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历经四天闭门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会公报后闭幕。傍晚,新华社按惯例受权公布全会公报。
依据党章,中共中央全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往一届中央举行七次全会,每次主题相对固定。一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领导层人选;二中全会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法、最高检领导层提名人选,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宪法修正建议;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六中全会作出党的建设、社会建设、法治建设、国家治理、企业治理等决定;五中全会提出五年规划建议;七中全会是下届党代会的预备会,讨论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提交下届党代会的报告,以及党章修正案。
二十届中央改革,少举行一次全会,三中全会不再与二中全会同一年,而是隔年举行。前三届全会主题不变,四中全会提出五年规划建议,五中全会决定原四中、六中全会的选题,六中全会依然是下届党代会的预备会。
魔鬼在细节中,看点在比较中。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华社当天傍晚受权公布全会公报,11月3日又受权公布《建议》全文。
“十四五”规划亮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单设一段,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494字。而且精心筛选了6个数据证明,分别是GDP、脱贫人口、粮食年产量、城镇新增就业、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也单设一段,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211字,对比上次公报篇幅压缩一半以上。耐人寻味的是,全段未用一个数据证明,反而强调困难和风险,“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受住世纪疫情严重冲击,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按:暗指中美全面竞争)。”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国家卫健委)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新十条”,实质突然放弃了阳性病例“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那个冬天,中国人体验了新冠病毒全面袭击、普遍感染的冰火二重天,中国老人甚至体验了生死二重天。
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议程未研究当年经济形势,所以公报未涉及,通常也不需要研究,因为12月10上中旬就会举行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中国政坛的规格和影响,相当于又一次中央全会。耐人寻味的是,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及,“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用了三段的篇幅展开。
逆向思维分析,中共中央还是担忧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未必能轻松完成,所以在二十届四中全会中增设议程研究、鼓劲、指导、督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全国CPI同比下降0.3%;1-9月平均,全国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中国经济还在下行区间和通货紧缩中艰难前行,民众的微观生活体验更与官方的宏观统计数据背离。
二十届四中全会未用量化数据有力展现“十四五”规划亮点,不等于不存在。中国三大央媒惯例会为重大政治活动提前进行舆论预热和引导。梳理新华社8月5日通稿《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0月19日通稿《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10月20日社评《在接续奋斗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就通过大量数据列举了“十四五”以来的成就。合理推测,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五年规划的牵头起草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
经济方面,中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预计今年底达到140万亿元左右,4年平均增长5.5%,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产业方面,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
科技方面,“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9%;全球首个国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跻身前十。
民生方面,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年发放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环保方面,“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长江、黄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改革方面,“十四五”规划确定的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3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提出制定到出台实施,仅用10个月时间。
“十五五”规划看点
目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关于《建议》的说明均未公布。但对比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结合“十四五”规划建议及其说明两个文件,可以判断“十五五”《建议》的基本框架和“十四五”《建议》几乎一致,3个版块、14或15个部分。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二部分(也可能合并为一部分),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五五”规划指导思想相比“十四五”规划,新增“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恢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删除“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新增“两个推动”,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十五五”规划遵循的原则有“六个坚持”,相比“十四五”规划,一个坚持表述完全一样,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四个坚持表述大同小异,没有实质变化;新增一个坚持,即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提法不新鲜,在“十四五”规划中“深化改革”部分已提及,在“十五五”规划中升级为通用的方法论,显然更重视。
1992年邓小平南巡思想大解放,彻底否定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视为本质特征和巨大优越性的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锤定音,理论突破的勇气堪称石破天惊。辩证即中庸,中庸即辩证。如今中国不断探索两手抓、两手灵,即以有效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有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
“十五五”规划主要目标已公布的内容非常简炼,相比“十四五”规划难以看出实质变化,只是加了多个程度副词以示强调,例如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等。
“十五五”规划的具体措施和量化指标,按惯例待明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后才全文公布。初步分析,社会文明、中国软实力五年“明显”提升难度大,高质量发展“显著”成效首先看科技创新和产业,所以归根到底,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抓手,也最有希望出颠覆性成果。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三至十四共12个部分,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也是核心内容,涉及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内市场、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12个重点领域。
相比“十四五”规划12个重点任务,要点大同小异,区别是顺序不同。例如,“十五五”规划排序第一、第二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十四五”规划排序第一、第二的重点任务互换了一下位置;对外开放在“十五五”规划重点任务中排序第五,放在深化改革之后,“十四五”规划排序第九。
这不能证明“十四五”期间科技自立自强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要、“十五五”期间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比科技自立自强重要,也不能证明“十五五”期间对外开放更重要,只是行文需要而已。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有类似现象,次年重点任务与上年重点任务顺序常有调整,也曾有排序第一、第二的重点任务互换。创新难、雷同多,无论是年度重点任务还是五年规划的重点任务,至少80%以上是旧瓶装新酒,即使想出一些花哨的新名词,实质新东西、新价值有限甚至没有。
比较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的12个重点任务表述,可以发现:
产业发展方面,新增“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明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科技创新方面,要求“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国内市场方面,因应中美重启贸易战的大变局,明显强调“大力提振消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深化改革方面,要求“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对外开放方面,重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明显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同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也不排斥双边、小多边贸易体制。
乡村振兴方面,新增“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区域发展方面,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的内容,看不出有新意,只是文字表述的同义重组而已。
文化建设方面,写入“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处来自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发言内容,如今个人意志已上升为全党意志,明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十五五”规划后,还将上升为国家意志。
社会建设方面,突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此为小标题;突出民生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方面,提出“三个加快”,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既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又要“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安全发展方面,写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国防建设方面,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
第三板块为结论,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坚持和加强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国政治制度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劣,形成路径依赖。中共长期执政,外界常有“威权”批评,但不可否认,持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共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制度优势,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7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直追西方逾百年发展的公开秘诀。
(注:作者为独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