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自1994年开放以来,一直呈现着一种“精致”的矛盾:坐落在城市边缘,是一座低调的钢筋玻璃建筑,俨然是一座“反博物馆”。在那里,光线和花园似乎比通常用来展示艺术品的四面墙壁更重要。
然而在十月底,基金会完成了一次终极的转型,它从极简主义的边缘地带,一跃搬到了卢浮宫对面的一座厚重的石头宫殿里。这座19世纪的豪斯曼式建筑,前身是宏伟的卢浮宫百货公司(Grands Magasins du Louvre),如今将其贩卖奢侈品的业务,换成了贩卖宏大理念,从而完成了从商业到文化奇观的转变。
然而,这座宏伟的石头外壳底下,却藏着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的“杰作”:一套能让博物馆空间像魔术方块一样动起来的精密机械。基金会总监克里斯•德尔肯(Chris Dercon)称其为功能性、谦逊的“观看机器”,一座“展示艺术品的工厂”。你看到的不再是静态的画廊,而是一个技术奇迹:五个可移动的钢铁平台在65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滑动、变换,可以调整出多达11种不同高度,将内部完全重新配置。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The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建筑内景,©Jean Nouvel / ADAGP, Paris, 2025. Photo © Martin Argyrogl开幕展的标题——“综合展览”(Exposition Générale),巧妙地拿这栋建筑的历史开了个玩笑。毕竟它过去曾是卢浮宫百货公司,时光回溯到19世纪末,那时艺术界的门槛还未如此高不可攀。听起来像是促销活动的“综合展览”,实际上汇集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和商品,不仅拓宽了文化领域,也促进了新知识的流通。联合策展人贝娅特丽斯•格勒尼耶(Béatrice Grenier)的说法则更像是一则“内部爆料”:当年的“销售”其实是一种“城市的文化时刻”。它向公众敞开了一系列狂野、未经驯服的工艺品与文化遗产的视野。因此,基金会采用这个带有商业味和群众基础的称号,就是要打破艺术、工艺、设计和日常生活的界限,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人都能来的当代理念集散地。这种做法建立了一种全新的21世纪“百科全书式模型”, 它主动拒绝传统博物馆那套僵硬的等级制度,选择让整个艺术图景“扁平化”。
Formafantasma工作室负责了此次展览的设计。他们参考了百货公司的陈列历史,重新激活了商业展览的社会性和实验精神,以此体现这种“销售奇观”对现代博物馆的影响。基金会这种坚持了四十年的“去中心化”哲学,在“综合展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大大提升了那些长期被降级为“手工艺”或“应用艺术”的学科地位。于是,纺织品、陶瓷、建筑模型、工业设计得以与绘画、雕塑、电影并肩而立,共同呈现在公众眼前。
这种宏大的哲学理念构成了“综合展览”的四个核心主题,我们可以将每一个主题,都视为当代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哲学关切的篇章。
首先是“建筑机器”,这个章节深入探索了反纪念碑和乌托邦式的理念。在这里,观众会看到一组迷人的对话:一边是自学成才的刚果艺术家博迪斯•伊塞克•金格莱兹(Bodys Isek Kingelez)那份一丝不苟的乌托邦模型——《第三个千年金沙萨项目》。这件作品虽是用回收材料费心制作的,但它远远不只是一个微型城市模型;它是一份后殖民时代的宣言,将城市规划重新构想为对社会正义和集体福祉的追求。艺术家幻想的城市是个“不需要警察或军队的小型世俗国家”,听起来就像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区,只不过是用硬纸板和塑胶建成的。
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5年。图片©Marc Domag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那充满投机性的《悉尼云拱》(Sydney Cloud Arch)倒拱,一个尚未实现的项目。这座巨大的、60米高的拱门,被构想为一个轻盈的、反纪念碑式的云彩素描,在天空中画出了一条细白的线条,其可见性会随着光线和视角在可见与消失之间波动,这不禁令人发问:建筑是否也能像云朵一样,既巨大又转瞬即逝?
“成为自然”这个章节,是对生态学、宇宙学以及正处于危机中的自然世界进行了一次粗砺而直接的审视,重点突出了生命材料和声音的运用。
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5年。图片©Marc Domag在这里,观众首先遇见了巴西艺术家索朗热•佩索阿(Solange Pessoa)的复杂世界观。她那巨大的装置作品“Miracéus”是由数千根收集而来的鸟类羽毛构成,其结构犹如一棵“变态之树”,形成了一条连接大地和夜空的脐带,邀请观看者们深入人类自身的“野性核心”。
同一个单元中还有生物声学领域的先驱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极具感染力的声音装置作品《没有蟋蟀,夜晚就不成夜晚》(Night Would Not Be Night Without the Cricket)。卡地亚基金会拥有“伯尼•克劳斯自然声音档案”(BKNSA),它涵盖了近5000小时的田野录音,记录了自1968年以来,近15000种已确认物种的声音。然而,令人心碎的事实是:他录音的栖息地中,超过一半如今已变得一片寂静,或被人类活动彻底改变。《没有蟋蟀,夜晚就不成夜晚》正是利用这些珍贵素材创作而成。这些自然声音档案与Soundwalk Collective紧密合作,被重新构想成一处专为基金会建筑环境设计的场所特定作品。这个装置在八个不同的声景中展开,运用先进的4DSOUND空间音讯技术和全向扬声器,让人们感受最原始的自然,同时揭示了自然世界脆弱的平衡与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没有蟋蟀,夜晚就不成夜晚》,“Night Would Not Be Night Without the Cricket”, 2025 Site-specific sound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更具戏剧性的是,这份档案曾濒临消失:2017年,克劳斯预见到环境科学可能面临威胁,便将BKNSA的完整数位副本托付给了基金会。几个月后,一场野火摧毁了克劳斯创立的野生栖息地(Wild Sanctuary),烧毁了原始录音、克劳斯的家和数十年累积的工作。《没有蟋蟀,夜晚就不成夜晚》是一个产生共鸣的记忆体,它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濒危的生态系统发声,邀请人们倾听并铭记,去感受并重新连接地球正在消逝的声音。
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5年。图片©Marc Domag第三个主题“制造事物”是对工艺和物质性的赞美。现代陶瓷艺术家维吉尔•奥尔蒂斯(Virgil Ortiz)复兴了普韦布洛(Pueblo)地区具象陶器“嘲弄”人物(Monos)的传统,巧妙地运用诙谐雕塑进行社会评论。他将原住民的文化遗产,与从科幻小说、地下俱乐部、甚至是时尚文化中汲取的美学元素相结合。这些雕塑都是他亲手用传统当地黏土和野生菠菜色素制作而成。奥尔蒂斯坚称,他的艺术是“文化生存”的关键手段。
与此同时展出的,还有墨西哥当代陶瓷艺术家古斯塔沃•佩雷斯(Gustavo Pérez)。他以结合了几何严谨性与艺术自由的非实用性黏土容器而闻名,作品专注于表面和结构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他使用细致蚀刻的线条和几何图案(通常是低调的黑色、白色或灰色),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富有哲思的艺术品。这些陶瓷作品有力地对比了人类的手工劳动与当今的数位和人工智慧主导,提醒我们:在一切都被数位化的时代,双手创造的价值何在?答案,就在这些泥土与线条的对话中。
最后,“一个真实世界”这个主题,以一场穿越科学想像力的旅程,为整个展览体验画上句号。
艺术家蔡国强一直着迷于理论物理学。他利用中国传统的火药作为当代核技术时代的象征,目的是弥合古代知识和现代宇宙学之间的鸿沟。他的作品,例如《地球也有黑洞》(The Earth Has its Black Hole Too),深入探讨了“时代和文化之间的模糊边界”,并暗示艺术可能是物质与精神力量的汇聚点。
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5年。图片©Marc Domag这个章节也同时关注新兴媒体,例如乔纳森•维内尔(Jonathan Vinel)的电影《马丁哭泣》(Martin pleure,2017)。这部片别出心裁地利用了流行电玩《侠盗猎车手V》的导演模式,来探索孤独、警察暴行和青春期等主题。这种将电影叙事与游戏引擎架构融合的做法,证明了当代艺术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你手机或电脑萤幕上的那个“电玩世界”。
然而,尽管艺术家们正在积极探索虚拟世界的边界,基金会的新家则是以实际行动,将真实城市的边界拉进了展厅。
努维尔的设计是一台“透明的机器”,这就立即打破了博物馆空间那种老派的孤立感。横跨建筑长度的巨大落地窗可不是摆设;它们将整个结构变成了一层可渗透的膜,彻底消解了内部展览空间和外部城市环境之间的界限。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百货公司橱窗的历史透明度,更将其概念重新用于文化交流:里面的动态展览对街上的行人可见,反过来,身为参观者,也会被赋予对街道、皇家宫殿广场乃至卢浮宫的持续、动态的视野。德尔肯指出,在基金会内部甚至可以窥看到卢浮宫内的希腊和罗马雕塑,这两个巴黎机构之间,由此创造出了一种微妙的视觉对话:一个古老,一个当代。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The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建筑外景,©Jean Nouvel / ADAGP, Paris, 2025. Photo © Martin Argyrogl那么,用基金会过去的家--那个透明的玻璃盒子--换取了蒙娜丽莎对面这座石头庞然大物,究竟得到了什么回报?收获是一台充满活力、不断变革的“观看机器”,它依靠创新功能与公共可见性的双重动力持续运转。
这是一座充满智慧的体验空间,一个由奢侈品集团建造的现代理念“集散地”。它以其透明度和不断变化的内部结构,向所有观众发出挑战:你必须穿透历史外壳的表象,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跃动的生命力——那就是艺术本身。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