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观点 中国经济

走出长假综合征:生活不在别处

徐瑾:不想上班?工作没精神?长假综合征是对生活的倦怠,也是经济下行时代众生相。当经济激励的魔力消失,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寻找意义。

不想上班?工作没精神?总觉得累?心心念念开始计划下一次休假?

长假归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不少朋友跟我反馈,说休息了几天,上班后反而觉得更累了。这种情况还挺普遍,甚至有个名词叫 “长假综合征”,指的是假期结束后,人们出现的类似 “戒断” 的反应。

网上聊如何应对这类反应,多数是好好休息、规律生活、甚至 “多喝水” 之类无关痛痒的建议。比起表面应对方法,更耐人寻味的是背后的内在动机。本质上,长假综合征是对生活的倦怠,也是经济下行时代众生相之一,这才是走出长假综合征的关键。

假期综合征的症结

大家通常会觉得,休完假应该精神焕发地回到工作岗位。但实际上,不少人发现,休假并不能真正让自己放松下来。日常的忙碌让人想逃离,而假期结束后,回到日常又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原本让人放松的假期,怎么反而成了新的负担?原因大概在于,比起眼前乏味的日常工作,远方的假期显得更为诱人。

“长假综合征” 并非一种疾病,其实折射了多重社会问题。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清晰和残酷。

2023 年的调查显示,76%的职场人员因请假、失眠、焦虑等问题困扰;另有调查显示,在国企和民企中,超过 6 成员工即便有机会争取休假,最终也会选择放弃。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经济下行、工资停滞、晋升无望、房价下跌,以及日常工作中 “激励的缺失”,甚至导致了一种习得性无助—— 想辞职但不敢,想好好工作但觉得没有动力。享受假期越来越显得奢侈,也使得长假之后工作更无趣。

在经济下行时代,这种对比更明显了。以前的日常,可能意味着潜在的机遇、有趣的挑战,甚至随时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但现在,最可怕的不是忙碌本身,而是无意义的忙碌——当努力无法带来向上的流动,加班也不再带来成长,这种无力感才最让人难受:996 其实只是为了把人 “绑” 在岗位上,并不意味着晋升;随着外部机会减少,内部降本增效 日复一日,“卷” 和内斗就更普遍了;日常上班真的变成了一种 “西西弗斯式” 的重复,每天推着同样的石头上下山,工作沦为字面上无意义”的 “搬砖”。

这种状态,即便原本充满激情和热爱的工作,也会慢慢失去意义;再加上工资增长放缓的前景,情况更甚。所以,长假综合征的核心并不在于假期,也不在于休假制度,而在于我们对工作、甚至对生活的 “意义感”,出现了裂缝甚至丧失。

当大家对日常工作的信念感和意义感逐渐消失,这也让很多人变得更加渴望逃离。然而,“逃离” 只是提供了虚假的出路,很难成为真正的解决方案。

生活在别处?

想逃离,本质上是对 “日常” 的反抗 —— 越不能逃离日常,越厌恶日常,就越向往远方。

正在这样的心态下,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赛道,比如旅居博主、躺平博主,或者各类 “数字游民”。他们人设往往是逃离一二线城市,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要么远程工作,要么修养身心。围观的群众也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为他们的副业甚至主业添砖加瓦。

我不否认,其中一部分人是真诚分享,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但多数情况下,一旦 “逃离” 变为 “表演”,“分享” 成为 “副业”,很多事就开始变味。很多镜头外的心酸和不满,是社交媒体里不会出现的 ——“远方” 不过是加了滤镜和美颜的 “流量入口”。

这也是一种 “生活在别处” 的悖论:远方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也只是 “看起来” 而已,甚至带有误导性。你以为自己逃离了,但实际上逃不掉。本质上,多数人想逃掉的不只是日常生活,更是社会身份和责任;而脱离开这些,我们也不再是“我们”了。

“生活在别处” 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米兰・昆德拉以此为名写了著名小说。昆德拉曾经说过:“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每一步都决定了最后的结局,我们最终会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 也就是说,生命中那种 “轻松的逃避”,其实代表着一种 “不可承受之轻”—— 意味着没有责任、没有束缚,也没有意义;而生命的 “重量”,则代表着责任、选择和价值。

如果问中国人对 “自由” 的看法,大部分人会说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甚至是可以为所欲为地生活。事实上,真正的自由来自责任,即你有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愿意承担结果。我们想象中的远方,总是充满了自由的气息;但那种自由,其实只是我们心中的幻想,甚至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虚无。

当你无法承担责任,也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时,生活反而会失去锚点,陷入更深的迷茫和孤独。

社交媒体上,不少旅居或数字游民博主,本质上提供的是一种 “情绪价值”—— 对当下忙碌而寻常的生活的一种暂时抽离与片刻否定。不过,不少人看似在追求远方和诗意的生活,看似在否定过去的规训,但会发现一种很吊诡的情况:很多人声称 “生活是旷野”,但在奔向旷野的过程中,他们仍然带着过去的绩优主义特质在卷,比如大厂N年、QS 排、100、985 学历、体制内有编。这些标签被反复提及,作为流量的入口,与自由的粉饰。

这其中或许有真实的部分,但往往不是全部的真实。要享受远方或数字游民的生活,并非适合多数人 —— 高度自由的生活,往往也对应着高度的自律,无论是时间、财富,还是工作层面。

很多人围观这些远方的博主,类似一种 “看爽剧” 的心态,借此消解自己的倦怠。但别人的远方和诗意生活,或许真实,却只是 “别人的生活”,提供的不过是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幻想。对于多数 软阶层而言,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直面自身。

下行时代的“反抗”

如果无法逃离,“躺平”或者摆烂,是答案吗?显然不是。全世界都在探索,当经济上行期过去后,我们该如何应对?

以日本为例,曾流行过“过劳死”现象,哪怕有的大公司推行了四天工作制,但几万名员工中仅有150人选择参与。法律可以制定规则,却难以改变企业文化,但经济却可以。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低欲望社会,加班文化不再受到年轻一代推崇。

韩国的情况更为极端,年轻人自称为”全抛世代”,放弃了恋爱、结婚、生子,甚至社交关系。韩国官方甚至承认,如果不改变这一趋势,韩国可能成为第一个消失的国家。

美国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反工作”(Antiwork)文化在疫情之后兴起,2021 年 11 月有创纪录的 450 万人辞职,达到 2000 年以来最高水平,社区Reddit 的 r/antiwork 版块订阅人数疫情前大概20万,2024年已超过170万。

在传统资本主义逻辑下,人们认为努力就应该有回报,很多高薪工作其实也处在过劳情况之下,在美国的高薪岗位,如金融和法律行业,希望晋升的员工不得不付出,这就是所谓“贪婪的工作文化。然而,现实中,随着经济放缓以及人们的反思,却催生了反工作文化这种工作文化。

在欧洲,许多国家正在推行新的工作制度。例如,法国计划在2017年禁止下班后联系员工,而冰岛国家开始试行4天工作制。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资增长仅2.8%,创近年新低;城镇私营单位名义增速更是降至1.7%。如果再加上房价下跌等影响,就可以说,多数中产软阶层的财富才缩水。换句话说,哪怕你在努力,但你也在变穷。

这个时候,我们除了保证努力有所回到,也应该追问,努力是在应对什么,仅仅是经济回报吗?确保日常生活有保障,努力能得到回报,让人们即使不逃离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是一个良性社会之所在。

我认为首先要肯定那些选择逃离的人。他们的逃离提供了一些的新思路,实际上代表了对主流的一种批判性探索。我反对的是,将逃离美化为一种叙事,或将其用作流量策略。美化“生活在别处”,其实就是制造一种幻觉,人们会发现这种“别处”只是一种虚假的流量策略,是一种无法抵达的彼岸。

调查显示,一半数字移民年收入不到十万,许多人辞职做博主一段时间后,会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甚至比之前更忙。唯一的区别是窗外的风景,从商务楼变成了群山和大海,不过看久了风景,新鲜感也会降低。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位置,而在于制度。当工作失去经济上升的意义时,我们能做什么?这不仅关乎经济,更涉及心理学和人的尊严。我们需要重建社会体系。当一个人连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保障都没有,如何指望他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制度改革需要时间、博弈和整个社会的共识,相信有工作在推进。但在个人层面,我们能做什么?还是回到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的人物,他得罪了神,因此被惩罚每天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即将抵达山顶时,石头又会跌落,因此必须从头开始。

某种意义,西西弗斯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大家都或多或少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想到了小说家加缪的洞察:承认世界的荒谬,但拒绝屈服。西西弗斯明知石头会滚下来,知道自己的劳作不会成功,却依然坚持。这不是因为他愚蠢,而是因为他清醒。据说,米兰.昆德拉在去世前撕掉了许多人的书,包括他自己的书,但是唯有即他多次拿起却始终没有撕掉,那就是加缪的《反抗者》。反抗者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但反抗是有意义的。

今天,当工作失去了经济上升的意义,我们该做的不是放弃工作,而是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从外部激励转向内部激励。过去,在经济上行期,人们依靠外部激励:越努力工作,越能获得财富、尊严和更好的物质生活。然而,很多研究现实,这种外部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伤害人。比如,当这种经济消失时,人们就不愿再做这件事,哪怕这工作原本是他们热爱的。

更不通用说,当我们过度聚焦于奖励机制时,往往会忽视自身身份的意义。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观察:幸存者并非身体最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找到生命意义的人。那么,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答案在于创造性的工作、关爱他人,以及面对困境的勇气。

对于我们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或许听起来有些宏大,但事实上,我们正面临经济下行期。曾经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景象,如今已如萧瑟衰败的秋天。许多在经济上行期成长的人,如今正步入人生的下半场。此时,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心理调试的问题。

在经济下行时代,经济激励的魔力消失,每个人都需要从生活中重新寻找意义。或许无法升职,但你可以学习新技能;或许买不起房,但你可以做志愿者帮助他人。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经济价值的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动物转变为社会性的人。从进化来看,人的社会性属性能够带来安全感,这种社会性大脑,甚至在婴儿时期就已具备。 我在《软阶层》这本书中提到,我们需要建立“反脆弱”的策略。一方面,主策略不变,即通过稳定的收入和核心技能来确保安全边界;另一方面,可以用少部分策略改变,花费精力、时间或资产去追求高回报的机会,比如开发副业、学习新技能、发展富有生产力的人际网络等。

有人质疑,在经济不景气时谈论意义有什么用?恰恰相反,经济下行正是我们需要探讨意义的时候。一次长假综合征的倦怠,也许能让你看清日常生活中的悖论,而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拿回对生活的主导权。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公号”重要的是经济“,读者交流微信xujin202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徐瑾经济人

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货币三部曲作者。FT中文网经济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近年出版《软阶层》《货币三部曲》《徐瑾经济学思维课》等书,连续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白银帝国》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英文版,获《华尔街日报》《亚洲书评》等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微信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 读者微信号:xujin2023

中国经济

相关话题

特朗普为航运化石燃料带来的胜利

美国施压致使一项限制海运碳排放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流产。

Lex专栏:马斯克1万亿美元奖金包确实应该

该方案设定了多项艰巨的运营目标,绝非“白拿钱”。

人工智能引起的天然气热潮背后

随着人工智能繁荣导致电力需求激增,天然气正在复兴,但燃气涡轮机供应紧张或将引发环境与地缘政治层面的连锁后果。

美国为何要支撑阿根廷比索?

美国财政部的干预举措对华盛顿方面构成风险。

铂金包和凯莉包的强劲需求提振爱马仕业绩

法国奢侈品集团爱马仕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10%,但香水与美妆业务下滑。

Lex专栏:“飞行汽车”更能提升小鹏的品牌形象而非利润

对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小鹏而言,推出飞行汽车即便不能立即转化为回报,也足以称得上一次胜利。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