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写作的意义时,邵洛伊曾表示,“写作是一种处理你可能称之为‘痛苦’的途径。它或许不能算疗愈,但确实是一种处理负面体验的途径。”
翻开《肉身》(Flesh)的第一页,我就上了瘾。这本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刻的哲思性对白。句子是短促的,几乎全是简单句,作者不加修饰,也不解释人物的情感与动机,只描述外在的行动和直接的感知。因为如此,文字反而有了一种镜头般的力量:句式的节奏像电影剪辑,读来仿佛摄像机在冷静地跟拍。因为作者始终不试图进入人物的内心,这种“外部视角”让叙事显得客观甚至冷酷;几乎没有一句情绪化的描写,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无声的情感与紧张的气息。2025年布克奖新晋得主大卫•邵洛伊(David Szalay)以这样冷静的现实主义笔触,勾勒着人之为人的荒凉与真实。
此前,邵洛伊已出版过五部小说,其中包括《伦敦与东南部》(London and the South-East),该书为他赢得了贝米•特拉斯克奖(Betty Trask Prize)和杰弗里•费伯纪念奖(Geoffrey Faber Memorial Prize);《人不过如此》(All That Man Is),获得戈登•伯恩奖(Gordon Burn Prize)与《巴黎评论》小说乔治•普林普顿小说奖(Plimpton Prize for Fiction),并入围布克奖;以及荣获埃奇希尔奖(Edge Hill Prize)的《动荡》(Turbulence)。他出生于加拿大,在伦敦长大,目前居住在维也纳。
从他的创作经历看,邵洛伊的写作风格始终在不断演进:从较为传统的叙事形式(如《伦敦与东南部》),逐渐过渡到碎片化、多视角、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写作(如《人不过如此》),再到《动荡》中那种带有全球化视角、却极度凝练的叙事。在当代英语文学中,邵洛伊代表着一种冷静现实主义的复兴——没有夸张的批判,也没有抒情的浪漫姿态,而是以纪录片式的冷峻,审视现代人的孤独、漂泊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