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贝伦,空气中带着湿气与焦虑,全球的目光落在这座亚马逊的门户。
从11月10日到21日,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30)在这里举行。
会场内,与会者在讨论减排、适应、公正转型、融资、森林保护等关键词;会场外,大门被示威的亚马逊原住民封堵,一位怀中搂着小猴子、穿着草裙的原住民大声呼吁停止对森林的砍伐。对许多巴西人而言,气候变化不再是联合国文件上的抽象名词,而是自家楼下那条河、水位表上的那条线,以及孩子噩梦中反复出现的洪灾画面。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协定要求各协约方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的“交卷之年”,作为东道主,巴西有怎样的期待,又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根据联合国方面此前测算,要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全球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前减少60%;但现有NDC仅能实现约10%的减排。 科学家普遍认为,若各国不立刻行动,升温将超过2.3–2.5°C;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上的表示 “错过1.5°C 不仅是科学失败,更是道德上的失败。”
COP30关键词变化: 从“减排”到“适应”
其实巴西一直是发展绿色能源的“好学生”。
巴西是世界上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全球最大热带雨林亚马逊、庞大的淡水储备和最具潜力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从电力排放看,巴西是“全球最干净的大型经济体之一”——全国约50.5%的能源矩阵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结构中近90%来自可再生能源,以水电为主,风能与太阳能占比持续上升。而按照英国国家电网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24年7月的12个月里,可再生能源在英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约为41.8%,远低于巴西的数据。
然而,从水位线看,巴西也同时是气候灾难的前线。几千公里以南,南里奥格兰德州遭遇的特大洪水仍然令当地人心有余悸。过去的气候大会,多谈减排(mitigation);但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适应”(adaption) 成了新的关键词。
图一: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市中心的摄影展
数据:一场灾难,撕开气候统计表的封皮在南里奥格兰德州的首府阿雷格里港,市中心广场正在举行洪灾为主题的摄影展,照片触目惊心,那些美丽的雕塑、博物馆,都还留存洪水肆虐过的痕迹, 洪水中宠物、老人、孩子无助而哀伤的眼神,令人动容。
图二: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市中心的摄影展部分摄影作品一年前,南里奥格兰德州经历了足以永远改写其历史的日子。2024 年4月下旬开始的降雨在短短几天内升级为该州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灾害。连续8天风暴过后,破坏触目惊心:整座城镇被淹、道路化作河流、社区彼此隔绝,进入5月,局势失控。由于各流域相互联通,阿雷格里港的瓜伊巴湖,水位到达5.37米,超过1941年洪水创下的4.75米历史纪录。
武装部队和民防的直升机与船只从屋顶救人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从2023年6月到2024年5月,不到一年内经历10次极端气候事件。
造成185人死亡,23人失踪,81,403人进入避难所,581,638人被迫撤离,受影响人口近240万人,受灾城市478个,95%的城市受到影响。 (资料来源:RS民防署–2025年8月19日)
跨越半个地球,我们因相似的经历而连接
这场灾难让气候变化不再是抽象的全球议题,而成了当地人脚下的现实。在州首府阿雷格里港,我每个遇到的人,似乎都有一段与洪水相关的故事。
图三:南里奥格兰德州阿雷格里港瓜伊巴湖畔的落日,摄影静楠在瓜伊巴湖畔的 Eat&Kitchen 餐厅,我与南里奥格兰德州的旅游部长和农业部长共进午餐,品尝着当地精致而富有创意的料理。很难想象,这家格调雅致的餐厅竟是在洪水泥泞中重生而来。创始人兼创意总监 Melina 给我看了他们艰难重建的影像。我问她:“如果下一次洪水再来,你们怎么办?” 她默默指向墙上一句刷写的话,那是当地人韧性的写照: “用你的能量(power),去赋能(empower)。”
在另一家极具特色的巴西餐厅 Capincho,国际知名、近期参加巴黎美食活动的主厨 Marcelo Schambeck 正向我们展示他最新的菜品。身旁的巴西同行悄悄告诉我,洪灾发生时,他停下所有工作,只专门为孩子们制作健康的食物。
如果你不问,他们并不会主动提及这些经历;但当你看到他们重建的画面,看到从心碎到复苏的每一步细节,那种冲击和感动会深深留在心里。
于是,在餐桌间的交流里,我也讲起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洪灾。
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南部的工业城市柳州读寄宿高中。那时的柳州还常常下酸雨。临近高考,暴雨倾盆而至,柳江水位不断上涨,几乎无处泄洪。学校旁的牛奶场已变成一片浑浊的水塘,可怜的奶牛尸体漂浮在水面上。洪水迅速淹到二楼,我们匆忙把所有行李往更高的楼层搬,又饿又困,被困在女生宿舍的三楼。
记得在摇曳的烛光里,我们一边焦虑高考的命运,一边害怕未知的明天,还得盘算未来几天的食物。几个女生在宿舍里讲故事打气,对面宿舍楼的男生则摇着小船渡过洪水,给我们送来西瓜,也送来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短暂的旋律让我们忘却了洪水的可怕。
后来,军队的士兵划着小船,把我们一个个接到安全的旱地。我被最好的朋友接到她家里暂住,那份在危难中给予的温情,至今仍深深留在记忆里。
等洪水退去,整座城市仿佛变成了被封存在泥土中的废弃陶器——街道上满是厚厚发黑的淤泥。
讲到这里,巴西的朋友们静静地听着,我们的经历跨越半个地球,却在灾难与重生的情绪上完全共鸣。
两年前我故地重游,才真正了解到:从1949年到2000年之间,中国南方的柳州曾经历13次水位超过85米的洪水。这种频率的灾害,远超我当年身处其中时的理解。
为了抵御洪涝,从1995年起直至2025年,政府持续推进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修建了37公里长的堤防、40座泵站、两座水库,整体工程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今天的柳州已焕然一新,如一座铺展在群山之间的花园城市。人们在发展工业与经济的同时,也逐渐学习、也逐渐体悟——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才能真正安全而长久地繁荣。
特大洪灾,是天灾还是人祸?
卡罗莱•布克(Caroline Bücker),现任南里奥格兰德州投资促进机构Invest RS的战略与信息总监。在交流中,她向我坦率地描述当地的处境:
“我们州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大约是93%,农业富饶,盛产大米、大豆,制造业也十分强劲,从前这里是最富庶、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气候变化改变了一切。”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让我们在干旱与洪涝之间反复摇摆。”
在她的讲述之后,我查阅了相关科学文献,才明白该州为何如此脆弱——这里深受所谓“空中河流(flying rivers)”影响。来自亚马逊的巨大水汽带在空中奔流,当遇到特定气象条件时,它们会在区域内倾泻集中降雨。通常这些湿润气流会逐渐消散,但在去年的5月,多重罕见因素叠加,使湿空气团滞留在南里奥格兰德州上空。
巴西东南部的高压系统与南部推进的冷锋共同构成了一条巨大的“走廊”,将海量水汽引向该州,使灾害在短时间内急剧放大。
图四:卡罗莱•布克 Caroline Bücker,Invest RS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Sul的投资促进机构战略与信息总监COP30 前夕,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FRGS)气候学家弗朗西斯科•阿基诺(Francisco Aquin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巴西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灾,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 他解释说,海洋变暖正在重塑大气环流,为极端天气事件创造了近乎理想的条件。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这场灾难并非仅由气候本身的变化引发。长期的森林砍伐、对自然缓冲带的无序占用、脆弱的城市防洪体系,以及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叠加效应,都让本应可控的风险急剧放大——天灾与人祸,共同推动了灾难的发生。
对东道主巴西来说,这场大会不仅是外交舞台,更是一次痛定思痛“从说到做”的考验——如何把从洪水中得到的警示,转化为全球气候行动的动力。
巴西历届联邦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政府的政策取向对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影响。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坚持“经济发展优先”,在其任内削弱了对亚马逊雨林的监管。那段时期,森林砍伐率明显攀升,引发国际社会、环保组织与科学界的广泛批评。
现任总统卢拉在环保议题上的立场更加积极而坚定。他强调保护亚马逊、强化环境执法、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同时重视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权益。卢拉主张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保护视为巴西国际形象与经济转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正因如此,卢拉政府全力推动举办 COP30,并将会址特意设在亚马逊河河口的贝伦,以此彰显巴西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承诺与担当。
采访南里奥格兰德州州长
在中国农历中秋节这一天,笔者在阿雷格里港的 Piratini 宫与南里奥格兰德州州长爱德华多•莱特(Eduardo Leite)进行了简短会面。1985年3月出生的Leite,在他的第一个任期中成为巴西最年轻的州长。他曾于2022年代表社会民主党角逐总统职位未果,并计划明年再度参选。
谈及政治立场时,他表示自己“既不支持卢拉,也不支持博索纳罗,而是希望走一条中间道路(serenity),带来更加平和的政策方向。”他强调,“社会需要对差异有更多包容。社交媒体放大了政治极化,我们可能存在分歧,但绝不应该互相毁灭。”不过他也坦言,这样的道路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取决于我个人,还取决于更大的政治形势。”
图五:南里奥格兰德州州长爱德华多•莱特(右)与静楠(左)合影谈到洪灾,他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理念:“我们的努力不仅是重建,更是增强抗灾韧性。我们必须以数据为基础,应对气候变化。”
南里奥格兰德州重建厅:适应与应对的实践路径
南里奥格兰德州重建厅市场情报副秘书长费尔南多•普勒瑟•德•马托斯(Fernando Preusser de Mattos)向我们系统介绍了州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策略与布局。
为评估自身的复苏路径,州政府参考了四类国际经济复苏情景模型——从泰国2011年洪灾的“持续冲击型”、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渐进复苏型”,到智利2011年地震的“加速复苏型”以及德国2021年洪灾所代表的“适应型经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总结出影响灾后经济恢复速度的关键因素:灾前的经济基础、抗灾基础设施的水平、治理效能,以及公私部门的投资力度。
在此框架下,州政府将《仙台减灾框架(2015–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世界银行“每投入1美元防灾资金可减少4美元损失”的理念纳入行动规划。同时,他们借鉴美国、日本与印尼的国际重建基金经验,启动了一项覆盖灾后重建、诊断评估、韧性提升、应急准备、紧急响应以及治理体系改革的长期结构性战略。
图六:南里奥格兰德州重建厅市场情报副秘书长费尔南多•普勒瑟•德•马托斯在技术层面,科学委员会正推进洪水动力模型、新一代雷达与水文气象观测体系、地形与水深调查等关键研究。为支持这套重建框架,截至2025年9月联邦政府已批准21亿美元预算,预计到2027年累计将达到27亿美元——成为该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韧性与重建投资计划。
尽管经历灾害,2024年南里奥格兰德州GDP仍增长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显示出强劲的恢复力。
巴西气候大使查加斯:COP30 不会被美国缺席所定义
巴西首席气候谈判代表、气候大使莉莉安•查加斯(Liliam Chagas)将 COP30 定义为:
“《巴黎协定》的测试之年——从规则制定迈向真正的实施。”
在我们的视频专访中,她透露,巴西国家开发银行(BNDES)已设立专门的信贷计划,目标是恢复1800 万公顷森林——这一面积已经超过许多欧洲国家。她强调的重点包括:
改革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使资金更快速地流向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推动全球气候税制机制推动全球气候税制机制;建立“热带森林永续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为保护森林的国家提供可持续、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支持。
图七:巴西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莉莉安•查加斯大使本届气候大会将审议各国提交的气候计划,推动落实每年1.3万亿美元的全球气候融资目标,并讨论进一步帮助各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中,美国的正式出席级别前所未有地降低:来自罗德岛州的民主党议员是唯一出席的联邦官员,而特朗普政府并未派出高层代表团。
对此,查加斯大使激动表示:“美国此前已经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在波恩的会议,也明确表示不愿参与这一旨在协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但COP30 不会被谁缺席所定义,我们要靠超额交付来赢得成功。”
巴西南部的这场特大洪灾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薄弱、防洪体系滞后、弱势群体最先受害等深层结构性问题。因此,巴西与多国,尤其是非洲国家,在COP30上共同推动建立一项更具操作性的 “全球适应目标(GGA)”——不仅要设定指标,更需要相匹配的资金、计划与技术支持。
然而,资金缺口依旧是全球气候治理最现实的挑战。
从“洪水之州”到 COP30 的创新走廊
在贝伦COP30场馆外,一台长约5米、价值6万美元的金属设备安静运转着——来自南里奥格兰德州初创公司Igapó的小型工业堆肥机,由环境工程师阿图尔•法拉利(Artur Ferrari)带队操作。
图八:巴西环境工程师 Artur Ferrari 与他的堆肥设备这套系统将大会每日产生的餐饮垃圾——肉类、鱼类、蔬菜残渣——与树叶和木屑按比例混合,通过滚筒翻动与微生物发酵,加速分解过程。它每天可处理约5吨有机废弃物,并在数周后产出可用于菜园和花坛的肥沃土壤。
按照法拉利的说法,自然条件下有机物分解需要90至120天,而他们的系统可将这一周期至少缩短一半。我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亲眼见过他团队的操作流程——如同把灾后的“废弃物”又变回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对外界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台“垃圾处理机”;但对经历洪灾的南里奥格兰德人而言,它象征着一种态度:
如果灾难源于人类活动,那么解决方案也必须来自人类自身的技术与行为改变。
图九:Tecnopuc 创新与发展总监、卢拉总统科技顾问 Jorge Audy法拉利所在的Tecnopuc是巴西南部最大的科技园。其创新与发展总监、同时也是卢拉总统科技顾问的乔治•奥迪(Jorge Audy)在COP30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演讲。他此前对笔者表示:
“期待COP30 成为科学减灾的转折点”。
COP30,是一面镜子
如果只看贝伦的会场,人们很容易把COP30视为又一场冗长的多边会议;但只要把视角稍微拉远,这届大会就像一面镜子:
映照出巴西南部被洪水淹没的街区,也映照出干旱开裂的田地;
映照出堤坝、橄榄园、葡萄园、工厂、堆肥设备与研究实验室;
映照出企业家、工程师、农民、部长与谈判代表,试图在同一张图纸上描绘未来。
图十:巴西南部的一处橄榄园在贝伦的会议大厅里,外交官们讨论着“全球适应目标”“公正转型”;而州政府、大学、初创企业则用另一种方式参与对话——拿出机器、展示实验室、打开工厂、呈现葡萄园与橄榄园,告诉世界他们如何在极端气候的重创之后重建、调整、再出发。
这时,一幅横幅突然从记忆深处闪现:“Vamo Dale——让我们行动吧!”
那是我在巴西南部科技创新周CaldeiraWeek看到的葡萄牙语标语。来自受亚马逊环境破坏间接受到影响、又亲历灾害的当地人,用这句话表达了他们的坚韧意志。这些故事在灾后绽放出出乎意料的力量与精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