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 见他人之未见
瑞士央行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短信登录
微信登录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
用户注册协议
和
隐私权保护政策
,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FT中文网首页
特别报导
“新四大发明”背后的中国浪潮
与FT共进午餐
西门子·智慧城市群
未来生活 未来金融
高端订阅
标准订阅
热门文章
会议活动
市场活动
FT商学院
FT电子书
职业机会
FT商城
日经中文网精选
中国
中国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音频
音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换脑ReWired
换脑ReWired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瑞士央行
关注
瑞士央行:美国科技业中的“巨鲸”
保守的瑞士央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资者之一,投资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超过420亿美元。
1天前
瑞士通胀四年来首次转为负值
瑞士央行试图抑制瑞郎汇率飙升,投资者押注利率将重回零以下水平。
2025年6月3日
特朗普关税战引发瑞郎飙升
随着投资者竞相转投避风港资产以躲避关税战影响,瑞郎对美元汇率飙升至十年高点,市场押注瑞士央行将降息至零或负值区间。
2025年4月28日
一周展望:美国消费者的韧性如何?
美联储降息使投资者加强了对主要央行将进行更多降息的预期。
2024年9月23日
瑞士信贷将从瑞士央行借入多达540亿美元
此前,这家陷入困境的银行的股价下跌了30%。
2023年3月16日
欧洲负利率时代即将结束
瑞士央行预计将于周四将基准政策利率从-0.25%上调高达1个百分点,此举将标志着欧洲负利率时代的结束。
2022年9月20日
瑞士央行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
瑞士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至-0.25%,这是15年来的首次。
2022年6月16日
欧洲央行应坚持启动量宽
FT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面对欧洲量化宽松计划,瑞士央行通过取消汇率上限“用脚投票”,德国也表示反对。但欧洲央行必须独立发挥应有作用,量宽是其唯一选择。
2015年1月22日
不要对世界经济前景过于悲观
Fulcrum资管公司戴维斯:有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已陷入失衡状态,主因是过于依赖油价下跌和美国经济复苏,这固然没错,但不应因此忽略经济阴霾中的积极因素。
2015年1月22日
瑞郎波动重创外汇经纪商
欧洲一家领先外汇经纪商申请破产保护,一家丹麦银行承认面临巨亏
2015年1月20日
引发全球金融震荡的瑞士央行
前瑞银首席经济学家玛格纳斯:瑞士一般不会引发全球金融体系震荡,但此次它不仅这样做,还毫无预警。但压低瑞郎汇率并未减少瑞士通缩的可能,还会导致物价继续下跌。
2015年1月19日
瑞士央行立场大转变 放弃汇率上限
1欧元兑1.20瑞士法郎上限被弃后,该国货币一度飙升39%,震惊市场
2015年1月16日
瑞士央行举措震荡外汇市场
全球最大的货币经纪之一福汇资产大幅缩水,有外汇交易商称“影响才刚刚开始出现”
2015年1月16日
瑞士央行在新加坡设立分行
成为首家在新加坡设立业务机构的非亚洲央行
2013年7月12日
瑞士外汇储备规模猛增
原因是瑞士央行积极买进欧元压低瑞郎汇率
2012年8月1日
FT社评:瑞士央行换人不必换政策
瑞士央行在监管和汇率政策方面的立场不应受到行长辞职一事的影响。希尔德布兰德作为央行行长的良好工作成果,不应成为他个人过失的牺牲品。
2012年1月11日
分析:瑞士央行行长“炒汇门”
尽管希尔德布兰德夫妇的生活方式可以解释炒汇行动,但是人们难免质疑:一位央行行长不应该与此类交易有任何关联,尤其是在去年瑞士央行干预汇市的微妙时期。
2012年1月11日
瑞士央行行长辞职
因其妻从事外汇交易引发丑闻
2012年1月10日
瑞士央行行长夫人被曝炒汇获利
曾在央行加大干预汇市之前买入50万美元
2012年1月5日
热门文章
1.
一周新闻小测:2025年9月13日
2.
罗永浩与西贝之争:预制菜不是原罪
3.
分析:特朗普会否在APEC峰会前访问北京?
4.
柯克错在哪里?
5.
特朗普:美中已就TikTok在美业务达成协议
6.
查理•柯克遇刺的三重悲剧
7.
降息后,美元怎么走?
8.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李在明稳住中韩关系与特朗普最新对俄制裁
9.
中国能刹住电动汽车价格战吗?
10.
中国有望受益于全球电力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