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这是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text":[[{"start":7.35,"text":"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好莱坞被赋予强烈“文化符号”意义的著名女影星,于2025年10月11日去世,享年79岁。"}],[{"start":16.299999999999997,"text":"黛安•基顿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女星,而是一个拥有长达半世纪文化影响力的时代偶像。她以一种最难复制的方式被世人铭记:拒绝取悦世界,却因此始终被世界青睐。她在2017年获颁美国电影学会(AFI)授予的终身成就奖。"}],[{"start":36.099999999999994,"text":"她不止是代表女性独立形象的奥斯卡影后、影响几代女性时尚观的风格ICON,也是导演、制片人、作家、摄影收藏者。她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从作品到个人生活,所有实践都是她完成“女性主体叙事”的媒材,成就了她的人生传奇。"}],[{"start":55.83999999999999,"text":"黛安•基顿1946年出生在洛杉矶郊区一个普通中产家庭。根据她的回忆录《Then Again》(2011),她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喜欢记日记和摄影,还曾赢得家庭日记写作比赛。作为一名挣扎在新旧之间的女性,她的母亲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却终究是以她父亲的世界为中心。她在回忆录中记录了母亲在家庭与自我之间的摇摆,也正因为旁观了母亲的生活,黛安•基顿做出了人生决定: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start":88.05999999999999,"text":"黛安•基顿的演艺生涯起步于1968年,百老汇。她出演的《发胶》中有“可选择”裸露的段落,但她选择不裸露,进而引发关注。她说自己不是因为“性道德保守”,而是因为奉行——女性的身体不是被观看的“道具”。"}],[{"start":null,"text":"

《教父》 (The Godfather,1972)剧照
"}],[{"start":106.52999999999999,"text":"1972年《教父》(The Godfather)让她第一次被世界记住。她饰演的凯•亚当斯并非黑帮叙事的中心,却提供了“道德注视”:在男性权力叙事里,她的观望、沉默与离开自带张力。到了《教父2》(1974),这种张力进一步放大——她不是传统意义的“主角”,却以“被压抑但清醒的视角”构成了故事的另一半。这一阶段,基顿已在主流男性叙事与女性自我意识之间打开了缝隙。她不是主角,却能以自己的方式被看见。"}],[{"start":138.1,"text":"真正让黛安•基顿载入电影史的,是1977年的《安妮•霍尔》(Annie Hall)。她凭本片拿下了1978年第5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爱情喜剧,被认为:让女性角色首次成为叙事的灵魂。电影评论家Pauline Kael说:“安妮•霍尔是第一个真正拥有内在生活的浪漫女主角。” 她神经质、话多、笨拙、会错意,却真诚、独立、自由。她不被爱情定义,而是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基顿几乎演的就是她自己,片名中的Annie也正是她的小名。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改变了女性在电影中的位置。"}],[{"start":null,"text":"

《安妮•霍尔》(Annie Hall)剧照
"}],[{"start":181.84,"text":"在这部电影中,她穿着自己的日常服饰出镜表演——宽松马甲、男式衬衫、长领带和圆顶礼帽,从此开启了影响几代女性的“安妮•霍尔风格”(Annie Hall Look),成为70年代时尚史的节点。她用穿衣完成了一种新的身份叙事,用中性风彻底打破了性别凝视(male gaze),也是对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的解构。她更重塑了女性的时尚观:女性不必为“被看”而打扮,而是为“存在”而打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时尚杂志们多次以她为封面,称她为“女性自信的象征”。著名设计师 Ralph Lauren 说她是:“把自由穿上身的女人。”这场风格革命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电影。设计师Phoebe Philo在Céline时期曾公开承认,她的“极简中性风”灵感部分来自基顿:“她让衣服不再是装饰,而是人格的延伸。”"}],[{"start":235.52,"text":"1977年,黛安•基顿还出演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寻找古德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1977)。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围绕一位年轻女教师探索性、危险与自我边界展开,因直面性与暴力而引发巨大争议。基顿在片中塑造了一个不受“纯洁—堕落”二元对立束缚的女性:她有欲望也有恐惧,她的处境指向社会如何对女性欲望进行规训。该片在女性主义影评语境中长期被讨论,常被视为“女性欲望主体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早期样本——即女性不再只是“被欲望”的对象,而是主动表达与自主选择的主体。"}],[{"start":275.6,"text":"进入21世纪后,黛安•基顿成为“中老年女性仍能当主角”的象征。当然,这还是要归功于她自己拥有坚韧的影响力,毕竟好莱坞的现实就是中老年女性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尤其是当年。也因此,她持续活跃在影坛的意义,也就不止是“昔日女星仍在坚持表演”,而是中年女性(女星)如何在电影中继续存在、被看见、被听见。"}],[{"start":null,"text":"

《爱是妥协》(Something's Gotta Give,2003)剧照
"}],[{"start":302.83000000000004,"text":"快60岁时,她在《爱是妥协》(Something’s Gotta Give, 2003)中饰演了一位成熟作家,其中一场独自写作、情绪崩塌的戏,被影评界誉为“银幕上最真实的中年女性瞬间”。"}],[{"start":314.43000000000006,"text":"在2014年,她出了一本书《让我们承认它不美》(Let’s Just Say It Wasn’t Pretty,2014),以幽默戏谑的方式反思了女性外貌、年龄焦虑、老去和自尊等问题。到了《图书俱乐部》(Book Club,2018)与《老太啦啦队》(Poms,2019),她饰演的女性依然有幽默、欲望与自我认同。这些努力,都使她成为好莱坞反抗女性年龄歧视的代表。"}],[{"start":335.49000000000007,"text":"从基顿的个人生活看,她一生未婚,但也不以此来标榜姿态。众所周知,她的“前著名男友”包括了伍迪•艾伦、沃伦•比蒂、阿尔•帕西诺等。她说:“我从未拒绝爱情,我只是拒绝把它当作目的地。”进入婚姻,从来没有被列入她的人生目标之一。她晚年时在采访中说:“我这一生的主题是:我是谁,而不是我是谁的妻子。”在五十岁后,她独立收养了两个孩子。"}],[{"start":366.64000000000004,"text":"综观黛安•基顿自由洒脱、富有创造力的一生,“原创性”大概是她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她让女性角色从男性叙事的附属变成了一种“独立文本”;她让“中性”成为一种新时尚美学,也让“风格”超越了“时尚”本身,她还让“自然老去”成为一种自由选择。她拒绝被标签化的生活方式,让“女性主义”和“成为自己”,成为一种可以被看见的实践,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start":394.81000000000006,"text":"正如简•方达所评价的那样:“黛安•基顿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说——女人可以是自己。”她改变了女性被观看以及女性观看世界的方式。"}],[{"start":405.87000000000006,"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除特别标注,本文图片来源均为影视资料,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0665181_2796.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