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中国文化

当“翠玉白菜”成为“捷克酸白菜”:文物展背后的文化矮化

黄蓥祺:把翠玉白菜比作酸白菜看似亲切,却削弱了作品的文化厚度,迎合欧洲长期存在的轻视与猎奇眼光,损害中华文化在国际场域中的地位。

台北故宫计划于2025年秋季将“翠玉白菜”等131件重点馆藏运往布拉格国家博物馆,举办“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特展。7月下旬,台北故宫馆长萧宗煌在展前记者会上公开表示,将借用捷克人熟悉的酸白菜(sauerkraut)作为沟通切口,以便让观众“更快理解翠玉白菜”。这番言论迅速引起关注。在欧洲几个世纪的东方想象和殖民话语中,中国文物常被处理为“奇物”与“风味”。如今我们自己在展前主动采用这种比喻,把国宝降格为饮食笑谈,事实上构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自我矮化。

一、翠玉白菜的真正价值

翠玉白菜为清宫翡翠雕件,出自清末,通高约19公分。其材料原为带裂纹和杂色的劣质翡翠,但工匠因材施艺,将裂缝化作叶脉,将绿白色带处理为菜心与叶片,并雕出蝗虫与螽斯。整体造型不仅栩栩如生,更蕴含吉祥寓意:白色象征清洁,繁叶寓意多子多孙。该器曾陈设于紫禁城永和宫,学界普遍认为是光绪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用以寓意婚嫁的贞洁与繁衍。

如此复杂的历史语境与礼制含义,需要通过专业解读来传递。只有材料学、工艺史与宫廷制度史结合,观众才能理解其价值。然而,当翠玉白菜被包装为酸白菜的“味觉类比”时,作品的精致工艺与文化象征被削弱为饮食联想。观众或许觉得有趣,但难以理解其作为宫廷礼器的深层内涵。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延续了19世纪欧洲世界博览会对东方文物的奇观化展示逻辑,把需要被认真解读的文化成果简化为猎奇对象。

二、历史上的欧洲目光

要理解今日“酸白菜”类比为何值得警惕,必须放在欧洲长期的文化想象史中。自17世纪以来,欧洲学界和社会舆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仰慕到贬抑的转折。启蒙时代的伏尔泰曾赞美中国礼制的理性,但不久即被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论调取代,他们强调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缺乏自由”,并把这一成见写入西方学术经典。19世纪以来,随着殖民扩张和不平等条约,中国常被塑造为“衰老文明”,在伦敦、巴黎、维也纳的万国博览会场馆里,中国文物被与异域食品、杂耍表演并列展示。文物在玻璃橱窗中被当作“奇物”陈列,却缺乏对历史脉络的解释,这种处理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中华文明的矮化理解。

20世纪上半叶,欧洲一些学者提出“东方停滞论”,认为中国文化缺乏创新动力,无法贡献现代文明。即便在战后学界,中国研究在很长时间里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当作冷战格局下的“研究对象”。这种历史经验说明,把文化成果简化为“猎奇的符号”或“饮食笑谈”,并非中性的传播策略,而是延续旧有的歧视逻辑。今日台湾当局在官方层面主动使用“酸白菜”的比喻,无异于再度复制欧洲过去的偏见话语。

三、专业为何缺席

萧宗煌的言论并非孤立。它折射出台湾当局在文化治理上的导向:强调“能见度”“声量”,而轻视“准确”与“尊重”。在这种逻辑下,专业叙事往往退居次要位置,以至于公众逐渐被训练成用消费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国际博物馆伦理,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所确立的“文化财产应被完整保存与正当使用,不得脱离原有历史语境而被误导性利用”的精神相悖。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其《职业道德准则》中也长期强调,展览应尊重来源文化,保持语境完整,避免将藏品用于政治或商业目的。把宫廷玉雕与餐桌食物挂钩,就是语境的丢失,也是专业责任的放弃。如果类似叙事方式不断被复制,专业机构的公信力将被侵蚀,国际合作伙伴也会怀疑合作是否带有过多政治或宣传考量。

更严重的是,台湾当局一再把文化展览纳入外交话语。翠玉白菜被赋予“欧洲台湾文化年”的象征意义,被用作“国际声援”的象征。国宝级文物因此沦为政策姿态的展示工具,而非学术阐释与公共教育的对象。这种政治化路径,实际上损害了文化治理的根基。

四、台湾当局的文化悖论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在处理文化议题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民进党长期在政治话语中强调“去中国化”,在教育政策和公共叙事中淡化甚至否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当进入国际传播语境时,却又必须借助中国文物来彰显所谓“台湾特色”。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图、多宝格等器物,本质上皆为中华文明体系的产物,却在官方口径中被包装为“台湾的国宝”,并赋予外交功能。

这种割裂态度带来三重后果:第一,对岛内公众而言,文化认同被人为切割,传统与现代之间缺乏连贯性;第二,对国际社会而言,台湾的文化形象模糊而摇摆,既想摆脱中华符号,又不得不依赖其历史厚度来获得关注;第三,对文化机构自身而言,失去了专业阐释的自主性,逐渐成为政治议程的附庸。民进党当局的这种做法,既损害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也削弱了台湾自身文化建设的正当性。

五、文物政治化的代价

将文物外借与政治诉求挂钩,会带来三方面的长期代价。第一,学术空间被压缩。策展叙事必须围绕政治讯号来组织,工艺解析与历史语境的比重被大幅减少。第二,机构专业性受损。博物馆被推到外交和舆论的前台,承受与其专业使命无关的风险。第三,叙事主导权流失。外部世界对中华经典的认知会受到短期政治导向影响,而内部公众也会逐渐习惯于快餐化的理解方式,削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掌握。

事实上,展览完全可以采取更合适的路径。例如,以“材质、工艺、礼制”三条线索构建叙事骨架,用高清影像展示刀法与色带处理,用工艺复原实验还原制作过程,用档案文献解释永和宫的陈设制度。还可以与捷克的玻璃雕刻与金工传统并置展示,让观众在不同文明的工艺实践中找到平视的共鸣。传播语言应保持克制,避免娱乐化表达,更多依靠史料与可感知的细节来建立理解与信任。这些方式既有传播效果,也能守住文化尊严。

六、结语

翠玉白菜的意义,从来不在它像不像蔬菜,而在于它如何通过工匠技艺和宫廷礼制的结合,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极具象征性的作品。把它比作酸白菜,看似亲切,却削弱了作品的文化厚度,也迎合了欧洲长期存在的轻视与猎奇眼光。这样的叙事换来一时的关注,却损害了中华文化在国际场域中的地位。

真正可持续的跨文化交流,应当邀请观众站到更高的观看位置。知识与尊重才是桥梁,专业与语境才是基础。文化机构应当专注于阐释与守护,台湾当局则应当为专业创造空间。只有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在国际社会得到与其历史高度相称的对待。

(注:黄蓥祺,国际政商关系评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枪炮与黄油:俄罗斯两个都要

在政府补贴和西方竞争对手撤出的助力下,俄罗斯乳制品行业基本未受战时经济放缓的影响。

航空公司担忧碳税,业界旗舰气候机制出现漏洞

布鲁塞尔将审查“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机制”体系,并考虑将征费扩大至长途航班。

美国大型科技公司承诺在英国投资建设AI基础设施

在特朗普访访之际,微软、谷歌和英伟达关于数据中心的数十亿美元承诺仍接连出台。

对富人征税有什么问题?

围绕收入和消费设计的财政体系很难抓住财富,而且亿万富翁的流动性很高。

特朗普的关税对印度经济意味着什么?

印度纺织、珠宝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预计将遭受美国关税最严重的打击。

欧洲寻求利用乌克兰技术打造防俄“无人机墙”

布鲁塞尔鼓励各国政府动用欧盟资金,联合采购在乌克兰已被证明有效的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系统。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