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社交媒体

16 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能否拯救一代人的社会化危机

袁漪琳:过去我们教孩子“学会做人”;今天,他们需要在虚拟和现实交叠的社会中重新社会化。这份挑战前所未有,而家长、教育制度和监管机构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欧盟正在发起新一轮针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监管行动。

今年5月,法国、希腊和西班牙率先向欧盟提交联合政策文件,主张设定统一的“数字成年年龄”(digital age of majority):法国建议禁止15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西班牙则主张将门槛提高至16岁。

10月,丹麦以欧盟轮值主席国身份进一步推动这一议程,宣布计划提高社交媒体准入门槛,规定15岁以下儿童不得开设账户,但允许家长在孩子年满13岁后自主决定是否提前使用。10月10日,除比利时和爱沙尼亚外,所有欧盟数字事务部长签署了由丹麦主导的“日德兰宣言”(Jutland Declaration),呼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宣言承认,现行法规(包括数字服务法案 Digital Services Act,简称 DSA)虽要求平台打击非法内容、提升审核透明度,但仍不足以应对“未成年人接触有害内容、算法成瘾与隐私侵蚀”的风险。

与之相比较的是,澳大利亚议会早在 2024 年 11 月就通过了全球首个“16 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法案,要求平台验证用户年龄,否则将被处以最高罚款约5000万澳元。

然而,欧盟的最新行动也暴露出一种普遍而模糊的分歧——各国并未效仿丹麦提出的年龄标准。换言之,几乎没人否认风险存在,却难以对“做到哪一步”上达成共识。

反观现实中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景况,监管对平台的约束似乎早已滞后。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公室指出,青少年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 的比例已由2018年的7%上升至2022年的11%。欧盟议会研究服务部的资料显示,几乎所有15–16岁青少年每天都活跃在社交媒体上。这些数据表明,年龄门槛若仅停留在法案层面,缺乏配套的随执行机制和教育,其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因此,“数字成年年龄”不止关乎对平台施加的监管,更关乎今天的人们如何重新定义“成长”。当孩子的社交与认知经验在算法环境中完成,他们究竟在进入一套怎样的社会规则,又在怎样的现实里成为“社会化的人”?

为什么门槛设在15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焦虑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2024)一书中,将 2010 年代称为“童年的大重接线”(The Great Rewiring),意指童年从以“身体存在”和“自由玩耍”为主,被“重接”为以“虚拟存在”和“屏幕互动”为主。

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剧变,剥夺了孩子们面对面社交、独立探索和应对挑战的机会,是导致近十年来青少年焦虑、抑郁、自杀率显著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大脑仍在快速重组——尤其是与情绪调节、奖励反应和社交判断相关的区域。研究者称这种高可塑性阶段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根据外界刺激的频率和强度不断调整,尤其是与情绪调节、奖励反应和社交判断相关的区域。

简单来说,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反复接触和练习的体验,会被大脑“优先加固”。过去,这种“反复体验”来自面对面交流、体育活动、友情和冲突,需要耐心和反馈延迟。而在今天,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青春期大脑的神经回路,尤其是负责社交学习、情绪调节与奖励反馈的部分。青少年的“反复体验”与来自算法推荐、点赞提醒和短视频应用的“无尽刷屏机制”深度捆绑。

另外,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导致青少年成为最容易被“上瘾机制”俘获的“羔羊”。

社交媒体的设计往往模仿“可变比率强化”(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的行为心理学机制:用户每次刷新或滑动,都有可能获得一次积极反馈——一个新赞、一条评论或一段令人发笑的视频。这种不确定奖励结构会强化使用行为,使人不断重复。虽然社交媒体是否严格采用此机制尚未被实证确认,但其交互逻辑与该理论模型高度相似。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脑在“奖赏反应”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负责奖赏处理的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在青春期活动最活跃,而负责抑制冲动、进行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层仍在发育中。这种神经发育的不对称,使青少年更容易被即时反馈吸引,却较难抵御短期刺激的诱惑。

2023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发表的一项三年跟踪研究显示:在 169 名 11–13 岁青少年中,频繁查看社交媒体的孩子大脑对“被点赞”或“被忽视”等社交信号始终保持高警觉,三年间并未像同龄人那样逐渐“脱敏”。这种持续的高敏感状态可能妨碍情绪调节与冲动控制能力的发展。

此外,已有多项心理学研究指出,持续暴露于碎片化、快速滚动的信息流可能削弱青少年的注意力维持能力。例如,一篇发表于 Psychology(Vol. 16 No. 6, 2025)的研究指出,过度使用 TikTok、Snapchat 等碎片化平台会过度刺激认知系统,导致持续注意力、工作记忆容量和执行控制能力下降,并伴随焦虑升高与自尊受损,从而进一步加剧认知困难。

对此,海特在书中提出的核心建议包括:推迟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16 岁前不上社交媒体;学校在校园内禁用手机;恢复自由的线下玩耍时间。

设定“16 岁前不上社交媒体”的门槛,目的就在于把青少年接触社交媒体的时间推迟到他们大脑发育相对成熟的阶段。

不过,即便类似的“数字成年年龄”得到推广,也只是权宜之计。需要承认的是,即便是在相对重视平台监管和隐私保护的欧盟国家,有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追问,那就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成年”意味着什么?当成长的场景从操场转向屏幕,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与他人、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也许是“焦虑的一代”最该被追问的起点。

社会化的断裂

如何成为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人?

在中文互联网上,这个问题在年轻人之间尤为热门。在焦虑的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将自己在求学、求职,乃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归罪为自身“社会化程度不高”。

属于这届年轻人的挑战带着被技术加成过的时代特色——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土壤已被改写。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基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即人们理解世界往往依赖媒介构建的模型,而非现实本身。

一个世纪后,算法接管了这一角色。它让年轻人看到的世界更鲜亮、更可控,却也更单一。久而久之,他们在这种被设计的现实中学习社交,擅长表达,却越来越不习惯倾听与共情,不懂得处理冲突,宁愿降低社交需求,像“老鼠人”一样退缩到防御性的姿态里。

传播学者尼克•考德里和安德烈亚斯•赫普在《现实的媒介化建构》中指出,媒介逻辑已深度嵌入社会运作,改变了人们形成自我与理解他人的方式。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互动建立在算法激励和情绪反馈之上——点赞、转发和评论构成一套即时奖惩机制,把交流变成“可见性”的竞争。用户被鼓励以更强烈、更情绪化的表达来获得关注。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网络上更容易释放攻击性。互联网的“匿名”特征并不是恶意滋长的唯一源头。攻击与极端比理解和克制更能带来流量。在这样的机制下,人们被训练成对刺激迅速回应,表达成了自我确认的手段,而不是对他人作出理解。

当这种逻辑深入每个人的日常,它就不再是“外部影响”,而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尤其在涉及公共议题的舆情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公共讨论被情绪反应骑劫。而当公共讨论失去倾听与理解的能力,个体的社会化在这样的话环境中很难不受损——我们学到的,不再是如何与他人共处,而是如何迅速划清阵营。严重者甚至可能将从媒介中吸收的偏见和不实信息转化为现实中对敌对群体的人身伤害。

2025 年英国热播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讲述的正是一个这样的悲剧:13 岁的少年杰米在家中被捕,警方指控他杀害了同班女同学凯蒂。杰米的父母震惊不已——他们一直以为儿子安静、成绩不错,只是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学习”。家长不知道的是,在房门背后,Jamie 正在另一种现实中成长:社交媒体算法每天推送给他充满愤怒、厌女与阴谋论色彩的内容;他在匿名论坛上结识“同类”,沉迷 incel 社群的言论体系,最终在与凯蒂产生冲突的时候持刀将她杀害。

过去我们教孩子“学会做人”;今天,他们需要在虚拟和现实交叠的社会中重新社会化。这份挑战前所未有,而家长、教育制度和监管机构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制度和教育若仍停留在旧世界的规则中,就无法回应这一代人的孤独与失衡。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24, September 25). Teens, screens and mental health: New WHO report indicates need for healthier online habits among adolescents. https://www.who.int/europe/news/item/25-09-2024-teens--screens-and-mental-health?utm_source=chatgpt.com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 (2024, September 25). New WHO/HBSC report sheds light on adolescent digital behaviours across Europe, Central Asia and Canada. HBSC Study. https://hbsc.org/new-who-hbsc-report-sheds-light-on-adolescent-digital-behaviours-across-europe-central-asia-and-canada/?utm_source=chatgpt.com

Maza, M. T., Fox, K. A., Kwon, S., Flannery, J. E., Lindquist, K. A., Prinstein, M. J., Telzer, E. H., et al. (2023). Association of habitual checking behaviors on social media with longitudinal functional brain development. JAMA Pediatrics, 177(2), 160–167. https://doi.org/10.1001/jamapediatrics.2022.4924

Poles, A. (2025). Impact of social media usage on attention spans. Psychology, 16(6), 760–772. https://doi.org/10.4236/psych.2025.166042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米莱的成败关头

尽管特朗普的支持有助于阿根廷稳定金融市场,但这位阿根廷总统的政治力量在中期选举临近之际受挫。

人工智能的快速演进需要企业采取更灵活的培训方式

企业若不经常更新学习项目,将面临竞争力下滑的风险。

保时捷在新任CEO执掌下重回油车路线

在中国市场走弱、美国加征关税和电动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的影响下,这家豪车制造商的战略来了个大转弯。

特朗普为航运化石燃料带来的胜利

美国施压致使一项限制海运碳排放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流产。

Lex专栏:马斯克1万亿美元奖金包确实应该

该方案设定了多项艰巨的运营目标,绝非“白拿钱”。

人工智能引起的天然气热潮背后

随着人工智能繁荣导致电力需求激增,天然气正在复兴,但燃气涡轮机供应紧张或将引发环境与地缘政治层面的连锁后果。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