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一所创新学校,一门AI课,一个终极问题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国际学校

你想要什么?一所创新学校,一门AI课,一个终极问题

袁漪琳:当AI在一夜间渗透普通人的生活,成年人可以给孩子们什么具体的引导,提供什么样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与技术变革建立一种良性关系?
00:00

{"text":[[{"start":10.23,"text":"九年级的孩子,会如何想象“后AI时代的人类”?"}],[{"start":14.84,"text":"我接过一叠iPad mini, 这些显示屏原本是被放在一个橱窗里,用来展示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随机点开一个1分钟的短片,一张男宇航员的脸占据画面中央,“他”长得既像吴京又像张丰毅。他正在被问话,或者说更像是在被审讯。下一秒,镜头切换,问话声来自一个监控摄像头,操着冷淡的语气。"}],[{"start":40.29,"text":"这张脸,这个情节,让人很难不联想到《流浪地球》MOSS与刘培强的对峙。"}],[{"start":46.81,"text":"iPad里的几部短片都是一群九年级的学生为以“后AI时代的人类”为主题制作的课程作业,从图像生成、音轨制作、语音表演到视频生成均用AI处理。为了短短一分钟的视频,信息技术老师Tim最常接到的请求是:“老师,可灵会员又得续费啦。”可灵AI是一款能生成图片、视频、音效的AI工具,接入了国产大模型DeepSeek-R1,用户可以借助它生成或优化提示词,提升创作效率。"}],[{"start":78.95,"text":"早在三年前,ChatGPT和Midjourney、Sora等产品已经让公众认识到生成式 AI 的强大能力,但真正让这场技术变革在中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焦虑的,还是在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众多企业迅速接入DeepSeek并将其应用于日常场景,让人们更切实地感受到AI对各个行业正在进行的颠覆,其中就包括教育。"}],[{"start":104.39,"text":"从“人还能做什么”到“孩子还应该学什么”,家长迫切想要求得这些问题的解。过去,教育系统负责提供培养方案。但放眼四下,几乎无人能把握这场技术革命的速度和风向。"}],[{"start":119.2,"text":"中国教育部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鼓励各地将AI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政策出台为AI进入课堂创造了条件,但真正让它引发广泛反应的,是当AI在一夜间渗透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年人可以给孩子们什么具体的引导,提供什么样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建立一种良性的关系?"}],[{"start":146.18,"text":"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深圳。这座由科创产业驱动向前的城市,2023年起在中小学系统引入了AI课程。我想看看这里的教育会拿出怎样的答案与想象。"}],[{"start":160.35,"text":"于是,我在深圳爱文学校(以下简称“爱文”)的开放日,见到了两位年轻的教育者:信息技术老师Tim和语文老师Eve。他们的跨学科组合是爱文在创新教育中引进AI的一步重要尝试。"}],[{"start":175.82999999999998,"text":"和AI的关系,怎样才算健康?"}],[{"start":179.04999999999998,"text":"作为中学老师,Eve发现,今年以来自己已经很难判断学生的作业有没有用AI作弊了。"}],[{"start":186.76,"text":"从六年级起,这里的孩子人手一台Macbook。可以说,这一代学生是最早“吃螃蟹”的人群,他们过早地暴露在新技术环境中,发现了AI的“威力”。"}],[{"start":199.04,"text":"Tim发现,学生一开始接触AI的时候,会理所应当地认为AI应该帮Ta完成作业,一步到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比高年级学生对AI更加崇拜。学生一开始只是想获取“更好”的信息,但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把老师的指令直接输入AI,AI就能生成一份看起来不错的作业。"}],[{"start":220.64999999999998,"text":"学生用AI偷懒,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全世界的教育者陷入烦恼。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全球高校网络——数字教育委员会)2025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AI深度融入课堂后,抄袭仍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学术诚信挑战之一。超八成被访者担忧学生过度依赖AI,无法对AI的输出进行批判性评估。"}],[{"start":246.61999999999998,"text":"这种“跳过思考、直奔答案”的惰性,不只出现在低龄学生中。《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采访了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等顶尖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学生就算知道跳过独立思考过程对自身无益,仍旧会把AI当作“瞬间移动的工具”。Anthropic的分析指出,近一半学生向Claude的提问都在寻求直接答案,有些甚至明确要求规避抄袭检测。研究者警告,AI正成为一种“认知拐杖”,削弱学生思维能力的根基。"}],[{"start":279.28999999999996,"text":"为了避免学生依赖上这根拐杖,Tim和Eve改变了作业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一学期所学,用AI做一件产品:可以是一篇小说、一册绘本,也可以是一部短片。这些都是AI无法替他们一步代劳的。这样一来,老师也不用天天跟学生玩猫鼠游戏“抓作弊”了。"}],[{"start":301.55999999999995,"text":"学生的角色更像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他们需要每周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自己的产品进度。"}],[{"start":310.84999999999997,"text":"有的孩子用AI生成了一个故事,展示的时候被老师和同学质疑,会把责任推给AI,“我不知道,这是Ai生成的。”老师接着引导式提问:“那么,你自己对AI生成的质量满意吗?”"}],[{"start":325.93999999999994,"text":"八、九年级的孩子已经能根据过往经验对AI的作品质量表达出偏好和判断。老师们发现,当AI让孩子们失望,既能让他们对AI“祛魅”,不再以为AI会一步到位替他们应付作业,也是让孩子萌生自驱力的机会窗口。“我们想让学生知道,AI虽然很有用,但你才是操作AI的人,你自己有很多可以发挥想法的空间。而且,他们能从自己和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中了解到人的判断和反应是更自然、更有说服力的。”Tim说。学生在回应挑战和问题的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更多想法,花更多心思去打磨作品。"}],[{"start":366.73999999999995,"text":"“项目结束后,我们看到学生离AI远了一点,我觉得这是一种良性的关系。”Eve说,这门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探索AI的能力边界,建立起和AI的健康关系。这也是人类与所有新兴科技互动的相同路径。"}],[{"start":385.41999999999996,"text":"AI时代,重新定义“才能”"}],[{"start":388.36999999999995,"text":"留学回国后,Eve在深圳不同体制的学校里教了7年的项目制课程,她发现,在做项目的学习形式里,每个孩子“发光”的时刻并不相同。"}],[{"start":398.90999999999997,"text":"在课程的前几周,语文老师带着他们阅读不同的科幻小说,擅长文科的学生在分析文本的时候游刃有余。课程到了着重于AI应用的阶段,一些写作风格讲究、句子复杂的学生,在与AI互动时遇到了障碍。相比之下,那些习惯用简单句、语言直来直去的学生,反而和AI沟通更顺利,也意外地体会到了优势感。原先那些对文本不太感冒的学生,在学习用AI做视觉呈现的时候,兴趣明显提高,原本不被认为“擅长表达”的学生也能被自己的表现鼓舞。"}],[{"start":435.34,"text":"Tim的观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种多样性的生长。Tim本科的专业是信息工程与传播,拥有前端开发的技术背景。在他看来,擅长理工科的学生和他的思维方式很类似,喜欢从结果倒推路径去。模块式(block-based)的编程的普及也降低了编程学习的门槛,让这些学生更容易自学。Tim提到,在学校组织的“黑客马拉松”比赛中,学生能够在四五个小时内,依靠AI生成内容,就能完成网站或小型应用程序的初步搭建。"}],[{"start":469.84999999999997,"text":"起初,老师们希望每位学生在期末完成一支短片——这是整个项目中技术和表达最密集的任务,也被视为最具挑战性的成果形式。但随着课程推进她发现,如果所有孩子都被推向这个“标准化的终点”,反而会忽略他们已有的独特能力。最终,他们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最终呈现方式,可以是短片,小说或绘本。"}],[{"start":495.47999999999996,"text":"“这就是跨学科项目最大的价值所在——学生不需要在同一时间达到统一的标准。”Eve感到欣慰,学生们以不同的速度前进,但最终都摸索出了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start":508.92999999999995,"text":"但多样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学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能力组合,老师应该如何评估?换句话说,没有考试分数来量化筛选,老师该如何评价孩子的能力?"}],[{"start":522.37,"text":"对此,科技史研究者沈辛成在《一席》演讲中提出的观点或许是一个恰当的回应:“高考最看重的能力,成了AI时代最不重要的能力”。"}],[{"start":533.01,"text":"沈辛成总结了八种学习能力:记忆、推演、表达、感知、数理、操作、狂热、创造。他认为,标准化考试体系看似有9门科目的知识要学,实则只是反复训练学生的三种能力——记忆、数理、推演,这三种能力恰恰是AI的长处。因此,他的结论是,如果人不想被AI替代,就必须大刀阔斧地重新定义人的“才能”,让表达、感知、创造、操作的能力得到训练和认可。"}],[{"start":563.18,"text":"AI掀起的变化也引起了Eve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现在的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她认为,现在大多数学校有分数线高低之差,有好成绩和差成绩,但开源工具的普及会让每个有学习意愿的学生都能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内容和技术,老师不再只是掌握某些知识的传授者和评判者,而是要带领孩子去找到适合他们的东西。"}],[{"start":588.06,"text":"未来已来。教育不再是纵向拉高标准,而在于让人能够横向展开。"}],[{"start":594.78,"text":"你想要什么?无法外包的问题"}],[{"start":598.29,"text":"爱文没有传统的纸卷考试,学生在一个学期的项目时间里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与期末考多少分相比,这些年轻人的任务听起来更像是遥远的人生课题:找到什么是自己想要达成的?"}],[{"start":614.41,"text":"爱文试图让孩子尽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个科技可以代劳无数任务的时代,他们将不得不凭借这个答案,决定自己是做决定的人,还是被技术推着走的人。"}],[{"start":627.6,"text":"眼下,孩子们显然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Eve的阅读课上,去年的七年级的学生们大多喜欢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今年一届却更偏爱《你一生的故事》。对于老师而言,学生的喜好没有对错,重要的是让他们暴露在足够多元的文本中。“只有看得够多,才可能会有更多想法。”Eve说。"}],[{"start":653.57,"text":"为了让孩子们接受“阅读”,她把“阅读”的概念泛化成观察和感受,包括传统的读书、读杂志、看电影,到读一栋建筑、读一个人脸上的想法、读周围任何环境信息......以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受限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他们的创作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边界。于是,成年人能引导孩子去做的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地观察这个世界。"}],[{"start":678.2900000000001,"text":"在今年的阅读课上,Eve推荐了三部科幻作品《你一生的故事》《巴比伦塔》《北京折叠》。学生需要比较阅读经典科幻文本,理解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伦理基础。比如,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溯源为什么科幻作者会想到某一个设定?是不是因为当下那个社会正发生了一些什么?"}],[{"start":702.95,"text":"到学期末,学生交上去的作业里,有一篇小说设想了一个人人都需要系统认证才能存在的世界,探讨的主题却颇有哲学意味:“如果说过的话没有人听见,为什么有的声音不被语言所接纳?”“如果人没有被系统记录,还是否算存在?”另一个学生的作业里,则是设想了一个人的记忆会被数据化、被窃取、伪造、贩卖的时代,想讨论人的真实与自我......"}],[{"start":729.22,"text":"根据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的创造力四阶段理论,“准备阶段”——也就是先理解、模仿、积累他人经验与作品,从而搭建起自己的思维框架与表达工具。所以,即便学生的作品设定、图像与情节都未必新鲜,无论是一张像吴京的AI合成脸,还是《黑镜》式的伦理设问,都是他们对现有范式的吸收,是创造的第一步。"}],[{"start":753.34,"text":"在这个简单的道理背后,是短视频、社交媒体和AI搜索给老师和家长制造的难题。当孩子认识世界的节奏被技术不断加速,我们如何陪伴他们一起慢下来,把那些在飞速滑动中错过的东西——世界的复杂性,以及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种种可能性,一点点捡回来?"}],[{"start":773.95,"text":"预判未来:创新教育,比当下多走的一步"}],[{"start":778.19,"text":"创新教育的理想,需要一套区别于主流路径的系统作支撑。在爱文,学生的成长轨迹会被记录在一份包含60个能力维度的档案中。这些能力既包括表达、逻辑、协作,也包括技术应用与自我管理。某种程度上,这套课程回应的是一个教育理念上的终极问题:我们希望培养出怎样的人?"}],[{"start":803.72,"text":"但是,一套新的教育逻辑能否成立,不仅取决于课程本身,还视乎整个社会是否为多样化成长留下空间。当现实环境仍以效率和竞争为导向,无法量化的能力、走在标准之外的成长路径,是否真的能被承认和接纳?"}],[{"start":821.74,"text":"对现在来说,这种教育理念显然不容易普及。尽管如此,人生路漫漫,爱文学校想要为它的学生多走一步,为一个尚未到来的社会做好准备。"}],[{"start":834.11,"text":"2024年,Eve设计了一个以“回应美国大选”为主题的项目课程。快速变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底色,一个总统的政令、一场流行病,最终都会转化为个体必须面对的抉择。她希望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世界的复杂与不确定,而不仅仅是跟上它。况且,未来如何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技术与制度的轨迹,并非无迹可寻。"}],[{"start":862.29,"text":"创新需要的还有现实的投入。如同开发一款新药,需要立足已有的知识积累,需要一些猜测和预判,持续的资源投入、尝试,并接受不确定性,甚至也包括失误。"}],[{"start":875.55,"text":"像《后AI时代的人类》这样的课程,至少需要一位人文学科教师和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共同设计与授课,学校的技术团队也要为学生配备足够的设备和AI工具。学生们一步步探索AI文生图片的能力,不断调试自己的想法和指令,每一次尝试的背后都需要为软件付费。"}],[{"start":896.53,"text":"除了物质投入,更重要的是试错空间和人的陪伴。在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路径中,学生需要不断试错,而教师的职责也从“讲解知识”转为“陪伴学生与失败相处”。Tim将这一过程称为“失败的艺术(Art of failure)”——让学生在一次次修改中发现:并不是所有事都能被优化,但判断、表达和决定方向的能力,仍掌握在自己手中。"}],[{"start":921.88,"text":"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类似这样的创新教育实践往往是“小而美”的。它无法标准化,难以批量复制,也不能用统一指标评估。学校、老师、学生和家庭要一起去走一条没有现成地图的路。"}],[{"start":938.1899999999999,"text":"但它押注的是一个正在靠近的未来:在那个大多数只能都可以被技术代劳的时代,人类无法被外包的,或许只剩下对“我是谁”的回答。"}],[{"start":948.1199999999999,"text":"(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邮箱:yilin.yuan@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4039684_6279.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印度的俄罗斯石油难题

面对特朗普的施压,莫迪要么接受美国的关税,要么从俄罗斯转向其他供应国,要么尝试与特朗普达成某种妥协。

梅德韦杰夫:从自由派希望到核威胁的漫长转变

这位俄罗斯前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挑衅特朗普。他已从俄罗斯自由派和白宫决策者眼中的白衣骑士,变成了莫斯科的“核战争狂人”。

数千公司董事在工党税改后离开英国

FT的分析发现,从去年10月到上月,有3790名公司董事报告离开英国,阿联酋成为首选目的地。

局长遭解雇前,美国劳工统计局就已然陷入困境

经费和人员削减阻碍了美国劳工统计局汇总重要报告的能力。

FT社评:特朗普对经济数据的攻击产生寒蝉效应

特朗普解雇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会破坏关键国家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特朗普的阿拉斯加州液化天然气项目未能打动亚洲盟友

日本和韩国抵制美国压力,拒绝将对管道项目的承诺纳入贸易协议。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