,但在亲以势力的阻扰下,他举步维艰。
2010年6月17日

从奥巴马政府看美国公共外交演变

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等: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对前任小布什的外交策略做出重大调整,实施所谓柔性“灵巧”外交,公共外交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2010年6月13日

奥巴马找到感觉了

FT专栏作家斯蒂芬斯:两个月前,丑化嘲讽对奥巴马来说还是家常便饭。医改法案通过,为他带来转机。奥巴马终于开始像总统一样行事了。
2010年4月16日

奥巴马上任第一年

美国著名学者、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卡根在本文中回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一年以来的外交形势,并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不同于前几任政府的外交理念。
2010年2月20日
|‹上一页‹‹25262728293031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