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6.53,"text":"几个月前,基本上只有怪人和哗众取宠的人在警告说世界最重要的股市中存在泡沫。在金融市场中喊“泡沫”,无异于在拥挤的电影院里喊“着火了”——通常要慎之又慎。"}],[{"start":20.69,"text":"但事实证明,你能对几乎任何事情变得习以为常,这就是2025年我们生活的常态。突然之间,四面八方都开始发出这样的警告。《金融稳定报告》的意义,本就是为了警示大家,有什么事情未来可能出问题、但大概率并不会真的出问题。即便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发布的最新《金融稳定报告》仍让人一激灵。"}],[{"start":47.25,"text":"“估值模型显示风险资产价格远高于基本面,从而带来价格大幅调整的风险。”报告称,“市场看上去对这种立场转变毫不担心。”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应警惕价格“无序”调整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自我强化的“厄运循环”——即:市场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丧失打击债市,进而冲击那些基于完美经济状况定价的风险资产,而后冲击银行业——包括传统银行和与其日益紧密相连的影子银行。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的立场也类似,指出存在“市场大幅调整”的风险。"}],[{"start":83.78,"text":"这些措辞极其严谨。当如此权威的机构提到估值“远”超可观测到的现实经济状况,提醒大家注意价格的“大幅”或“无序”调整时,他们就是在明确示意要“系好安全带”了。"}],[{"start":97.25,"text":"私营部门的重量级人物也在告诫大家小心。摩根大通(JPMorgan)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指出,“有许多资产看起来正在出现泡沫”。"}],[{"start":106.53,"text":"总而言之,泡沫这个词已经挣脱禁忌的束缚。投资者们已经在讨论泡沫破裂后还能抢救出什么。然而市场仍一片欣欣向荣。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洋洋自得——真正的洋洋自得意味着对潜在风险的无知。这更多的是一种明确的选择,选择无视那些显而易见的风险、继续歌舞升平。如果再有一个基金经理跟我念叨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那句老话,说什么只要音乐还在响,就得继续跳舞,我发誓我真的会尖叫。我本来不会在乎,要不是他们明明知道那句话的最终结局,而且他们说那句话的时候还不是在反讽。"}],[{"start":148.28,"text":"因此,值得钻进永葆乐观者的脑子里看看。那是个美丽、幸福的地方。"}],[{"start":154.31,"text":"这种世界观的基础,是对“救兵”的坚定信念——相信如果市场因为任何原因真的陷入严重困境,救兵必将很快出现:央行会大幅降息,甚至启动资产购买计划。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投资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散户——都对这件事习以为常了。"}],[{"start":174.49,"text":"政策制定者一再强调,紧急干预的门槛很高,但投资者乐于赌他们只是说说而已。这种心态当然不只存在于美国。法国政府债券经历了各家评级机构的一连串评级下调和政治动荡而依然屹立不倒,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欧洲央行(ECB)在十年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中已经炮制出一大堆救市机制,并在2022年又一次强化。"}],[{"start":199.65,"text":"这带来极高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但投资者非常清楚:一旦法国债务出现危急情况,欧洲央行会出来救火;同样,美国当局也会阻止地区银行动荡扩大,并对任何导致财富急剧蒸发的股灾采取措施。"}],[{"start":215.17000000000002,"text":"这种观念支撑了股市中最成功的策略之一——“逢低买入”(buying the dip)。事实上,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告诉我,要是市场中出现更多“低点”(dip),他们乐于更多地“逢低买入”。最近就出现了一次,当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又一次徒劳地升级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时,市场恐慌指标飙升,股价下挫,投资者欣然“买入”。"}],[{"start":239.82000000000002,"text":"“这正是我们等待已久的‘低点’。”汇丰(HSBC)多资产团队兴奋地表示。“我们并非忽视风险,”分析师们补充道,“但也并不特别担心。”"}],[{"start":250.71000000000004,"text":"这种侥幸心理无疑在过去六个月中屡屡赌赢,而眼下这个魔咒似乎还跟以往一样牢固。无论政策制定者怎么说,幸运之神仍在眷顾那些乐观的人。"}],[{"start":263.02000000000004,"text":"译者/何黎"}]],"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1175388_3541.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