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COP30

COP30矛盾重重,艰难前行

叶胜舟:单边与多边的矛盾是特朗普政府与全世界的矛盾;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是一国当前生存与另一国未来生存的矛盾;技术与安全的矛盾是中国与美欧的矛盾。

理解了这个痛点,对西方尤其欧盟的立场、反应和选择就不意外。法国《世界报》认为,中欧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气候政策之争,更是绿色产业主导权的较量;欧洲担心被中国绿色产能淹没,中国则希望以市场实力巩固其在低碳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欧盟保护弱势企业、弱势产业,似乎没有错;中国加速研发、推广绿色技术,似乎也没有错。问题出在双方的利益对立。

欧盟委员会预测,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洁能源市场将从6000亿欧元增长至2万亿欧元,希望欧洲至少占据其中的15%。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欧洲绝不能重蹈覆辙,再次将战略产业拱手让给中国。欧盟2024年10月实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就是通过贸易壁垒,保护欧洲弱势的燃油汽车产业。开放市场将导致欧洲汽车产业崩溃,封闭市场将导致绿色目标难以实现,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关注和推动减排的欧盟还是理性选择后者。

中国在COP30开幕前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核心目标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在峰值基础上下降7%–10%,对应绝对减排约10–15亿吨。主要亮点和突破有两个:一、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二、首次覆盖全经济的温室气体,即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包括非二氧化碳。

中方自评此次承诺的下降幅度和绝对量,“有力度、有雄心”,都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同期水平。西方并不欢迎,反而表示失望,认为中国的计划仍未达到人们对全球气候目标的期望。9月底,欧盟气候事务专员霍克斯特拉公开批评,中国计划削减温室气体排放7%至10%的目标,“远低于科学界认为的必要水平”。甚至还有激进的论调要求,中国在2035年前进行更大幅度的减排,“任何低于30%的减排都无法与1.5摄氏度目标相符。”问题是一旦中国实现30%以上的减排,经济和民生将先崩溃,中国政府决不会如此“自杀”。

中国和美欧的利益冲突,观点相佐,多次相互指责。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气候与安全问题,美国两次发言,指责中国碳排放量巨大,“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经济优势并污染环境”,同时声称美国环境政策“成功”、是各国“楷模”。中国两次发言,驳斥美国是全球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于世界的最高水平;不点名批评特朗普,公然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大开历史倒车,还两度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严重破坏全球气候治理的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最大的障碍。

欧盟正在推动制定“气候适应指标”,中方对此做法不以为然,批评“没有任何价值”,很多发展中国家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指标,我怎么做?”强调在帮助脆弱国家适应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同样需要尊重各国国情,避免不切实际的空谈,暗示欧盟空谈、不尊重各国国情。

欧盟明年1月正式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方批评为“单边贸易措施”,呼吁“消除贸易壁垒,保障绿色产品自由流通”,并强调气候规则不能成为贸易壁垒。CBAM第一阶段涉及钢铁、铝、化肥等产品,分别对应三个出口大国印度、莫桑比克、俄罗斯;第二阶段将扩大到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业,涉及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切身利益。众多新兴经济体例如巴西、沙特等也批评CBAM。

尽管气候变化涉及的利益极其多元,矛盾极其复杂,仍然能在团结和妥协中艰难前行。因为所有代表清楚,谈判崩盘对谁都没有好处。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只有更多理解和尊重,才有更多共识和行动。

(注:作者为独立评论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瑞士政界人士抨击对美“金条外交”

劳力士、历峰集团等公司高管在与特朗普的贸易谈判中扮演的角色引发反弹。

特朗普的小圈子政治:女婿库什纳参与推动俄乌协议

美国总统把一位受他信任的家庭成员置于其结束克里姆林宫战争使命的核心位置。

欧洲商学院因”美国之痛“而获益

多位欧洲商学院的院长表示,签证不确定性以及特朗普对大学的抨击使一些人放弃赴美求学,而他们正吸引到这些候选人。

俄寻求达成和平协议,但要按其自己意愿推进

分析人士表示,美国的最新倡议已使基辅陷入不稳并进一步削弱了大西洋联盟,这将会让莫斯科感到高兴。

日本必须抛弃对债务问题的危险幻想

这个国家必须直面一个残酷事实:其财政操作空间已被耗尽。

里夫斯“过度规避风险”

沃尔夫:这一届政府尽管拥有庞大的多数席位,但既缺乏勇气,也缺乏推进激进促增长改革的能力。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