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机器人时,不再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想象,而是全球产业链与社会结构变革的核心命题。2025年,机器人产业正在抵达一个“文明拐点”: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自动化从传统制造扩展至物流、建筑、医疗与服务业,成为解决劳动力短缺、提升生产质量、重塑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不仅是“技术能做什么”,而是“不同社会需要什么”。美国凭借软件与 AI 算法的前沿优势塑造生态,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应用场景推动规模化落地,欧洲强调标准、伦理与中小企业可及性,印度与东南亚则在“人口红利”与“质量诉求”之间寻求跨越式发展。区域差异正在深刻决定机器人技术的落地路径,也决定了未来十年全球竞争的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需追问:生成式 AI 是否正在开启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的新范式?人形机器人会否从展会的舞台真正走进工厂与家庭?“机器人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能否像云计算一样改变行业逻辑?而安全、隐私与伦理,又该如何与效率和资本逻辑共存?
带着这些宏大又现实的问题,我们对话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秘书长 Susanne Bieller博士。她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全球机器人趋势的窗口:不仅是数字和案例,更是背后的结构性力量与未来走向。从她的角度清晰勾勒出机器人文明已经到达的景象,值得行业投资创业者品读。
宋欣:大家好,我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宋欣。非常荣幸今天能采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秘书长Susanne Bieller博士。我们今天的谈话焦点是机器人领域,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
Susanne:首先,我们都对行业趋势充满兴趣。您认为2025年全球机器人行业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比如,是侧重于拓展应用场景?还是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关键创新方向,比如VLA、虚拟训练,又或者如今已进入AI训练时代?您怎么看?
实际上,我们看到多种趋势并存。其中一个趋势无疑是AI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尽管这一趋势已存在一段时间,但如今我们确实进入了其应用于商业场景的阶段。过去两三年,我们已经看到一些AI应用,但大多还处于研发阶段,而现在,这项技术真正在实际场景中得到了应用,这是一个新的角度。
而且,这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分析型AI——用于处理视觉图像、抓取物体等,现在已经迈入了下一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生成式AI正在被采用。开发者在编程上的工作量会减少,因为AI可以辅助编程。这样就能更快地完成最终项目和任务的编程。这无疑是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当然是人形机器人这个热门话题。我们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看到了很多展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关注商业应用,会发现我们目前的进展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期待的那么快,更多的还是单一用途的应用。比如在仓储领域,人形机器人已经有了初步应用,就是把箱子从A点移到B点。但这类应用其实还是单一用途的AI。
此外,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新的应用和新的行业在涌现。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传统上,机器人的主要客户行业是汽车、电子行业,其次是金属行业。这是全球范围内的三大领先行业。但重要的是要把机器人技术推广到更多以前从未使用过机器人的新行业。比如建筑行业,我认为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临建筑工人短缺的问题,而机器人技术正在为此提供支持。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趋势:部署新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驱动力是熟练劳动力短缺。这一点在全球各地都有所体现,推动了新的自动化项目和流程的开展。
宋欣:您提到主要驱动力是熟练劳动力或普通劳动力的短缺。那么您认为这种需求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以及中国会更迫切,而在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则相对缓和,对吗?
Susanne: 我认为中国是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其生产流程自动化的需求相当迫切,因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将会非常显著。这一点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在发展中国家也会看到类似情况。或许发展中国家的驱动力不完全是因为熟练工人短缺,也可能是缺乏能适应这些制造流程的熟练工人。
当然,另一个驱动力是生产质量。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尤其能从自动化中受益,因为自动化可以提高生产质量,这会让它们在全球竞争中更具优势,比其他市场参与者更成功。
宋欣:比如印度。印度人口众多,但对自动化的需求很强烈,因为他们需要熟练劳动力,而这一缺口在短期内难以填补。
Susanne: 借助机器人技术,他们也能更快地进入市场。
宋欣:确实如此。第二个问题是,您如何看待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三大市场在机器人研发及整个机器人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您对10年后,也就是2035年的整体市场格局有何预期?
Susanne: 如果把当前的机器人产业格局放在一起看的话,我们会发现有两个不同的视角需要关注。一个是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在哪里、实际如何使用、覆盖哪些行业等问题。另一个则是技术在何处被开发出来的,这两者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区域。
因此,当我们谈到机器人来自哪里时,全球的主流份额仍然来自日本;中国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正在努力赶上,在国内市场中主要由中国企业生产并使用的机器人也在大量使用中。另一方面,欧洲的参与者也相当活跃。
如果看美国在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会发现美国企业有很强的集成能力,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太生产机器人本身。从技术层面来说,拥有自己的技术当然重要,但并非至关重要。就像美国,即使不是机器人硬件生产的领先者,也能成为机器人技术的重要使用者。软件方面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美国目前在AI技术研发、软件解决方案开发方面实力雄厚,而且在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制造流程以及提升制造流程的先进性方面也做得很好。因此,美国目前有大量投资涌入,不过当前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难以扩大投资,正如我们所见,美国市场的投资在今年第二、三季度有所推迟。
但显然,美国有强烈的需求,而且政策明确倾向于在本土生产。要在本土生产,就需要自动化技术。因此,这一总体政策应当支持在国内部署新的机器人技术。再看欧洲,尤其是德国,既有在硬件方面实力雄厚的企业,也有在软件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其他公司提供便利。其中一个方向是让中小企业更易于使用机器人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目前重点发展的领域——如何支持中小企业采用这项技术。
不过目前德国的商业环境和经济状况有些疲软,这让企业在新技术投资方面面临困境。至于中国,我认为其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从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向未使用过机器人的新行业转型方面做得非常好,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中国在提升国产机器人质量以及增加行业应用数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企业正在为下一步走向海外市场做准备。
宋欣:那么您认为到2035年,这种格局会保持不变,还是会发生巨大变化?
Susanne:如果单看机器人安装数量,中国的安装量肯定会超过德国这样的国家,因为中国规模更大,需要更多商品来满足人口需求。制造业企业会使用自动化技术来生产这些商品。
因此,10年后,全球各地仍会需要机器人。但至于制造业企业会转移到哪里,这很难从机器人行业的角度来回答,这更多是一个政治决策问题——民众使用的商品是在本国生产,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后进口?这两种情况都有其合理性。作为机器人行业从业者,我很难预测未来10年这一趋势会如何变化。
宋欣:好的。您提到美国在AI解决方案方面实力很强,比如有很多明星企业,像NVIDIA。您如何看待NVIDIA在未来机器人行业中的角色?我在Automatica上见过NVIDIA的人,显然他们对机器人行业的理解与其他企业不同,视角更宽泛,不仅局限于特定行业,还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您怎么看这类巨头企业?您认为它们会改变整个行业,不仅是行业本身,还包括未来我们使用或与机器人互动的方式吗?
Susanne: 正如你所说,NVIDIA正大力投身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目前他们认为人形机器人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看工业机器人市场,每年新增安装量约为50万台。
从消费电子行业视角,工业机器人市场看起来似乎相对较小。因此,我认为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将机器人视为大众消费市场和消费品市场,这可能通过人形机器人来实现。业界对于在大众层面广泛采用人形机器人持怀疑态度。很难判断他们在这方面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以及他们是否能够真正部署这些我们家里会用到的大规模人形机器人。我的确很希望家里有一个人形机器人来完成日常事务,但对我而言,是否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样的应用仍然存疑。
宋欣:确实如此。而且我对机器人照顾婴儿这种场景也持怀疑态度,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趋势的问题就先到这里,我们来聊聊更有趣的应用场景吧。除了您提到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金属行业)和物流领域,您认为服务机器人在哪些领域扩张最快?比如医疗、农业?您能分享两三个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案例吗?
Susanne: 从统计数据来看,受电子商务推动的物流仓储领域是服务机器人(或移动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我们还看到,专业清洁机器人所在的清洁行业也是一个增长领域,因为该领域也面临熟练员工短缺的问题。
医疗领域中,手术机器人占比最大,但这并非服务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真正的护理任务和辅助护理人员方面,医疗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领域也有相当一部分机器人应用,但尚未普及到田间作业。我认为原因在于,从全球范围来看,农场的运营模式差异很大,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物流机器人在全球各地的应用需求大致相同,所以更容易推广。
但农业领域的情况最为分散,医疗领域可能也是如此。这使得这些领域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设备检测与维护是另一个不错的趋势,因为针对特定客户的特定应用进行编程相对容易。很多检测任务需要合格的工程师,如果能用机器人代替工程师,让工程师在办公室查看机器人拍摄的图像,虽然成本可能较高,但投资仍是值得的,这是我们看到的重要趋势。
宋欣:您之前提到了建筑行业,在中国其实有很多小型建筑机器人,比如可以检测墙壁是否有裂缝,甚至能进行修复。您认为这类机器人在欧洲市场的需求也会很高吗?
Susanne: 是的。如果你看看建筑行业,我们看到两点发展趋势。第一,在许多国家存在一种从“在现场直接建筑房屋”向“预制建筑部件再在现场组装”的转变,这些部件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组装。因此,你可以要么用砖块从头开始搭建房子,一块一块地叠放;要么先在工厂预制好整面墙,然后把墙体运送到施工现场,精准定位后再安装。这样就能很快用这些预制部件搭建整个建筑。并且这里使用的是不同类型的机器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建筑工地上开始使用服务机器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方面需要更多工业机器人,其实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即可,无需另起炉灶,只需在制造环节应用,而且所需的熟练员工比建筑工地少,基本上可以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工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建筑工人向制造业工人的转变,应对的是不同的人力需求。
但我们也看到,建筑工地上越来越多的特定任务开始使用专门的机器人。但这可能也涉及投资问题:谁来投资这些技术?是那些因招工困难而选择投资机器人的中小企业吗?但这类投资需要考虑,因为建筑领域很难有“一刀切”的通用机器人,目前的建筑机器人都比较专业化,而建筑工人则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提高建筑机器人的多功能性,以提高其使用效率。
在Automatica上,我们看到了一些例子,比如喷漆机器人、地面铺设机器人等。这些都是解决建筑工地劳动力短缺和全球住房问题的好想法。
宋欣:确实如此,我同意您的看法。再补充一个小问题:这类机器人既可以用于商业场景,也可以用于民用场景。比如在德国,消费者装修房子时可能会用这类机器人做一些基本的手工活。但对于这类机器人,直接销售可能不是好的商业模式,租赁模式是否更适合欧洲市场呢?
Susanne: 我认为在建筑工地等B2B领域,“机器人即服务”这种新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重要。是的,不仅在建筑行业,在服务机器人的多个领域,“机器人即服务”模式(即按服务付费,租赁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并为此付费)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宋欣:接下来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灾难救援或养老等场景?您之前提到医疗领域的需求因市场而异,但需求确实明确且迫切。您认为在这类场景中,机器人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是安全性、多功能性,还是其他方面?尤其是在照顾老人、婴儿等涉及人类的场景中。
Susanne: 我认为在医疗领域,这两方面(安全性和多功能性)都需要兼顾。部署这类技术时,安全和保障是基本要求,这不仅适用于医疗领域,而是所有技术的首要考量。保障还涉及网络安全,因为如果机器人遭遇网络攻击,可能会影响其安全性。这两点都很重要。保障还包括数据保护和隐私,尤其是在欧洲,医疗应用中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是重中之重。
这些是核心要素,此外还涉及伦理问题。在欧洲,我们经常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让机器人照顾亲人、孩子和老人,这在伦理上是否合适?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关键在于机器人的实用性以及它能为护理人员带来的帮助。一些资助项目的反馈显示,为护理领域开发的各种机器人给护理人员带来的实际帮助比预期要少。
因此,要实现突破,机器人必须能承担多种任务。要知道,护士同时要做很多事情,而目前市场上的医疗机器人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研发出实用、安全、可靠的技术,真正能替代人力,减轻该领域的工作压力。
宋欣:是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功能需求,比如情感需求。老年人可能经常感到孤独,他们可能更需要与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
Susanne: 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用机器人来填补情感交流的空白。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远程呈现机器人,它可以让独居老人通过机器人的远程呈现功能与亲人或医生保持联系,这总比完全没有联系要好。
但我认为,机器人在护理领域应承担更多技术性工作,而不是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目前,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应该是养老院,因为这类技术解决方案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那里。
我们距离为家庭提供个性化机器人解决方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主要是帮助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这样,护理人员就能有更多时间与老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坐下来聊天。
护理人员的很多时间都花在行政工作上,如果能将这部分工作自动化,让机器人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对患者和老人来说并非首要需求),那么自动化技术就能真正发挥作用。
宋欣:好的。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您如何看待未来全球或区域机器人标准的建立?会形成国际、区域、国家双层标准,还是会走向统一?未来会有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全球标准或认证吗?
Susanne: 我们当然希望能保持全球标准。在世界大部分地区,ISO标准是机器人行业的主要标准,这有助于机器人制造商研发和生产出能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的机器人。
如果开始制定区域和国家标准,只会加剧市场的碎片化,因为企业可能需要为不同国家开发不同的机器人,或者对机器人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国家的标准。因此,从长远来看,如果将机器人市场视为全球市场,我们就应将全球ISO标准作为最终目标。如果中期确实需要国家标准,那也应该只是过渡性的。
宋欣:好的。我们来谈谈中国机器人融入全球市场的话题。您如何看待中国机器人走向全球这一趋势?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两者有相似之处吗?还是说中国企业在不同市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对于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与当地客户、制造商或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
Susanne: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与多年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类似,只是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由于美国市场的情况比较复杂,中国企业目前主要向欧洲市场发力。
美洲市场的主要部分是美国市场,这可能是中国企业更关注欧洲市场的原因。我们看到中国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种是收购欧洲机器人供应商,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市场;另一种是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很多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系统集成商,通过它们进入市场。
无论是哪种情况,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了解当地市场、文化、购买决策方式以及客户的典型需求都至关重要。通过系统集成商进入市场是很合理的,因为它们拥有领域知识。中国的制造企业和欧洲的制造企业运营方式不同,要想解决它们的问题、满足它们的需求,就需要了解这些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去中国时就意识到,了解对方是开拓市场的关键,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需要时间,还需要了解自己的产品以及产品的最佳适配场景。而且,这并不总是竞争,也可能是开拓新市场的机会,因为你的产品可能在价格上有优势,能吸引那些因传统自动化解决方案价格过高而从未考虑过的行业,投资回报率更高,这对新的市场参与者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宋欣:好的。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IFR每年都会发布很多统计数据和大趋势报告。根据最新发现,您能分享一下中国机器人在主要地区的出口情况吗?中国机器人企业如何通过IFR提高业绩、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您有什么建议吗?
Susanne:我们的宗旨是服务全球市场,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品牌,都是如此。我们并非专门服务于欧洲市场。IFR能做的是,在我们的平台上,你可以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
在我们所涉及的议题中,我们也会讨论世界各地观察到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是如何被解决或评估的,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了解不同文化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这是我们能提供的核心价值之一。
长期来看,关于中国机器人的出口数量,我们并没有专门统计,但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中国机器人协会那里得知,目前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出口占比约为5%。
宋欣:看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再补充一个细节问题:IFR也在为全球机器人标准的制定做贡献,对吗?
Susanne: 我们支持全球标准化工作,但严格来说 ,我们并非ISO的合作伙伴,而是合作方。ISO的标准化工作由各国代表团负责具体的产业化工作,因此我们并没有作为全球代表团参与其中,但我们与ISO保持着开放的对话,在有问题时会发表意见
宋欣:好的。今天的问题差不多就是这些了,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
(作者:宋欣,出海市场策略专家、欣孚咨询CEO、海展通品牌创始人,著有《企业出海实战手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