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烈的上海艺术季,设计保持着自己的温度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四季随笔

在热烈的上海艺术季,设计保持着自己的温度

郑静:设计一直被艺术需要着,但两者又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
西岸艺术中心
00:00

{"text":[[{"start":8.12,"text":"很小的时候就从书里读到,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香山红叶满山红遍,那是文人们眼里和心里“故都的秋”。眼下,秋天也成了上海的好季节,超长的夏季终于过去,上海人好不容易盼到了浓浓的秋意,那份清爽、那份惬意,还有终于开了的桂花和变黄了的梧桐叶子,都让人心生欢喜。"}],[{"start":30.89,"text":"上海人把从事艺术的人称作“弄艺术的”。每到11月,弄艺术的、想看艺术的、连带着想被艺术弄一下的,全忙碌起来,大家纷纷涌向各个展馆参加各种活动。美术馆、画廊、滨江步道,都被包裹在艺术的气息里,整座城像被调成了“展陈模式”。11月的上海,有一个鲜明的部分是属于艺术的。"}],[{"start":56.129999999999995,"text":"今年的艺术季遇上了好天气,阳光好到让人舍不得浪费任何外出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涌向西岸去看展是件幸福的事情。展馆里,阳光从屋顶洒下来,那些光影本身似乎就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光影下的展品和展厅里的人看起来暖洋洋的,生活在这个时候仿佛也被艺术治愈着。"}],[{"start":78.06,"text":"本以为这个明媚的西岸艺术中心和往年一样仍然是最核心的场馆。在这里常年会看到草间弥生的南瓜,黄色的,很大一枚摆在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全国叫得响的画廊也会整齐地排列在主场馆两侧,画家和作品总让人有种熟悉的感觉。"}],[{"start":98.07000000000001,"text":"可今年这一切都不见了,主办方把核心的艺术部分搬去了西岸国际会展中心。这是今年夏天刚刚完工的新地标,一个外观看起来像一颗宝石的建筑。它有很多切面,玻璃幕墙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徐汇滨江的一路上有不少这样的建筑,每落成一座就是一个新的地标。它们都由著名设计师设计,每一座都极具个性,努力地挤在一起“别苗头”,像极了要出人头地的优等生。"}],[{"start":129.33,"text":"上一次上海出现建筑设计师们争相比拼还是在上世纪的外滩。那时候最知名的设计师、最新的建筑材料、最新的建筑风格都汇集在上海,业主们也纷纷要在外滩抢占地盘,而建筑就是显示实力的最好标志。所以各业主都不惜时间,不惜金钱,给足了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可有趣的时,那些设计师的作品却能高度地协调,它们虽然有着各种雕花各种廊柱,可综合在一起却是惊人地和谐,让万国建筑群都有着相同的气质。"}],[{"start":null,"text":"

西岸国际会展中心
"}],[{"start":163.65,"text":"很难想象,西岸这些簇新的建筑如果历经同样的时间,会是如何的画面。光说那些玻璃幕墙,那无数的切面能历经几个秋天?今天的科技放到几十年后还会是亮点么?钻石也许能恒久远,但那是需要放进保险箱里好好收藏的,放大了若干倍的玻璃依旧只是玻璃。"}],[{"start":186.24,"text":"两年前的秋天,西岸漩心也是刚落成。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设计单元去做了暖场嘉宾,而今年担任这个角色的是艺术画廊,分量更重,腕更大。至于设计,从暖场变成了“大轴”,留在这个晒得到太阳的场馆里。可巧的是,今年的设计单元有一个主题展就叫“晒上海”。经过梅雨季,设计和艺术也确实都该搬出来好好晒晒了。"}],[{"start":null,"text":"
西岸漩心ORBIT
"}],[{"start":215.63,"text":"“大轴”,是戏剧舞台上的最后一出戏,又叫送客戏。这一出戏唱完,看官们就可以收拾收拾起身散去了。至于那大角的戏码会排在倒数第二场,也就是常被人提起的“压轴戏”。名气最大,戏份最重,是真正的台柱子。至于如今很多场合弄错了压轴和大轴的位次,以讹传讹,让人懒得纠正,就这样一路错了下去。在今年秋天这台艺术大戏上,设计唱了“大轴”,按如今的江湖说法也是帮艺术压了轴,责任重大,还得不负使命。"}],[{"start":251.8,"text":"“晒上海”是一个独立的设计师平台,是由设计师侯正光和他的同行好友们共同发起的。从200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十年前,我曾在杂志的设计专栏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那一年是“晒六”。后来随着战线拉长,参赛的设计师们有退出也有新加入,策展的频次也不太固定。到了今年,策展人已经不再细数是第几届了,宣传海报上只标注“晒上海2025”。时间是一个坐标,表示这个展还在,也说明原创设计还在。同样是2015年,侯正光在一次采访视频里他说“做这行太难了,但活着就有希望!”那时他已经坚持了15年,到今天又一届“晒上海”,坚持的时间又叠加了十年。"}],[{"start":302.77,"text":"我在十年前的那篇评论文章中提出,晒上海这个“国内第一个设计师平台,虽然曾以新锐创意创下许多‘第一’,但平台的困境依然存在。”到底是晒设计,还是卖设计,一直困扰着设计师们。"}],[{"start":null,"text":"
2025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start":317.89,"text":"中国的原创设计经历过很多阶段,开始的时候设计师们想让自己的设计与那些平庸的卖场品牌有所区别,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体现出艺术性和创意。不少设计师都是因为在为自己挑选家居用品的时候,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而萌发了设计的念头。于是陶瓷艺术家开始做餐具,画家开始做家居饰品,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们转向去做家具。那曾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在一起喝酒、策展,组团亮相,想证明在中国不抄袭照样能有好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里人人都觉着中国设计的春天就要到了。于是设计师们开始开店,做量产,冲到家居卖场里和那些大众品牌搏杀。勇气可嘉,故事动人,可一旦经济大环境出现下滑,首先被打击的就是情怀。情怀如酒杯,碎了一地,设计师们小心翼翼地捡起来,退回到自己原先的圈子里。独立也好,原创也好,设计不再数日子等春天,而是面对现实,努力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品牌能维持,产品能创新,还有余力做设计、参展,那就已经值得为自己再倒上一杯,举杯同庆了。"}],[{"start":394.62,"text":"晒上海的英文名称被翻译成“shine shanghai”,设计确实需要激情和能量,尤其当这些作品是用于生活的时候,它所传递的情感应当是温暖的。材料可以新颖,工艺可以改良,理念甚至可以带有哲思,但它所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感一定是有温度的。"}],[{"start":413.57,"text":"这次展览现场有一件作品叫做“龛内”,是设计师王灏用竹子设计的一个佛龛。它保留了竹子本身的色泽,把传统的礼佛概念变得更轻盈,也更适合多样的室内风格。这件作品可以用来供奉主人的精神信仰,也可以摆放收藏的艺术品,甚至是寄托对亲人的一份思念。那方小小天地,容得下所有值得珍藏的物与情。珍藏与善待,原是生活的本色,设计不过替它寻得一处恰好的载体。"}],[{"start":446.53999999999996,"text":"2025晒上海的主题叫做“序幕”,选用的材料是竹子。固定材料、统一命题是晒上海的一个特性。设计师们会对同样的材料做出不同的解读,在最后的呈现形态上也就有了多样性。设计师们曾用过陶、水晶、不锈钢以及3D打印,十年前的那次展会,统一用的是杜邦可丽耐。"}],[{"start":471.22999999999996,"text":"相比之前,今年的材料更具有人文意象,中国人喜欢竹子,觉着它本身有着文人气节,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了竹子的精神标签。另一方面竹子又十分亲近中国人的世俗生活,江南的腌笃鲜,四川茶馆里的竹椅,都带着浓厚的市井烟火气。竹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自然也能成就设计师的创意。于是在展览中,竹子成了书架、成了桌椅,成了屏风,它们是生活空间中正常的物件,但又有着不太常规的形态,这也就是设计与艺术相兼容的地方。"}],[{"start":null,"text":"
"}],[{"start":null,"text":"
2025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start":508.85999999999996,"text":"艺术的范围很广,但在那句“弄艺术的”上海闲话中,艺术依旧只属于绘画和雕塑,也就是认为传统意义上出现在美术馆里的作品才是艺术。艺术在很多人眼中是高冷的,它和普通人的日子有距离,这个城这么大,总要有些人过的日子是不循规蹈矩的。大概艺术家就是这样,所以他们在“弄”,其他人挺多看看就好,很多时候,还看不太明白。但不要紧,上海人讲分寸,对待艺术也一直是宽容的。“弄”与“看”,一直相安无事地相处着。"}],[{"start":542.99,"text":"上海这些年的秋天,这些年的艺术季,一直在寻求推动让艺术走进更多人的日子,让“看的人”也能顺手“弄一弄”,所以展览中总是会有不同的艺术形态。设计一直被艺术需要着,但又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这份分寸感延续了十年,也许还会更久。若是纠结下去,就要继续被无解的绳子捆住,不如将它搁置,让它永远悬着。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得有答案,就像阳光和影子,可以一起留在秋天的展厅里。唯一重要的是,明天的秋天展馆还在。"}],[{"start":578.27,"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图片致谢:第十二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3113381_7612.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幽灵”数据中心搅乱美国用电需求预测

数据中心开发商夸大能源需求,即便项目已无可行性仍设法维持其存续。

Lex专栏:日本保险公司在国内获取更高回报

对于日本寿险公司而言,随着日本本土债券收益率上升,国内投资相比部分国际替代方案更具吸引力。

印度加码扶持WhatsApp本土竞品

在美国加征关税之际,印度高级官员力推国产通讯平台,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倡导自力更生。

腹背受敌的德国工业

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和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竞争,正让欧洲的制造业冠军陷入危机。

马姆达尼胜选标志着美国选民对以支持发生转向

包括犹太裔美国人在内的群体正要求华盛顿方面改变立场。

也许人工智能竞赛与芯片无关?

Yoon:人工智能模型持续运行所需的电力正成为技术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