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专栏 伊丽莎白二世

送别女王的长队

静楠:瞻仰女王灵柩的人群排出了数英里的长队,队伍绵延漫长,昼夜不息。人们用这种方式,最后送别与国家一同走过光荣和风雨的女王。
图片来源:GettyImages

自从9月14日起,公众可以排队瞻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直到19日国葬当日的早晨6点半截止。

在短短四天的时间里,沿着泰晤士河两岸,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从伦敦南岸的塔桥、南沃克公园,蜿蜒延伸,经过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眼、威斯敏斯特桥、圣托马斯医院、绕过兰贝斯桥,回转向泰晤士河北岸的维多利亚塔花园,通过安检,进入威斯敏斯特大厅。长度超过数公里,连续四天,这个队伍如流动的水注,缓慢移动,从电视屏幕里看到这条长龙,昼夜不息,情景蔚为壮观。

尽管政府一再警告队伍太长不宜加入,自发前来排队的民众依然越来越多,直到政府根据容量,不得不在18日晚上关闭通道,避免人们长时间等待最后无法完成心愿。

9月17日,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前的长龙,摄影:静楠

在一个分秒必争的时代,可以通过移动端随时获取信息的现代社会,出现数十万人,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心甘情愿为一个逝去的公众人物付出超出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足以凸现女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排队中的大卫•贝克汉姆,图片来源: ABC News

每一个进入威斯敏斯特大厅前来瞻仰的民众在灵柩前短暂的停留,都会被直播和放大。沿途各国媒体长枪短炮的采访和拍摄,警察、保安、清洁工、志愿者、医疗救护人士的协助,场外还有亿万观众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收看直播。有人说,排队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现场,排队本身是具备了特别的意义,“I believe in queue”, 变成了一个流行语。曾在2003年获得女王授予国英帝国军官勋章(OBE)的英国足球名将贝克汉姆拒绝了获得插队的特权,选择作为一名“普通人”,从凌晨两点排了13个小时,为了和女王最后的告别,受到了媒体和民众一致的赞誉。从贝克汉姆的行为里,人们看到了“平等”和“真诚”,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底色。

人群中也有坐着轮椅的排队者,摄影: 静楠

排队的过程不眠不休,需要不停保持站立和走动,身体承受了怎样的考验? 亲历者可以预见,这样漫长、有可能是枯燥和煎熬的等待,以及夜间气温陡降的考验,是什么动力超越了对这一切的畏惧? 经过数小时的等候,最后为了短暂的几分钟,值得吗?有媒体评论说,这就像“朝圣”(pilgrimage),那么排队者愿意被这么定义吗? 每一个个体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一位朋友述说的经历

一看到公众开放瞻仰的消息,艾瑞尔(Ariel)就不假思索地去了。“我想,与其在家看电视,什么也做不了,不如就去吧,不然会后悔的”。9月15日星期四,看到政府的网站上更新的排队用时还在10个小时以内,她行动迅速,从中午1:45分排队,到晚上9:30分完成,历时7个半小时,比预想顺利。

Ariel Liu提供截图,图片来源: BBC

恰好有朋友看到了电视直播,把现场图片拍了下来,成为永远的纪念。艾瑞尔认为路线和沿途的安排,经过很多地标和景点,视觉上并不觉得乏味。“周边的设施和管理很温馨到位,和周围的人聊天,不停歇地走动,反而比停下来好,警察也不断地为队伍提供饮用水,虽然站久了腰酸,但基本还好”。

摄影:Ariel Liu

“我是很佩服那些老人,很多人是靠着意志在走。”

“到了威斯敏斯特大厅前,气氛会有一个转变,变得安静和肃穆。为了让队伍更快推进,一共有十几道安检通道,进入大厅里,在灵柩两侧有四条通道,气氛不但是肃穆,而且有一种悲伤和沉重。”

“从进入到出来,也就是十分钟,在灵柩前,可以停留的只是致敬的几秒钟。 然而,我觉得完成了一个心愿,女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的品格、风范,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无人能及,无法替代,难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在英国二十多年,每一次风浪,都是女王出来几句话就平息了,让英国人团结起来,这是最后的一次告别。和排队追星和去景点打卡是不一样的,这就像你要去一个地方,要完成一个使命,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很高的国民素质。”

我的探访

带着好奇,也带着敬意,我决定也去实地近距离地采访和体验。

9月17日周六,我的探访从排队的终点威斯敏斯特大厅开始。中午时分,从地铁站开始到威斯敏斯特大厅的必经之路已经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议会大厦附近用金属护栏设置了障碍;议会广场的旗杆上飘扬起了各国的旗帜;丘吉尔的塑像,默默聆听一位街头艺人,在演唱已经更改了歌词的国歌《天佑国王》。远远看到排队进入国会大厦的队伍在防护网后面,人们都静默站立,如移动的雕塑一般。

9月17日,威斯敏斯特教堂,摄影:静楠

沿着泰晤士河走向维多利亚塔花园,两旁分别有两支队伍,显然在在议会大厦同一侧的维多利亚塔花园里,是主要的队伍,像流动的方阵。而在另一侧,应该是为老弱妇孺特别开辟的特别通道,很多人都是坐着轮椅来的,这一支队伍也配备了更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随时给予帮助。

队伍中,一位站姿笔挺,气质优雅的女士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穿着黑色套裙,戴着黑色的长款珠子项链,脚上蹬着一双精致黑色凉鞋,露着脚背。她虽然满脸皱纹,但妆容得体,满脸洋溢着热情,身旁围着几位和她攀谈的朋友。她的朋友主动告诉我,她的名字叫丁琦,来自英国南部,今年已经101岁了,曾经是英国首位冰上杂技舞者, 在世界各地表演冰上舞蹈,除了需要戴助听器,她的身体非常健康。

百岁老人丁琦

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丁琦很开心地告诉我,王室感谢她在1952年4月30日在女王的滑冰俱乐部的表演,给她寄来了爱丁堡公爵亲笔签名的感谢信。那么算起来,丁琦的表演是在女王加冕之前。丁琦自豪地说,自己三岁开始学舞,年轻时在冰上的舞姿优美,现在仍然每天练舞,真的是活到老、舞到老。

“女王走的时候,我很伤心,我真的很爱戴她,她是我的力量。我在一百岁时,还收到了她的贺信”。说着,丁琦给我打开了一张生日卡,是王室在2021年5月7日发来的。在英国,凡是百岁老人过生日,都会收到女王亲笔签名的贺卡。贺卡的封面,女王和蔼可亲,一头银发,优雅的珍珠项链和珍珠胸针,相得益彰。我注意到,已经等待了5个小时的她,全程站立,毫无疲态。

丁琦的百岁生日卡。
丁琦的百岁生日卡封面。

和丁琦合影时,她亲切地挽着我的手,她的手很有劲,她还很慈祥地在我的脸颊上轻轻地亲吻了一下,仿佛邻家的奶奶给我的祝福,原来人可以在101岁时,仍然这样的矫健和热情。

丁琦的回忆,让我想起另一位受访者。在女王去世当晚,伦敦下起滂沱大雨,很多人听到女王去世的消息,冒着大雨,带着鲜花,请执勤的警察和工作人员帮助放在白金汉宫的门前。乔安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告诉我,曾经作为赛艇运动员,在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上,受到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接见。在女王去世后,她也同样感到“悲喜交加”的情绪。所谓悲,是因为失去了女王这位了不起的领袖;所谓喜,是女王得享天年,也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的治下,英国在风浪中航行,她给了这个国家稳定的力量,值得庆祝。而且,从女王到查尔斯,中间没有中断,乔安娜表示有信心。

和丁琦与乔安娜不同,很多人和女王并没有特定的联系,问及排队的初衷,也不愿意把排队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认为自己不是来朝圣,自己也不是王室的铁杆粉丝,之所以来,就是出于一种简单而朴素的感动,想来感谢为国家服务了70年的女王,说一声谢谢,表达一份尊重。也有很多人表示,不想错过这份独特的历史体验。女王对整个国家、世界都有非凡的影响力,所以要带着孩子来一同体验。

9月17日在兰贝斯桥上排队的人,摄影:静楠

在兰贝斯桥,查尔斯三世、威廉王子和爱德华王子刚刚慰问了排队的民众,给了排队的人们不小的惊喜。

这一切,都被在桥墩一角默默作画的托尼(安东尼彼得)画了进去。托尼说,自己并不热衷王室,“我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历史”。

画画的托尼表示并不热衷王室,他“只想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历史”
托尼的作品

他把自己画的水彩命名为 “等待等待者”, 为吊唁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排队的人群而作,画于兰贝斯大桥。

不少受访者说,过程并没有想象的枯燥,相反,来自不同地域的同行者,在一起走路的过程,冲淡了那份悲伤,对女王的哀思似乎得到了很大的抚慰。就像贝克汉姆,因为排队,消解了明星的光环,从名人变成了路人,和同行者,形成了战友般的情谊,分享甜甜圈,谈天说地,有说有笑,合影留念,过程中充满了互助、交流的温暖体验。

一位热爱的足球的小男孩今年十岁,他主动和我们攀谈起来。来自英国东南的多佛尔港口的一家人,奶奶坐着轮椅,妈妈在后面推着,“本来我不想来的,觉得队伍太长了,但是我妈妈坚持要来,女王给了我很多启发,她很善良,从不休息,我改变了主意,我看到贝克汉姆也来了,我觉得他很棒”。小伙子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三狮球衣。

当我坐着水上巴士,沿着泰晤士河南岸一路拍摄,岸上的人、桥上的人、船上的人,都在相互招手致意。工作人员不时地加油打气,看到老弱妇孺,都会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沿途的咖啡厅星罗棋布,每隔几百米都会有如厕点,大大方便了排队者,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让旅程不那么漫长和艰辛。

来自加拿大的杰弗瑞是铁杆的王室粉丝。摄影:Paul Telford

来自加拿大的杰弗瑞是铁杆的王室粉丝。他身着苏格兰格子裙,胸前戴着女王不同时期纪念的勋章。他告诉我,他来是为了完成家族的委托,下了飞机就马不停蹄赶到这里,代表整个家庭来和女王告别。很多人像他一样,从世界各地飞来,刚下飞机,没有倒时差,就加入了排队的行列,有的拖儿带女,襁褓中的婴孩和父母一起排队。有的坐着轮椅,家人推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信仰,却为了看一眼女王的灵柩。数十万人,不眠不休站上几个小时,甚至最长的可能是24小时。

志愿者在鼓励排队的人群。摄影:静楠

站立数小时,对于身体的挑战,脚疼、腰疼,是必然的,也有几百位排队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而接受了医疗协助,但是当最后看到了灵柩,完成了心愿,那一刹那,所有的疲倦和劳累都消失了,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补偿。很多受访者都流下了热泪,仿佛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有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并对排队的过程毫不后悔。有一位老人哽咽地说:“女王服务了70年,直到临去世前两天,还接见了英国新任首相特拉斯,自己站上一天,算得了什么呢?”

从阿姆斯特丹飞来的塞西莉亚(化名)和她的朋友都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她们曾经在威尔士就读,英女王曾经访问过她们的母校。“因为读书,和女王产生了一种连接,来到这里,就像还愿一样”。说到这里,塞西莉亚哽咽了一下。“女王1986年访问过中国,也致力于中英友好,她是希望人们抛开分歧,达成团结的。” 等待的过程,她们说,受到了周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照顾,不停地有人“投喂”,说着又破泣为笑。

经过漫长的等待,在进入维多利亚塔花园之后,气氛发生了改变。从轻松自在的排队,进入肃穆的等待。威斯敏斯特大厅里的气氛、女王灵柩、王室卫兵、王室成员、以及国家元首在场的吊唁与守灵,将这种凝重气氛烘托到顶点,都成了毕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广播里,主持人在热线里热烈地讨论,是女王需要这样的吊唁,还是民众需要一个机会来释放情感?

图片:GettyImages

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跨越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君主,经历了战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苏格兰公投、英国脱欧、新冠疫情,她自己也经历了家庭危机。女王带走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人们怀念她,因为女王已经嵌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告别她,也是在与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告别。英国社会因为此前的脱欧、疫情、当下的经济衰退、能源危机而撕裂,女王似乎是最有力量的粘合剂。排队,一个简单的行为,却让大家看到了撕裂社会里重新团结一心的可能,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似乎具备一种神奇的治愈力量。

不只在泰晤士河畔吊唁的队伍中。在白金汉宫,为了献上一束鲜花,人们同样也是排着长龙,绕着圣詹姆斯公园、白金汉宫到绿园,走上一大圈,在绿园门口需要按照要求去掉塑料包装,安静地放在鲜花丛中。

“进去之前我是一个人,出来的时候我感到我有了一个家。” 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云想静观

《云想静观》思享沙龙主理人静楠(Julie Zhou), 资深媒体人,热爱书法、健身和旅行, 爱猫一族。 2012年创办英伦云传媒,为中西交流搭桥破冰。 从经济学、法学、传媒管理到 创业创新,她奉行终身学习和长期主义。目前在剑桥商学院探寻碎片化世界的理性图谱、AI 时代与老龄化挑战的突围之道。飞越思想藩篱,采百家之蜜,入思享沙龙, “云想静观”,和 有趣丰富之魂共舞,凝聚业界创新、创见、创智,岂不乐哉?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日本滨松市:押注移民为经济注入活力

滨松担心本地年轻劳动力被东京吸走,从而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Lex专栏: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是理性的选择

对于一位喜欢用做生意的思路处理问题的总统而言,押注这家芯片公司合情合理。

通过互动学习播撒教育的种子

马拉维已向全国各地的儿童发放自适应教学平板,用于教授基础读写和算术。

非洲必须应对援助缩减的挑战

尽管西方国家大幅削减了财政援助,非洲各国的反对声却出奇的微弱。

日本寻求用低成本债务来缓解援助减少对非洲的冲击

随着向东南亚国家发放的公共贷款陆续得到偿还,日本可以向非洲国家发放新贷款,帮助它们降低已升至二十多年来最高水平的偿债成本。

新的“伦敦金融城”:伦敦IPO寒冬如何迫使城中银行家转型

公开上市的匮乏正迫使投资银行拓宽视野。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