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COP30

COP30矛盾重重,艰难前行

叶胜舟:单边与多边的矛盾是特朗普政府与全世界的矛盾;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是一国当前生存与另一国未来生存的矛盾;技术与安全的矛盾是中国与美欧的矛盾。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原计划当地时间(下同)11月21日18时闭幕,与会人士有心理预期这不可能,自2003年以来年年延期。果然,今年也不例外,直到11月22日20时44分,加时谈判和拖延近27个小时后,终于落下帷幕。没有惊喜、没有破局、没有意外,矛盾和困难重重。

单边与多边的矛盾

坦率地说,这是特朗普政府与全世界的矛盾。2025年1月再次当选总统后,特朗普再次偏爱化石燃料,反对清洁能源。继2027年6月后再次退出《巴黎协定》,撤销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政策限制,撤销对清洁能源的政策补贴,为化石燃料企业减税,开放联邦土地进行开采;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大放厥词,称“(气候变化)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局”,明确反对使用可再生能源;11月,美国30年来首次缺席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大会。

更让人恶心的是,特朗普政府不仅任性放飞自我,逃避减排责任,而且霸凌其他推动减排的国家,施压放弃“可悲的”清洁能源计划,要求改为购买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威胁否则就以加征关税、起诉、限制入境等手段报复。

8月12日,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能源部长赖特和运输部长达菲发布联合声明,以“保护美国消费者和航运业”为由,宣示将挫败国际海事组织的《2025年国际航运净零框架》。10月17日,《净零框架》草案在伦敦国际海事组织总部表决,57票赞成、49票反对、21票弃权,原定今年通过,因美国强力阻挠,不得不延后12个月完成最终采纳程序。

英国《金融时报》引用多个知情者的消息报道,特朗普政府用“恶霸手段”破坏《净零框架》,会议期间恐吓非洲国家、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区的小岛国,警告他们如支持该框架,可能无法经由美国中转,他们及其家人进入美国可能会受到限制。

很多国家包括盟友对美国缺席COP30表示失望,毛里求斯外长呼吁坚持多边合作,“气候危机威胁人类生存本身”。有些国家领导在开幕式致词时批评特朗普。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愤怒直言,“特朗普反人类”;智利总统博里奇抨击特朗普9月将气候变化称为“骗局”和“恶意的谎言”,“这完全是一派胡言”。巴西作为东道主,委婉、不点名地批评特朗普,总统卢拉抨击“极端势力为政治利益制造关于气候的假新闻”,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席尔瓦强调必须相信科学、必须面对现实。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和发达国家的“带头大哥”,美国缺席直接导致气候融资更为艰巨。去年COP29达成发达国家未来十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资金,美国退出留下的巨大缺口,其他发达国家没有实力、更没有意愿填补,更别指望追加资金。

特朗普政府鼓吹单边主义,如今世界主流还是多边主义。特朗普政府拒绝出席COP30,凸显权力的傲慢与认识的偏执,反而成全了对手。

对内成全民主党。11月11日,加州民主党州长纽森现身COP30,炮轰特朗普是“入侵物种”、“愚蠢至极”,对气候危机的漠视是“令人憎恶的”,使得中国快速抢占清洁能源市场,并将占据主导地位。纽森表达了对下届美国总统的渴望,企图提前在民主党候选者中确立领跑地位,暗示如果他当选总统,美国就会重返《巴黎协定》,完成对全球的气候承诺。

对外成全中国。中国在气候大会的话语权逐渐扩大,在新兴国家阵营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已经开始提供气候治理与技术的标准。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李高敦促与会者,“避免受地缘政治单边主义或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COP30主席、巴西外交官杜拉戈接受《卫报》采访时盛赞:“中国提出的方案惠及所有人。如今太阳能板价格低廉、竞争力强,如果真关心气候变化,这绝对是件好事。”中国比亚迪制造的电动汽车,成为COP30指定接送各国代表的专车,卢拉总统也乘坐入场。

经济与环境的矛盾

坦率地说,这是一国当前生存与另一国未来生存的矛盾。自1995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了34%。《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是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悲观和无情的事实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4日发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称,世界正走向“气候崩溃”,因为在现有政府政策下,全球平均升温幅度将达到2.8摄氏度。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近期发表的报告也警告,全球各国政府计划在2030年生产的化石燃料总量,将是符合1.5摄氏度目标所需水平的两倍以上。测算显示,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将为每年120亿-230亿吨的减排缺口,再扩大20亿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全球约有33亿-36亿人口处于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环境中。全球气温每升高0.1摄氏度,都会明显加剧极端气温与降水事件的强度与频次,并使得部分地区的农业与生态干旱进一步恶化。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言,2024年曾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5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据世界气象组织7月3日公报,今年6月欧洲多地出现创纪录高温,异常性不仅体现在强度上,还体现在时间提前、周期拉长,因为极端高温通常出现在盛夏时节;本次席卷欧洲的热浪源自非洲大陆,高压系统形成“热穹顶”效应;美洲、非洲、亚洲部分地区也正经历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气温;正值冬季的南半球,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国6月经历破纪录的寒潮。

气候灾害影响所有国家,富国人民尤其穷人面临生存危机。西班牙6月30日经历有记录以来6月最热的一天,西班牙环境部7月14日发表声明,从5月16日至7月13日期间,有1180人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比去年同期的70人大幅增加。

小国、岛国、穷国面临的生存危机更严重。印度和巴基斯坦8月15日暴雨引发山洪,两国超过200人死亡;10月袭击加勒比海的飓风“梅丽莎”,是加勒比海岛国有史以来最强烈的飓风之一,截至11月4日超过75人死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分析显示,气候变化使这场五级飓风的极端降雨量增加了16%;截至11月7日,台风“海鸥”已导致菲律宾188人死亡。

所以小国、岛国、穷国有更大积极性和迫切性要求尽快淘汰化石燃料,目前马绍尔群岛、哥伦比亚等约90个国家加入“呼吁制定化石燃料路线图”的联盟。但沙特、俄罗斯、美国等能源输出国坚决反对,因为涉及到本国重大经济利益,如果限制、淘汰化石燃料,它们的经济和财政将崩溃,国家和人民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危机。

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资金向来是气候大会谈判的焦点和难点之一。COP29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艰难达成一致,决定由发达国家带头,到2035年每年至少为发展中国家筹集3000亿美元,但缺少落实机制和措施。别说每年3000亿美元,五年前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400亿美元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援助,五年后即将到期,已拨付的资金累计约为260亿美元,主要以贷款形式发放,还让受援国背上债务包袱。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年3000亿美元气候融资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它们的愿景是每年13000亿美元,认为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暖应承担历史责任,所以最不发达国家集团(44国)拒绝在气候融资问题上让步。塞拉利昂警告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不仅关乎国家生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如果我们继续将预算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适应气候变化,这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

对发达国家而言,美国撂挑子甚至反向阻挠、本国经济增长疲软、国内右翼排外势力高涨,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拿出更多气候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富国“余粮”少了,如今的普遍现状是:投资环保斤斤计较,投资国防财大气粗;外国援助斤斤计较,本国民生财大气粗。欧盟气候事务专员霍克斯特拉警告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方面“去年艰难达成的妥协”,绝无可能修改。COP30主席国巴西推动实施《巴库至贝伦路线图》计划,卢拉希望建立1250亿美元的“热带雨林永续基金”,其中250亿美元主要从发达国家募集。让他沮丧的是,11月5日英国宣布退出计划,意味着一毛不拔。

技术与安全的矛盾

坦率地说,这是中国与美欧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可以下决心拥抱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视中国为“减碳样本”,但对美欧而言,难乎其难。

11月8日,中国政府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十四五”前四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年均分别提高、降低近1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8月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9亿千瓦,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7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对中国而言,这是良性循环的动力,更是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机遇;对美欧而言,这是恶性循环的压力,更是中国咄咄逼人的竞争和本国步步退缩的产业,甚至视为国家安全风险。想想看,中国已经生产全球超过80%的光伏板、80%的锂电池、70%的电动车、60%的风力涡轮机,价格很低,已经形成技术垄断和优势,西方相关产业即使抱团也难以竞争。

更可怕的是,中国后劲十足,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西方在这个万亿美元量级的新市场中难以追赶。更痛苦的是,如果能源转型加速,意味着让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占领市场,牺牲更多本国的落后产业和就业岗位。

理解了这个痛点,对西方尤其欧盟的立场、反应和选择就不意外。法国《世界报》认为,中欧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气候政策之争,更是绿色产业主导权的较量;欧洲担心被中国绿色产能淹没,中国则希望以市场实力巩固其在低碳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欧盟保护弱势企业、弱势产业,似乎没有错;中国加速研发、推广绿色技术,似乎也没有错。问题出在双方的利益对立。

欧盟委员会预测,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洁能源市场将从6000亿欧元增长至2万亿欧元,希望欧洲至少占据其中的15%。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欧洲绝不能重蹈覆辙,再次将战略产业拱手让给中国。欧盟2024年10月实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就是通过贸易壁垒,保护欧洲弱势的燃油汽车产业。开放市场将导致欧洲汽车产业崩溃,封闭市场将导致绿色目标难以实现,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关注和推动减排的欧盟还是理性选择后者。

中国在COP30开幕前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核心目标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在峰值基础上下降7%–10%,对应绝对减排约10–15亿吨。主要亮点和突破有两个:一、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二、首次覆盖全经济的温室气体,即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包括非二氧化碳。

中方自评此次承诺的下降幅度和绝对量,“有力度、有雄心”,都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同期水平。西方并不欢迎,反而表示失望,认为中国的计划仍未达到人们对全球气候目标的期望。9月底,欧盟气候事务专员霍克斯特拉公开批评,中国计划削减温室气体排放7%至10%的目标,“远低于科学界认为的必要水平”。甚至还有激进的论调要求,中国在2035年前进行更大幅度的减排,“任何低于30%的减排都无法与1.5摄氏度目标相符。”问题是一旦中国实现30%以上的减排,经济和民生将先崩溃,中国政府决不会如此“自杀”。

中国和美欧的利益冲突,观点相佐,多次相互指责。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气候与安全问题,美国两次发言,指责中国碳排放量巨大,“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经济优势并污染环境”,同时声称美国环境政策“成功”、是各国“楷模”。中国两次发言,驳斥美国是全球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于世界的最高水平;不点名批评特朗普,公然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大开历史倒车,还两度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严重破坏全球气候治理的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最大的障碍。

欧盟正在推动制定“气候适应指标”,中方对此做法不以为然,批评“没有任何价值”,很多发展中国家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指标,我怎么做?”强调在帮助脆弱国家适应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同样需要尊重各国国情,避免不切实际的空谈,暗示欧盟空谈、不尊重各国国情。

欧盟明年1月正式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方批评为“单边贸易措施”,呼吁“消除贸易壁垒,保障绿色产品自由流通”,并强调气候规则不能成为贸易壁垒。CBAM第一阶段涉及钢铁、铝、化肥等产品,分别对应三个出口大国印度、莫桑比克、俄罗斯;第二阶段将扩大到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业,涉及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切身利益。众多新兴经济体例如巴西、沙特等也批评CBAM。

尽管气候变化涉及的利益极其多元,矛盾极其复杂,仍然能在团结和妥协中艰难前行。因为所有代表清楚,谈判崩盘对谁都没有好处。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只有更多理解和尊重,才有更多共识和行动。

(注:作者为独立评论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瑞士政界人士抨击对美“金条外交”

劳力士、历峰集团等公司高管在与特朗普的贸易谈判中扮演的角色引发反弹。

特朗普的小圈子政治:女婿库什纳参与推动俄乌协议

美国总统把一位受他信任的家庭成员置于其结束克里姆林宫战争使命的核心位置。

欧洲商学院因”美国之痛“而获益

多位欧洲商学院的院长表示,签证不确定性以及特朗普对大学的抨击使一些人放弃赴美求学,而他们正吸引到这些候选人。

俄寻求达成和平协议,但要按其自己意愿推进

分析人士表示,美国的最新倡议已使基辅陷入不稳并进一步削弱了大西洋联盟,这将会让莫斯科感到高兴。

日本必须抛弃对债务问题的危险幻想

这个国家必须直面一个残酷事实:其财政操作空间已被耗尽。

里夫斯“过度规避风险”

沃尔夫:这一届政府尽管拥有庞大的多数席位,但既缺乏勇气,也缺乏推进激进促增长改革的能力。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