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7.37,"text":"得益于宏观政策的两大转变——财政政策明显加力和政策重心转向消费——叠加出口表现超出预期,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3%的较快增长,展现出强劲的韧性。然而,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动能出现放缓。最新数据显示,10月零售、投资、工业生产增速全面回落,内需走弱态势显现。考虑到去年四季度高基数和政策效应减弱,四季度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今年经济增速要维持在5%也并非易事。"}],[{"start":42.22,"text":"笔者在此前FT中文网专栏文章《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四大信号》中所言,此次公报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表明“十五五”期间经济发展将处于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会议专门讨论了短期经济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意味着,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中长期发展任务与短期缓解下行压力部署的衔接。"}],[{"start":72.41,"text":"在此背景下,考虑到2026年又是“十五五”开局之年,笔者预计,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赋予经济增长更大的权重,在财政政策、促消费、稳地产、“反内卷”等方面或将做出针对性部署。"}],[{"start":87.53,"text":"一、积极财政持续发力"}],[{"start":90.23,"text":"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总量扩张且靠前发力。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55万亿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的7.38万亿元;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9%,是2020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增速。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和风险化解起到了关键作用。"}],[{"start":112.44,"text":"展望明年,考虑到货币政策受限于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净息差收窄等因素,财政政策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start":122.77,"text":"首先,财政政策将保持较大力度。近期,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十五五”时期财政政策力度要给足,坚持积极取向;《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的政策展望部分也提到“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2026年赤字率将保持在4%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或有所提升。"}],[{"start":149.96,"text":"其次,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下半年以来,育儿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向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等政策措施出台,表明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民生领域,更多资金资源将“投资于人”。"}],[{"start":167.73000000000002,"text":"再次,坚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近期蓝佛安部长在署名文章中强调,“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也提出“对新增隐性债务行为露头就打、严肃问责”。当前地方债务压力依然较大,明年财政工作的一大重点仍将是防范化解其债务风险。"}],[{"start":192.93,"text":"二、多措并举提振消费"}],[{"start":195.37,"text":"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等政策措施出台,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明显改善。但进入三季度,随着基数明显抬升和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减弱,消费恢复动力放缓。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至2.9%,其中商品零售同比降至2.8%,均为连续五个月回落。"}],[{"start":221.55,"text":"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看,家电类零售同比大幅下滑至-14.6%,汽车类零售同比也由正转负至-6.6%,反映国补政策调整和需求透支效应的冲击。尽管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仍有韧性,但可能与“双十一”促销提前、新品上市等短期因素有关,其持续性不容乐观。"}],[{"start":245.04000000000002,"text":"接下来,随着基数抬升、国补政策调整和透支效应显现,预计消费增速将进一步走低,尤其是以旧换新相关品类。到明年上半年,面对高基数效应,消费将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start":260.92,"text":"考虑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的高度重视,政策层面可能会出台一些短期促消费措施,与改善民生、结构性改革等中长期举措相配合,避免接下来消费增速过快下行。例如,扩大消费品补贴支持范围,拓展至母婴类、健康类等溢出效应强的品类;加大对服务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层面推广服务消费券或消费补贴;减少消费不合理限制,鼓励游艇消费等新型消费等。"}],[{"start":292.08000000000004,"text":"三、尽快稳定房地产市场"}],[{"start":295.12000000000006,"text":"近几个月,房地产市场加速下行,“量价齐跌”特征凸显。数量方面,由于去年9月稳地产政策“组合拳”带来的高基数,10月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降幅分别扩大至19.0%和24.2%。高频数据也显示,11月前16日,30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降幅高达37.6%。"}],[{"start":321.32000000000005,"text":"价格方面,10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跌幅扩大至-0.7%,同比也结束了连续12个月的降幅收窄。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10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84%,创本轮房地产下行周期以来的最大单月环比跌幅。"}],[{"start":342.2900000000001,"text":"如果房地产下行趋势迟迟不能扭转,将对投资、消费、地方财政、物价等诸多领域造成持续较大冲击。据测算,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土地出让金当月同比降幅分别扩大至23.1%、27.3%。"}],[{"start":361.13000000000005,"text":"因此,尽快扭转房地产下行态势仍是宏观政策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建议全面取消一线城市限购措施,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房贷利率、首付比例、税费等);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出资建立房地产稳定基金,在一二线城市收储存量土地和商品房用于保障房,化解库存压力、改善房企流动性、满足民生需求。当然,结构性改革举措也至关重要。近日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提到,对房地产模式转型来说,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就是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start":400.08000000000004,"text":"四、“反内卷”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start":403.69000000000005,"text":"随着“十五五”期间经济发展立足点更多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无疑是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针对于此,“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部分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求“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start":430.46000000000004,"text":"上述政策部署也意味着,不同于2015-2018年主要针对上游行业、以行政性去产能为主的供给侧改革,本轮“反内卷”面向更多下游新兴行业(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政策重心也从行政性去产能转向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start":448.25000000000006,"text":"在笔者看来,引发地方政府和企业“内卷式”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财税体制和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如果本轮“反内卷”能够在清理过剩产能的基础上,推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逐步转变宏观政策对供给侧的依赖,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治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内卷式”竞争行为,进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start":484.2300000000001,"text":"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start":487.51000000000005,"text":"本文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3507282_2413.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