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学院听琴
归还了平底船,我们一行人结伴前往三一学院礼堂,参加剑桥中国音乐节。
著名的三一学院建于1546年,至今已培养出三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英国首相,在三十一所学院中成绩长居榜首。牛顿的苹果树就出自三一。
说来有趣,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亨利八世下令在三一学院大门圆拱门廊之上,安放一座高举权杖的雕像,以示权威。可剑桥学生看不惯这副耀武扬威的姿态,竟趁看门人不备,爬上去将国王手中的金色权杖偷走,换成了一截破椅子腿。更有传说,说这恶作剧出自当年正在三一学院读书的拜伦之手。自此,椅子腿与国王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学院幽默精神的象征。
古色古香的礼堂里,六尊洁白的雕像静静伫立:牛顿、培根、巴罗、麦考莱、魏伟尔与丁尼生——六位先贤并肩而立,令人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
夕阳的余晖打在教堂的彩色玻璃上,渐渐被夜色笼罩。好友是一对钢琴伉俪,与当地华人乐团合作,或改编演绎,或原创即兴,钢琴、古琴、古筝、长笛交织对话,令在场中外听众陶醉其间。
曲目之名本身,仿佛能串起一首长诗:“华声之魂”,古琴悠悠,《秋水》《春风》,把《康河琴缘》叹进《阳关三叠》,古琴、二胡与钢琴又咏叹起《归去来辞》……西式礼堂之中回荡中式音律,别有一番空灵的效果,前来聆听的西方观众,也不乏穿着汉服蓄须明志的大汉,听到动人处,捻须颔首,频频点头。
星光下的归途
听完音乐会,方觉腹中空空,于是就在一家印度小馆聚餐。或许是舟车劳顿,又或是微醺的缘故,我竟一个字也听不懂印度侍者的英文,只看着他嘴唇一张一合,却全然不解其意。但这并不妨碍,朋友帮我点来的“网红”海鲜咖喱饭香气扑鼻,滋味甚佳。
饭后,朋友们相伴,沿着星光下的街道,慢慢穿过耶稣草地(Jesus Green),越过拱桥。夜空澄澈,北斗七星静静悬挂,夜虫发出窸窣的声音, 我们一路听过去,心境安宁。归来时,走进维多利亚时代的小旅店“艾希礼”,倦意与幸福一同涌上心头,沉沉睡去……
登高望远
次日正逢礼拜日,朋友提议带我们登高远眺剑桥,仿佛提前过起了“九月九”重阳节。镇上最为人熟知的制高点,是建于13世纪的圣玛丽大教堂,被视为剑桥的地理中心,不过那里需要购票才能进入,队伍也很长;另一处可登临的高点,则是圣约翰的教堂高塔,须校友引荐才可入内。
一扇小小的木门,推开之后,是一段通向塔尖的旋梯,极其狭窄,仅容一人转身,甚至需要手脚并用。盘旋而上,气息渐急,终于钻出顶端的小门,眼前豁然开朗。
塔顶俯瞰,剑桥镇尽收眼底。阳光下的学院群落,宛如一幅积木拼图:圣约翰都铎式的大门与方庭,三一学院的教堂,国王学院的礼拜堂与议会大楼,一一历历在目,彩色玻璃的纹饰甚至依稀可辨。康河两岸,柳影摇曳,撑篙的小船隐隐闪现,远望去,碧水似乎凝止不流,而舟行河上,如一枚静帧。 城镇中心,彩色条纹顶的市场熙来攘往,颇添几分人间烟火。
晌午时分,国王学院的教堂钟声敲响,清越的声音,悠悠回荡。若是匆匆再别,恐怕我会惆怅,然而伫立塔顶,忽然想到:九月开学,真可以向金庸老先生学习,朝花夕拾,来这里做一名普通的学生,还一个迟到的夙愿,心里涌起一阵明亮的盼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