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4%。这是今年的第二次降息,但此次会议的特殊之处在于,委员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一位委员主张更大幅度的宽松,而另一位则倾向于维持利率不变。这种“对立意见并存”的局面在过去六年中尚属首次,反映出当前政策制定者在经济前景判断上的分歧日益加剧。
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罕见直言,劝诫市场不要对12月再次降息抱有过高预期。他指出,当前尚无法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放松政策,强调“在12月会议上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远非定局”。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反应,美国国债收益率显著上行,10年期美债收益率重新升至4%以上,创下近五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鲍威尔的言论不仅反映出美联储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审慎态度,也揭示出当前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联邦政府部分停摆、关键经济数据发布受阻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不得不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这种“信息盲区”加剧了内部意见的分歧,也促使美联储在沟通中更加强调灵活性与数据依赖性。
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就业市场动能的减弱,更在于通胀路径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已经显现出边际疲态,劳动力参与率的提升趋于停滞,企业招聘意愿从扩张转向替代,工资增长的广度收窄。这些迹象表明,就业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但总体上呈现出降温迹象。
与此同时,通胀的结构性因素也在悄然演变。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正逐步成为影响中期通胀的重要变量。与传统的短期供给冲击不同,关税通过改变供应链结构、提高边际成本、加剧价格传导,可能导致通胀中枢的持续上移。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构成挑战:一方面,通胀韧性增强限制了宽松空间;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又要求政策提供支持,形成两难局面。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选择强调政策路径的“非预设性”,既是对当前不确定环境的回应,也是在为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保留空间。市场对政策路径的预期管理因此成为关键,尤其是在数据发布延迟、政策沟通成为主要信息来源的阶段。
除了短期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市场也在关注美联储未来领导层的变动。目前已有多位潜在候选人被提及,尽管其货币政策立场存在差异,但从当前宏观环境出发,未来无论由谁接任主席职务,延续相对宽松的政策基调似乎已成共识。
这一判断基于三方面考量:首先,过去两年金融条件的实际收紧幅度远超名义利率变化,金融系统的摩擦效应尚未完全释放,贸然收紧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其次,财政与产业政策在当前经济结构中扮演更为主导的角色,货币政策更多承担配合与稳定的职能;最后,银行体系的再中介化尚未完成,影子银行与资本市场的风险传导路径更为复杂,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维持利率路径的平稳性,以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因此,无论未来人选如何变化,货币政策的“名义紧、实际松”组合大概率将继续维持,以应对结构性通胀压力与增长放缓的双重挑战。
在资产配置层面,科技板块仍具备相对优势。一方面,头部企业在算力、半导体、软件服务、工业数字化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盈利可见性;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政策持续推动“新基建”投资,提升了相关企业的资本效率与研发强度。尽管估值水平偏高,但在利率高位震荡、政策边际缓和的环境下,科技板块仍有望实现β与α的双重释放。
美债方面,当前策略应以“逢低布局”为主,但需注意节奏控制。在政策沟通与数据发布存在时间差的背景下,收益率的短期波动可能加剧,建议通过分层配置管理久期风险:中端久期可提升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长端则有助于锁定对中期通胀温和回落的预期。信用债方面,建议优先配置高等级、短久期资产,以规避经济放缓阶段对低评级信用的潜在冲击。
美元指数方面,其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利差、风险偏好、经常账户状况与政治不确定性。当前阶段,美元可能处于震荡筑底过程,阶段性强弱更多由风险事件驱动,而非单一利差变化所致。
总体而言,风险资产的表现仍将受益于“产业驱动”的结构性逻辑。货币政策的相对宽松有助于降低波动,财政与产业政策的持续推进则提供了增长动能。只要企业盈利具备产业支撑,市场将继续为“可持续增长”支付溢价。在此过程中,投资者应关注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现金流、能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效率提升的企业,以及在供给重构中具备定价权的行业。
总体而言,此次FOMC会议所传递的最重要信息,并非降息本身,而是对未来政策路径的重新界定。在一个数据缺失、通胀中枢上移、政策分歧加剧的环境中,政策制定者选择保留灵活性,强调“非定局”的沟通策略。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但从中长期看,有助于提升政策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理解政策不确定性并不等同于资产价格的不可预测。只要产业趋势清晰、企业基本面稳健,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