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8.24,"text":"2025年秋冬,一场由人工智能(AI)主导的全球裁员潮悄然升级。据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公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美国宣布裁员人数已接近95万人,创下自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纪录。仅10月一个月内,美国企业宣布裁员数就超过15万人,同比增长175%,其中科技、零售、物流和媒体等行业成为重灾区。亚马逊裁员约1.4万人,UPS宣布精简4.8万个职位,微软、Chegg、星巴克等公司也发布了数轮裁员公告。"}],[{"start":45.580000000000005,"text":"引人注目的是,这场裁员潮背后的推动力不再只是普通的企业成本的考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落地使得企业纷纷启动结构性重组,许多中技能甚至部分高技能岗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替代,尤其集中在管理、客服、内容审核和初级分析类职能上,影响广泛而深刻。"}],[{"start":65.7,"text":"以亚马逊为例,公司明确表示将借助生成式AI技术重构内部运营逻辑,从而实现精简组织的目标。亚马逊的仓库AI调度项目Project Amelia试点以后,物流经理直接减少41%。此外,Salesforce在部署Einstein Copilot后,相同工作量下客服团队规模减少51%;摩根大通在使用大模型Suite后,初级分析师的需求骤降80%。这些具体案例并不孤立,它们所反映的是一个趋势——AI技术正在改变企业对岗位的定义,也重塑了企业衡量人力价值的标准。这种以效率为导向的重组逻辑,在缺乏足够政策约束的前提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社会的就业生态。"}],[{"start":112.53,"text":"这一趋势早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中已有所预判。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国应采取审慎科技政策》一文中,安邦智库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本身的不可控,而是其对就业结构的系统性重塑。一方面,AI具备强大的替代效应,大量中等技能甚至部分高技能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另一方面,AI所带来的新就业机会则高度依赖个体的学习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这种由技术推动的“两极化”就业结构,将使社会的不平等风险被显著放大,进而对经济持续性和社会稳定构成实质性威胁。面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政策制定必须采取审慎的原则。科技进步理应服务于人类,而非替代人类。"}],[{"start":165.19,"text":"近期,埃隆•马斯克在多个公开场合频繁发声,警告AI可能“比全人类总和更聪明”,并强调AI系统必须“对人类充满爱、完全诚实且高度好奇”。他在X平台、媒体采访和xAI公告中呼吁全球暂停技术军备竞赛,强化AI伦理治理,认为建立透明、负责任的技术发展框架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当务之急。马斯克对AI治理边界的关注,与安邦智库此前就AI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警示高度一致。现在看来,AI对人类的替代速度可能比预想中的还要快。在此背景下,建立一个具备道德边界、政策引导与风险调节能力的AI治理框架,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start":214.59,"text":"为此,安邦智库提出了“AI税”的概念,作为对AI驱动型裁员的一种制度性回应。所谓“AI税”,即对那些因大规模采用AI技术、同时显著裁减人力的企业,按照其因AI所提升的利润比例征收特别税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用于资助因AI失业的人群再就业培训、基本生活保障和教育再适应项目。AI税的目标并非阻碍技术应用,而是在市场机制中加入“纠偏”因素,引导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承担更充分的社会责任。"}],[{"start":250.24,"text":"AI税的政策解决方案,其设想在本质上是将技术红利进行社会化再分配。在AI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大规模替代人力节省成本并提升盈利,本身是资本逻辑的必然选择。然而,被替代的员工却面临岗位消失、技能落伍甚至生计断裂的现实,这种断裂无法依靠个人努力自行弥合。如果政策只对获利一方无动于衷,而让风险由弱势群体承担,长远来看,不仅不公,而且可能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因此,AI税是一个调整技术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张力的关键机制,它不但帮助弥补AI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更通过设定成本边界,促使企业在部署AI系统时更加理性。"}],[{"start":298.31,"text":"类似的税收在历史上亦有可考。例如,在应对碳排放问题上,全球已经普遍接受了碳税的逻辑,即让污染者承担其外部性成本。同理,AI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也是一种“社会污染”,其外部成本不应仅由失业者承担,而应由AI的直接受益者,即通过裁员提高利润的企业共同负担。从制度演进的角度看,“AI税”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针对普适性技术革命而设立的专项税种,其意义不仅在于调节,也在于划定技术边界,确立新社会契约的伦理基础。"}],[{"start":335.38,"text":"当然,征收AI税并不意味着将AI技术视为敌人。相反,它是一种通过制度手段对AI进行社会友好化改造的尝试。它要求技术发展必须考虑就业伦理,要求企业盈利必须兼顾社会后果。AI税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惩罚性征收,它可以设计成阶段性、比例性甚至可退返的激励工具。例如,对于那些采取“人机协同”而非简单“机器换人”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返还鼓励其维持就业密度;对于通过内部培训帮助员工转型为AI操作岗位的公司,可以获得税收抵免。这种灵活的设计思路,将使AI税成为一个兼具调节性与激励性的政策工具。"}],[{"start":381.84,"text":"更为重要的是,AI税的设立将倒逼企业重新审视技术投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当自动化不再是“零成本替代”,当每一次人力裁减都意味着政策成本的上升,企业在推进技术升级时自然会更多考虑其长期社会影响。相较于当前企业盲目“逐AI”的风潮,这种制度化调节将促使资本更加理性地选择AI发展路径,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技术应用效率与协调性。"}],[{"start":410.40999999999997,"text":"今天,当AI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时代潮流,我们无法也不应试图阻止技术本身的发展。但我们可以,也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其服务于公共利益。AI税正是这样一种努力的体现,它是一种具体、可落地的政策工具,回应着技术进步背后那些真实而沉重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强大的技术力量时,所展现出的理性与责任。"}],[{"start":436.89,"text":"AI税不只是技术治理的一种设想,更是社会在转型期自我保护的制度体现。它回应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挑战,也标志着公共政策正在尝试与技术革新同步演进。在不确定的AI未来面前,这项机制提供了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践路径。"}],[{"start":458.5,"text":"(陈莉,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3113060_1941.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