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莱茨基悖论到地方竞争
“内卷”是个体的微观感受,背后却有深刻的宏观根源。
供给侧“内卷”和需求侧“内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谓“内卷”同样如此。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新三样”的新兴制造业,问题主要在供给侧。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其在国内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从2019年的5%飙升至2024年的41%,需求增长不可谓不快。但同期产量也从120万辆上升到约1300万辆,导致产能利用率从77%降至72%。显然,这类行业的内卷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化解。
但在消费和互联网领域,内卷的症结则在于需求不足。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企业一方面"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补贴争夺市场份额(如近期外卖平台的价格战)。普通人既感受到职场压力,又目睹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内卷"可谓无处不在。
“内卷”现象的宏观根源
近年来内卷现象加剧,与疫情以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密不可分。
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共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发生在加入2001年加入WTO之后,内外需同时大幅走强。第二次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时代,导致中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从2008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房地产”的内需拉动。
第三次发生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以及“新三样”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快速崛起,为调控地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三条红线”政策于2021年起全面实施,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相较于2021年的高点,新房销售减半,新开工面积下降70%。在这次转型中,经济驱动力从“消费+房地产”转向“出口+制造业”。
在供给侧,制造业投资大幅上升。2024年,制造业投资从21万亿元升到31万亿元,而房地产投资从2020年的14万亿元降到11万亿元。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为房地产下行提供缓冲的同时,也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在需求侧,房地产下行抑制了消费。社零总额年均增速,从2012-2021年的10%降至2022-2024年的约4%。一方面,房价下跌导致家庭财富缩水,让消费者变得谨慎;另一方面,房地产下行也拖累投资和政府支出,影响就业市场,进而影响消费。
供给上升,需求放缓。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内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并引发全社会热议。
破解需求侧“内卷”
对于需求侧"内卷",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本悖论"颇具启发。对企业个体而言,“降本增效”确实能提升利润;但从宏观角度看,劳动收入既是企业成本,也是消费需求的来源。当多数企业都采取"降本增效"策略时,宏观层面的总需求就会萎缩,最终反而损害企业利润。
换言之,需求疲软导致降本增效、引发总需求进一步走弱、进而导致更多降本增效。需求侧“内卷”所反映的,就是这种微观理性与宏观非理性的矛盾。当前消费疲软、职场压力加剧的现象,正是这一机制的体现。
破解需求侧“内卷”,卡莱茨基的洞见在于,关键在于宏观层面的扩大需求。历史经验也表明,中国四次走出PPI通缩(2002、2009、2016、2020年)都得益于需求强劲复苏。过去十多年的政策力度,大部分时间都是锚定增长预期目标。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达5.3%,超过5%的年度目标。但这主要来自"出口+制造"的强势,以"消费+地产"为代表的内需仍然偏弱。如果目标是走出内卷,就需要进一步提振内需,即使这意味着年度增速将明显超过GDP目标。
破解供给侧“内卷”
对于新兴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更为紧迫。这是因为过去的经验表明,即使需求快速增长,供给往往能迅速跟上。对于这个问题,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指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这句话分别对应企业、行业与地方政府三个层面,而地方的激励重塑则是关键所在。
从企业无序竞争来看,问题在于失败企业的退出机制。市场经济下,企业亏损就会出现兼并收购乃至破产清算。但地方政府出于就业和税收考虑,往往动用行政力量支持本地企业生存,即使企业在亏损状态下仍为其提供支持。由于参与者数量易增难减,企业间无序竞争难以避免。
从行业产能治理来看,问题在于宏观层面消费占比偏低,对投资依赖过高。中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40%,远低于OECD国家的59%。背后的原因,有着深刻的地方财政逻辑。2018-2022年间,土地出让金相当于GDP的7%。这部分资金本质上来自购房者,挤压了居民消费空间。同时,地方政府基于政绩考核导向,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基建项目。因此,家庭部门需要为养老、医疗增加储蓄。消费偏低导致储蓄偏高,而消化高储蓄需通过高投资,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快扩张。
从规范地方行为来看,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税收和产业政策目标,在招商引资上激烈竞争,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深度参与经济活动,对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但现实中众多地方政府一拥而上,通过各种补贴制造‘政策洼地’,也加剧了投资过热。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触及政企关系(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和财税体制(重构地方税源,改变重生产轻消费的激励机制)。
结论
内卷现象虽然表现相似,但成因各异。要破解“内卷”,短期需要扩大总需求,打破卡莱茨基悖论;长期则需要通过结构改革,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完善企业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以及重塑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