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8.58,"text":"105年前,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被捕时,他在短短七个月内筹集了高达2,000万美元。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上当,投进了他那个声称可在90天内让资金翻倍的骗局式投资计划。"}],[{"start":23.09,"text":"取决于你是否是“加密兄弟”的铁杆信徒:在你看来,比特币要么是让世界摆脱易被腐化的法定货币的伟大创新,要么是一场巨大的信任骗局。以此类推,那些仅为买入比特币而通过发行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比特币库藏公司,要么是天才级的金融工程,要么就像在庞兹骗局之上再叠一层庞兹骗局。"}],[{"start":46.16,"text":"这种简称或许显得笨拙——加密货币并不像庞兹骗局那样明确依赖新投资者来回报既有投资者;而且,尽管欺诈有时与加密货币相关,它并非其内在属性。即便如此,仍存在一些令人警惕的相似之处,最明显的是那种近乎邪教式的狂热情绪。过去一年里,比特币涨幅超过80%,是时髦、科技权重更高的纳斯达克(Nasdaq)指数涨幅的四倍;谁知道呢——也许它在某个时点能在90天内实现100%的涨幅。"}],[{"start":79.68,"text":"再看一个更近的类比。担保债务凭证——这种在2008年前几年大行其道的按揭衍生品——同加密资产一样,是被过度炒作、几乎没有基本面价值的资产类别(因为按揭经纪人为满足对债务抵押债券(CDO)的炙热需求而发放了质量堪忧的基础贷款)。"}],[{"start":98.16000000000001,"text":"随着狂热达到顶点,债务抵押债券(CDO)炙手可热,金融工程师甚至设想出“CDO平方”——由其他经过切割重组的CDO拼接而成,而那些CDO此前又把原本问题重重的按揭贷款切来切去。结果,不出所料,灾难随之而来。"}],[{"start":116.61000000000001,"text":"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特币(BTC)金库公司就像加密世界里的平方抵押债务担保(债务抵押债券(CDO)平方)。如果你觉得比特币狂热已经够夸张了,那么那些将现金部分或全部投向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的公司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start":134.70000000000002,"text":"这些团体此前还是日子很难的科技设计师、营销公司或教育咨询机构,如今已放下本职工作,把赌注押在比特币上。如今这样的团体已有数十家。"}],[{"start":146.98000000000002,"text":"据券商皮尔亨特(Peel Hunt)称,如今全球已有逾160家比特币公司。它们都受到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的故事启发——他用自己的软件公司MicroStrategy公司(原名MicroStrategy)做了同样的事,自2020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逾19倍。MicroStrategy公司的市值如今已远超1000亿美元,是道富(State Street)的三倍。"}],[{"start":null,"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