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8月21日,路透社独家报道:“消息人士称,中国考虑推出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以促进全球货币使用。”一时间,稳定币(Stablecoin)再次成为加密资产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事实上,从币圈交易者到国际贸易商,从金融科技创业者到政策制定者,对稳定币的讨论热度一直在持续;同时,不可避免的,围绕稳定币的热议也存在着一些误读。本文将从专业的视角对稳定币的本质、应用场景、中美博弈的背景以及对普通人的意义进行剖析,旨在拨开迷雾,揭示其真实价值与未来潜力。
总结来说,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高效、低成本的流通与结算工具,而非资本增值的投资品;其机会在于与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而非市场情绪的短期炒作。就全球范围而言,目前美元稳定币占据主导;就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稳定币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场景则是第一要务。以下,我们将就这些问题,逐一展开分析。
稳定币的本质:流通工具
稳定币,顾名思义,是一种价格稳定的加密资产,通常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欧元)或一篮子资产,旨在维持其价值恒定。以USDT和USDC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1个单位通常等于1美元,价格波动一般在正负万分之5以内。这一事实决定了稳定币的本质:它是一种价值稳定的交易媒介,而非追求资本增值的投资工具。
稳定币投资回报的局限性
与比特币(BTC)或以太坊(ETH)等波动性较大的加密资产不同,稳定币的价格被严格锚定。以持有美元稳定币为例,持有美元稳定币无法相对于持有美元实现盈利。可以说,稳定币的发行机制确保了其价值稳定,但也限制了其作为投资品的潜力。这一点,站在币圈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加密资产领域,从来不缺乏充满巨大投资增值潜力的资产。事实上,从美元稳定币获得投资收益的场景,基本上仅限于对相对于美元贬值的货币用美元稳定币进行替代。
因此,期望通过持有稳定币实现财富增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稳定币本质的误读。(部分新兴稳定币类型,如Ethena 发行的USDe,对持有者会派发“利息”。不过,在美国新通过的GENIUS Act(天才法案)中,对于支付型稳定币,这种模式是明确禁止的。)
市场情绪与“概念股”热潮
尽管稳定币本身不具备投资回报,市场上与稳定币相关的“概念股”或项目却时常引发热捧。例如,Circle(USDC发行方)的股票因市场对稳定币的热情而受到追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Circle的股价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仅仅只是代表市场看好USDC的发展前景,并不代表稳定币适宜作为投资标的。要注意的是:市场情绪推动的价格飙涨在加密资产领域屡见不鲜:新概念或项目被热炒,短期价格飙升,但风险极高,散户往往会成为高位接盘者。以Circle股票(代码CRCL)为例,其上市的前12天股价累计上涨465%,较其31美元的发行价更是上涨了8.6倍,达到298.99美元,其市值最高时曾达到665亿美元,前瞻市盈率则达到了241倍,远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截至本文撰写时,其股价已从最高点下跌超过50%,目前的价格为137.81美元。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往往上是情绪驱动的投机,类似传统金融中的“题材股”炒作。它们可能因政策利好、技术突破或市场热点的变化而迅速起落,机会稍纵即逝,且伴随高风险。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仅用闲置资金参与,切勿借贷或过度投入,以免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
稳定币的真正价值:应用场景的革命
稳定币本身的投资价值有限,且当前与之相关的股票也是风险大于机遇,然而稳定币真正的价值却隐藏在经济生活的应用场景中。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支持,稳定币在流通、结算和支付环节展现出比传统金融体系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这种特性使其在加密资产交易、国际贸易以及部分特定场景中广受欢迎。
加密资产交易的基石
在加密资产领域,稳定币是交易所的核心工具。无论是作为交易对(如BTC/USDT)、衍生产品的结算本位还是资金转帐工具,稳定币都提供了低成本、秒级到账的解决方案。其去中心化的底层机制成为加密资产领域的“效率利器”。目前在加密资产交易领域,无论是中心化的交易所还是去中心化的链上协议中,USDT和USDC加起来占据总交易量的95%以上。
国际贸易的效率革命
在国际贸易领域,稳定币的潜力更加显著。传统的跨境支付依赖SWIFT等银行系统,流程繁琐、耗时长、手续费高。稳定币则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近乎实时的全球结算,成本低廉。例如,一家中国企业向印尼、巴西、赞比亚等地出口商品,当地买家无论身处何地,如果使用美元稳定币支付,卖方可在数十秒内收回货款,无需经过漫长的银行清算流程; “转帐”过程公开透明,随时可查,不需要反复致电银行问为什么款项还没入帐;最关键的是,大额或高频转帐交易均自动完成,不受银行风控影响。这种同时满足效率和公平的稳定币支付方案对进出口贸易商而言具有巨大吸引力。因此毫不夸张的说,稳定币贸易结算模式有“单向转换效应”:一旦采用,贸易商基本难以回归传统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 “稳定币颠覆银行”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法律法规、反洗钱要求以及技术门槛等因素仍是制约稳定币贸易结算体系大规模普及的门槛和障碍。
实体经济的融合:以旅行为例
稳定币的真正机会在于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旅游行业为例,假设一家旅行社采用稳定币结算:
•客户使用稳定币支付,省去换汇成本和延迟,消费体验更佳。
•旅行社实时收到款项,资金周转效率提高,财务成本降低。
•供应商(如酒店、司机)实时收到稳定币,结算快速且成本低,因此愿意提供价格折扣。
这种三方共赢的效应使得采用稳定币的旅行社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吸引客户,增强市场竞争力。若竞争对手无法快速跟进,则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落败。这种场景不仅限于旅游业,零售、跨境电商、贸易、服务业等均可通过稳定币优化支付和结算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通货膨胀的对冲需求
稳定币还在某些“特殊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部分非洲、拉美、中西亚等本币通货膨胀严重,同时缺乏良好金融投资渠道的国家和地区,高通胀促使居民和商家自发采用美元稳定币进行消费与支付。此趋势快速增长,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美元稳定币结算的热潮,从而对当地法币的传统地位形成了挑战。
稳定币对金融业态的重塑
在“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领域,稳定币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高效的融资。如抵押加密资产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数以百万美元等额的稳定币借贷,远超传统银行的“评估-审核-抵押-放款”这种动辄以周为单位的工作效率。随着全球稳定币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发展,以及普通投资者的认知程度的提升,稳定币或在支付、价值存储、投资、融资等传统金融的各个领域逐步挤占和取代原有的法币和银行的角色和功能,甚至一定程度上削弱部分国家的金融主权。从中长期来看,稳定币可能对目前的金融业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稳定币博弈:贸易结算的本位币之争
稳定币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与经济,还涉及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大国博弈。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美元稳定币(如USDT、USDC)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中国和香港近年来在人民币数字化和稳定币领域的探索亦引发关注,市场也在观察其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美元稳定币的先天优势
美元的全球货币霸权赋予美元稳定币天然的优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SWIFT系统的统计数据,美元在国际贸易支付中占比约50%左右,其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占比约80-90%。然而,美元稳定币在稳定币支付与结算中占比超过99%。因此可以说,稳定币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美元的金融影响力。
以中国企业出口到印尼的交易为例,买家通常以美元计价和支付。若采用美元稳定币结算,买家无需调整价格体系,仅需获取稳定币即可完成交易。由于许多新兴市场货币(如印尼盾)长期面临贬值压力,持有美元稳定币还能规避汇率风险。此外,稳定币交易无需通过传统银行系统,可能减少银行流水记录,便于合规税务筹划。这种便利性推动了美元稳定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快速普及。
人民币稳定币面临的挑战
相比之下,未来中国假如要推广人民币稳定币的话,则面临以下的双重挑战:
1.计价体系的障碍:全球贸易多以美元计价,改用人民币需要重构商品定价、报关和税务体系,这对贸易伙伴的吸引力有限。
2.技术与生态的门槛:美元稳定币已依托成熟的区块链生态(如以太坊、波场等)并已有广泛应用,贸易参与方对其技术接受度更高。人民币或港元稳定币即使推出,因生态不够丰富,承兑服务不普及等客观因素,推广有难度。
例如,印尼买家可能早已通过中心化交易所持有美元稳定币,用于日常交易或投资。若要求其转为人民币稳定币,不仅需要改变支付习惯,还需克服技术和生态的不利因素,接受意愿相对较低。
稳定币的潜力和未来
实际上,相对于其锚定的币种,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于稳定币在优化现有金融安排,部分替代法币传统功能等方面展示出的巨大潜力。稳定币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非稳定币本身,而是全球发展十余年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公有链、二层网络和智能合约。这种去中心化网络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输,挑战了过去上百年以国家主权、政府信用、法律治理、牌照维系的中心化金融体系。如前文提到的智能合约抵押加密资产实现快速借贷的案例,执行此操作的是由一串代码构成的一个链上的借贷协议。再看其底层,是不依赖于任何政府,组织或个人的一个“价值传递网络”;这个网络甚至都不在任何一个云服务器上,而是遍布在全球无数台并行的设备或电脑里。这一个智能的网络没有“金融牌照”,没有雇员,也没有情绪,全年7x24小时的高效执行着某一项设计好的任务(例如审核抵押品+贷出稳定币),这才是稳定币的便利性与成本优势的最终根源。 在这样颠覆性的创新基础上,得到越来越多政府认可、法律和监管加持的稳定币很可能会兼顾效率和合规,逐步侵蚀如贷款、支付、保险、投资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市场份额,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甚至部分替代传统金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