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人工智能

《全球对话》第二十二期:对话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主席——中国机器人出海正当时

舒瓦茨科夫表示,生产安全的机器人,是整个行业一项关乎声誉的责任。任何事故都会对全行业造成破坏性影响。同时要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本地化。

2025年最为火热的行业非机器人莫属,大量中国机器人企业开始进军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同样欧洲自动化和机器人公司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

应该说近年来,全球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工业制造到服务场景、从单一功能到具身智能(embodied AI),机器人正逐步从“工具”走向“伙伴”。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GMI数据,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约478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突破2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6%。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超过60万台,全球运行中的机器人总量达428万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正引领AI与实体硬件深度融合的新风口,吸引了全球科技巨头和资本的密集布局,掀起了继“大模型之后”的又一轮创新竞赛。

(图:宋欣与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访谈现场)

在这场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无疑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2023年,中国新装工业机器人约27.6万台,占据全球超过51%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截至目前,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存量超过175万台,占全球机器人运行总量的约41%。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推动,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十年前的不足20%,提升到如今近50%。得益于完备的制造能力、日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AI与硬件的深度协同,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重要的研发、制造与应用基地之一。与此同时,大量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在蓄势待发,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谋求从“中国制造”向“全球品牌”的跃迁。

(图:Automatica展上的埃斯顿展台)

然而,“出海”并非坦途。在对外拓展过程中,中国机器人企业不仅面临欧盟如GDPR等数据与隐私法规的严格限制,还要应对来自当地产业生态的“准入门槛”——包括技术标准、文化偏差、市场信任以及本地化服务能力等多维挑战。与此同时,全球机器人产业也在呈现出美、欧、中三极并存的发展格局:美国聚焦AI和操作系统层面的平台能力,德国和日本则稳守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制造优势,而中国则以强大的供应链整合、工程落地能力与庞大本土市场支撑,在新兴服务机器人和低成本工业机器人领域快速突破。面对这一复杂格局,中国机器人如何在全球话语体系中赢得技术尊重与商业价值?

在本届德国慕尼黑Automatica自动化与机器人展期间,笔者作为《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专门前往慕尼黑参展,并对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VDMA)执行董事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Patrick Schwarzkopf)进行了独家专访。在对话中,他详细分享了对全球机器人行业趋势的观察,也对中国企业出海提出了中肯建议。

宋欣:早上好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早上好

宋欣:我们很高兴能代表《金融时报》中文网采访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先生。您如何评价今年的 Automatica 展会?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我对本届展会非常满意。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机器人与自动化是一个巨大的趋势,此刻正吸引着众多人士的目光和关注。现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的探讨和蓬勃的发展。展会首日上午,所有展厅便已人头攒动,这充分说明了该领域的重要性。

宋欣:您是否认为机器人产业未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确实有此说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有的许多产业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机器人将成为极其重要的产业之一,但食品饮料、制药、汽车等行业同样是巨头。我不能确定它是否会成为最大的,但它必将是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

宋欣:您能提供一些关于市场规模的数据吗?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可以。我们掌握的最精确的数据是单位数量:全球每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大约为 60 万台。这一数字在过去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机器人行业正处在增长状态中。

宋欣:这种增长是全球性的,还是在特定地区(如亚太或欧洲)尤为突出?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当前,我们观察到亚洲的增长势头极为强劲,特别是中国。情况是这样的:全球每年安装的所有机器人中,有一半安装在中国,另一半则在世界其他国家。这个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因此,中国市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市场,并真正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猛,实力显著增强。如今在中国市场,由中国制造商生产并部署的机器人比例越来越高,尽管国际公司仍稍占优势。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宋欣:那您有没有注意到哪些中国公司未来几十年有望成为顶尖企业?这次展会有没有这样的佼佼者?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具体点名某家公司有点难,不过在这次 Automatica 展会上,有一家叫埃斯顿 (ESTUN)的中国公司,他们的展位非常非常大。此外还有很多别的公司。有些公司可能规模不是最大,但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强。总而言之,我不想特指哪几家,但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一些源自中国的公司已经开始将自己打造成全球性的参与者了。

宋欣: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未来正在全球掀起一股热潮。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您怎么看这个趋势?您认为这会是整个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吗?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我不认为人形机器人会直接走进工厂,取代那些用来制造车身的传统机器人。我的意思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会继续发展。这更像是机器人技术又翻开了新的、附加的一章。很可能并不会出现人形机器人取代大多数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情况,我看不到这种趋势。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人形机器人的竞赛在过去一年半里已经全面加速。它的发展速度和我们看到的投资规模——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欧洲——都令人难以置信。技术进步确实存在,但我们也要看到人形机器人和真人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人类理解世界、知道该做什么、以及灵巧地运用手指的能力,人形机器人还差得远呢。所以,要让它们足够可靠地去取代一名人类工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另一方面,这个趋势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人形机器人,有一点至关重要:它是人工智能的新前沿。我们都经历了 ChatGPT 时刻,所有人都对它生成文本、视频或图像的能力印象深刻。但是,要制造一个能在环境中像人一样行动的机器人,那才是一项真正艰巨的任务。这也正是检验人工智能能否做到这一点的地方。所以,我们过去认为 AI 在推动机器人技术,但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人形机器人反过来也在推动 AI 的发展。 而一旦这种突破发生,它所催生的人工智能就不会只停留在人形机器人体内,它注定会“溢出”到更传统的机器人领域。因此,每个投身于机器人行业的人,都必须参与到这场人形机器人和 AI 的竞赛中来,因为它将改变未来。

宋欣:就像你刚才提到的,还有很多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有点遥远的目标。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因为机器人并不一定非要长得像人。它们可以有自己的形态,可以根据功能来塑造。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您觉得机器人应该模仿人或动物,还是应该完全根据功能来设计?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关于人形机器人,我觉得最初的思考前提是这样的:在传统的机器人技术里,你必须去改造现实,让现实环境来适应机器人工作。比如,我们不用楼梯,只用平面,我们把工厂建成适合机器人高效运作的样子。有时甚至要用栅栏把人隔开,好让机器人在栅栏后面自己干活。而人形机器人的理念,就是想把这个逻辑反过来。我们希望让机器人去适应现实,而不是改造现实来迁就机器人。我们不改变现实世界——世界本来就有楼梯,有各种各样为人类设计的工作场所,我们希望机器人能直接在这些为人类打造的空间里工作。这才是最基本的想法。

宋欣:我之前看到宇树科技开发的那种机器狗。但是在联想,他们也生产一种类似的“狗”,但不是四条腿,而是六条腿,像一只昆虫。这能让它比四条腿的移动得更快、更稳。所以我觉得这就像您提到的,有时候我们或许真的应该让机器人去适应现实。

帕特里克•舒瓦茨科夫:我认为,当人与机器人需要互动时,让机器人带有一些人性化的特征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一张微笑的脸。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你对它的反应不是有意识的,而是自动的,因为我们从进化中就被设定成这样了:别人对我们笑,我们就会笑着回应。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机器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当机器人和人的相似度高到几乎无法分辨时,人们可能就会产生问题,会觉得“哦,这有点吓人”。但是,如果它仍然能被清晰地看作是一台机器,一台友好的、带有一些人性化特征的机器,情况就不同了。我们知道自己是在和机器对话,但因为这台机器有一些类似人的特质,比如一张会对你笑的脸,或者用好听的声音和你说话,整个过程就会变得很轻松。我认为这是非常积极正面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愚蠢的演化

人工智能是一系列让人类变得更愚蠢的发明中的最新一项。

希腊如何走出危机边缘

在经历了十年前几乎经济崩溃之后,这个国家在过去十年里实现了强劲复苏。

英国和欧洲需要认真对待空调

在一个迅速变暖的世界里,以前的奢侈正成为一种必需品。

为什么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蓬勃发展,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基础设施——从芯片到冷却系统——大多数公司都可能会落后。

随机性的力量

艺术家和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将机会作为一种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在创造力中发挥类似的作用。

WPP努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柯达时刻”

随着人工智能重塑广告行业,这家英国广告集团希望微软出身的辛迪•罗斯能够带领其重振业绩。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