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可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了吗?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教育

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可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了吗?

徐海娜:来打破生存焦虑的代际循坏需要勇气和信任。
00:00

{"text":[[{"start":8.37,"text":"“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句原本出自台湾民进党民意代表王世坚的质询,如今被内地音乐博主王博改编成歌曲《没出息》,火遍海峡两岸。"}],[{"start":23.03,"text":"讽刺的是,这句政治语录,意外成为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心声”。无数由这首网络神曲改编的视频中,父母对着孩子唱:“你在哭什么啊,没出息!”,既好笑,又令人心酸。"}],[{"start":37.230000000000004,"text":"这句歌词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共鸣,并非因为家长真的苛责孩子“没出息”,而是因为它道出了当代教育的普遍焦虑。父母也在连滚带爬,孩子也在拼命跟跑。曾经应当从容的人生,如今变成一场无尽的追逐。"}],[{"start":55.080000000000005,"text":"失去从容的起点:生存焦虑的代际循环"}],[{"start":59.300000000000004,"text":"前不久,我受邀成为新加坡“鼓舞亚洲微电影节2025”半决赛的专家评委之一,观看了16部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微电影。这16部电影是从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865部影片中精选出来,进入半决赛的优胜影片。很多影片的制作人都是大学生和公益机构。其中有一部微电影令人看完唏嘘不已,这是一部来自蒙古国的电影《Box》,出自Mongo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MNUMS)的一群大学生之手。影片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都存在。"}],[{"start":96.78,"text":"伴随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片段,入镜的是一片片木板,一颗颗钉子,和一个木工的手,最后,一个木头箱子被打造了出来,这就是《Box》这部短片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片头。正片开始便切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母亲一边准备晚餐,一边和父亲闲聊,而他们的女儿在默默地画画。"}],[{"start":119.55,"text":"母亲感慨说,有天遇到了朋友Doljn,Doljn看起来很沮丧,因为她的儿子一心想当歌唱家,这下他们的儿子可要依赖父母生活好久了!说着说着,这位母亲就说到了自己的儿子,抱怨儿子不知道一天到晚在做什么,也不好好地把学习成绩提上去,还抱怨父亲不够关心。而做木工受伤包扎着一只手的父亲一边看着报纸,一边不耐烦地说“好了!够了!”"}],[{"start":146.82999999999998,"text":"这时,他们的儿子拎着吉他包回来了。母亲问他去哪里了?儿子回答说,去排练吉他了。母亲抱怨,“每次晚回家都是因为排练,也不知是不是说谎?”儿子说,“昨天就跟你说过要排练了。”然而母亲却越说越激动:“吉他对你来说就那么重要吗?你作业写了吗?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你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还要跟那些毫无用处的朋友到处玩?看看其他同学,哪个跟你一样?你知道我和你爸爸供你上学有多辛苦吗?不然你成天只能砍木头!”"}],[{"start":188.38,"text":"母亲连珠炮似地发泄着自己焦虑的情绪,不容插嘴。但是她的儿子还是说:“我不会像爸爸一样砍木头的!”母亲更生气了,儿子却说:“我哪里错了?他成天砍木头,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了吗?”此时一直没出声的父亲扔下手中的报纸,打了儿子一耳光,让儿子滚!儿子摔门离去,母亲还在气愤地喊:“我都是为了你好!除非你想在街头弹唱当乞丐!”"}],[{"start":218.25,"text":"儿子走了,一家子陷入沉默,而女儿还在画画,母亲却一把扯烂她的画丢进火炉。女儿始终未发一声,父亲站起来“安慰”女儿说:“我们的家族中,追求艺术从未有人成功过,也永远都不会成功!”此时,女孩的画在炉火中燃烧殆尽,一个个木头箱子戴在了孩子们的头上。片尾音乐响起,歌词出现:“随着时间流逝,落日余晖也溶入暗夜。光,到底在哪里?为何只留下了黑暗?”到此,罩着头的木箱子上被画上了一个格式化的笑脸。片尾伴随着演职人员字幕的也是一幅幅的旧照片,同样地,里面的人物都没有头,代替头的是一个一个的木箱子。"}],[{"start":263.94,"text":"这个短片首尾呼应,故事完整,总长只有6分56秒,情节上却出奇地有冲突、又有留白,叙事节奏把握得游刃有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优秀微电影。它道出了现代教育中,父母普遍的生存焦虑。而这种生存焦虑传递给孩子之后,就像是一个密不透风的木箱子,没有光,只有禁锢和绝望。"}],[{"start":287.07,"text":"太真实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教育焦虑已成为一种跨越阶层弥漫的情绪。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则不断制造新的比较与恐惧。从幼儿园的拼读、编程,到中学的各种考试、竞赛,每一步都像是被看不见的手推着往前走。在许多家庭里,爱与焦虑常常交织在一起。父母口中的“都是为你好”,有时并不是温柔的叮咛,而是一种深藏的恐惧:怕孩子落后,怕他吃苦,怕他长大以后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下去”。"}],[{"start":324.08,"text":"焦虑的根源,正是这种代际之间传递的生存恐惧。上一代人曾靠努力改变命运,他们相信只要读书,就能出头,但这一信念在当下却动摇了。当社会竞争愈演愈烈,机会结构趋紧,父母就把未竟的焦虑与期待,转嫁到下一代身上。于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各种成就不再只是孩子的事,而成了家庭尊严与安全感的象征。这正是教育失去从容的真正起点。"}],[{"start":355.19,"text":"代际焦虑的解药何在?"}],[{"start":357.6,"text":"代际焦虑可以说是一种最隐秘的传染病。它不靠语言传播,而靠气氛。一个焦虑的家庭里,空气里都弥漫着紧张:不能失败”“要抓紧”“别人都在前进”。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惧怕差距、惧怕放松、惧怕停顿,甚至惧怕自己、讨厌不努力的自己、或者努力也看不到进步的自己。但这种焦虑并非无药可解。"}],[{"start":384.21000000000004,"text":"求得解药,要从我们每一个个体开始。父母要直面自己的焦虑,必须首先允许自己不完美。当不完美的自己,不再试图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对不确定性,那么一切就会发生改变。"}],[{"start":400.53000000000003,"text":"真正的改变,首先来自于承认,我们谁也不是完美的,更没有完美的教育,谁也不可能给孩子一个无风险的世界。心理学家温尼科特(D.W.Winnicott)提出过一个“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概念,也就是说做父母差不多就行了。我们不需要做完美无缺的父母,而是要做能在失衡后修复的父母,才真正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我们要允许孩子面对可控的挫折,从而在安全感和独立性之间取得平衡。当父母敢于承认“我也害怕”、“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选择相信孩子的能力的时候,这种生存焦虑的代际循坏就有可能打破。而且,在生存的考验面前,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更有弹性、更有韧性的自己。"}],[{"start":447.03000000000003,"text":"焦虑真正的解药,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信任。而且这幅解药的配方不仅来自家庭,更来自整个社会的转变。焦虑不只是个体问题,也是社会结构的投射。如果教育资源稀缺、阶层流动困难、竞争激烈,父母很难不焦虑。因此,除了自我觉察,社会层面也需要更友好的教育环境和更包容的成功定义,让父母有退路,也让孩子有呼吸的空间。"}],[{"start":475.91,"text":"“鼓舞亚洲微电影节2025”半决赛中,还有一部影片来自中国,名为《蚀语》。开篇就是一对夫妻在吃饭,妻子一边盛饭一边说,下个月房租又涨了,孩子还要交补习费。丈夫却叹气说,现在的行情,能保住工作就不错了,公司又在裁员,明年指不定又是谁。短短的一段对话为影片奠定了一个灰暗压抑的调子,经济下行时期,家庭收入有限,孩子成绩不好,夫妻两个都处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中。"}],[{"start":508.61,"text":"就在夫妻剑拨弩张之际,孩子拿着一张画过来说“这是我昨天画的,可是我们班的最高分呢!”夫妻两个却都无心欣赏,爸爸还说“最近数学成绩是不是又下滑了?”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孩子一下了就蔫了。当镜头切到孩子房间时,呈现的是孩子压抑的崩溃,他亲手撕掉了自己的画。这时,父母在外面敲门,一边问“你考了多少分啊?怎么不开门?”孩子仿佛没有听到,只见他拿起了一张褪色的照片仔细端详,那是小时候一家三口的合影。"}],[{"start":545.46,"text":"“开门啊!”父母在门外一边敲,一边嘀咕“成绩这么不好该怎么办啊?”“补习班也报了,成绩还是这样!”孩子拿起他的玩具熊,抚摸着。父亲强行开门,气冲冲地冲了进来。第一句话就质问:“这都什么东西啊?”孩子平静地说:“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这时妈妈说:“谁不努力啊?你这样,别人是不会给你机会的!”孩子提高音量:“我又不是别人!”“难道在你们眼里,只有成绩最重要吗?”爸爸发怒了:“你是不是不想学了?现在还敢顶嘴了是不是?”"}],[{"start":586.26,"text":"孩子乞求父母听听他的感受,但爸爸却说:“你的感受?那我和你妈妈的呢?我跟你妈牺牲了多少?我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你奶奶生病了,都不舍得住院。就是为了供你。”孩子说自己喜欢画画,爸爸说你去卖画啊?现在送外卖的都是大学生。妈妈则说,现在AI太厉害了,你学画画找不到工作的。孩子小声嘀咕:撒谎!爸爸更生气了,开始大声骂孩子。孩子反问:“你们当初为什么要生我?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开心了?”爸爸气急了说:“滚!我当没你这个儿子!”"}],[{"start":631.26,"text":"爸爸拿起儿子的包让他滚,撒落了一地是孩子小时候的画和一家三口的照片,这些让昔日时光重新回到了父母眼前。镜头回到了孩子的童年,孩子喜欢画画,被父母喜欢和夸赞,还被爸爸叫成“小梵高”,也被老师夸“很有天赋”。"}],[{"start":649.02,"text":"爸爸又拾起掉在地上的小熊玩具。这也是小时候孩子为了拿玩具打破了花瓶时,父母用来安慰他的小熊。按一下小熊的肚子,小熊就会说:“宝贝,爸爸妈妈永远在你身边哦!”小时候,孩子许愿长大要当画家。父母却说:“我们唯一的心愿,就是你平安健康就好!”孩子还天真地问“如果我当不了大画家呢?”爸爸对他说:“就算你把颜料全扔了,出去捡垃圾,你也是我儿子!”妈妈也说:“你永远是我们的小梵高!”"}],[{"start":685.31,"text":"时间回到现在,父母和孩子在对视的沉默中,影片落下了帷幕。字幕浮现Jim Valv ano的名言:“我父亲给了我世界上最棒的礼物,他相信了我。”"}],[{"start":697.3199999999999,"text":"所以,要化解这种集体焦虑,也要重新定义“成功”的意义。焦虑的教育往往是线性的,它假设只有一条路能通往好生活。而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多路径的。从容并不意味着懒散,而是一种带着清醒判断的自信。它要求我们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而非单一的应试能力;让他们懂得在不确定中调节自己,而不是被焦虑裹挟。"}],[{"start":725.6099999999999,"text":"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多元的、非线性的。不是所有孩子都要上名校、做工程师、科学家;也许他们会成为艺术家、工匠、护理师,或照顾他人的疗愈者。教育的目标不是把每个孩子变成优绩生,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与方向。从容不是天然拥有的,而是一种社会信任的结果。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学校要相信教育不止是考试成绩,社会要相信每一种才华都有价值。这份信任需要勇气,需要放下“比较”的冲动,也放下“怕输”的恐惧。从从容容的背后,正是信任和勇气。"}],[{"start":767.8499999999999,"text":"当教育能回归从容,孩子才可能“游刃有余”;当大人能学会停下脚步,孩子才有力量重新出发。或许,有一天,当父母再听到那句“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不会再苦笑着跟唱“没出息”,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慢慢来吧,你在路上。”"}]],"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0667482_8672.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人工智能引起的天然气热潮背后

随着人工智能繁荣导致电力需求激增,天然气正在复兴,但燃气涡轮机供应紧张或将引发环境与地缘政治层面的连锁后果。

美国为何要支撑阿根廷比索?

美国财政部的干预举措对华盛顿方面构成风险。

铂金包和凯莉包的强劲需求提振爱马仕业绩

法国奢侈品集团爱马仕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10%,但香水与美妆业务下滑。

Lex专栏:“飞行汽车”更能提升小鹏的品牌形象而非利润

对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小鹏而言,推出飞行汽车即便不能立即转化为回报,也足以称得上一次胜利。

日本与私募基金的热恋能够持续吗?

日本欢迎私募基金来推动企业整合——前提是它们要懂得安分守己。

特朗普与普京的布达佩斯峰会令欧洲不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反对由亲俄的匈牙利领导人主持会议。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