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企业界最有趣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现代在美国的电池厂被揭发用工不当,约五百名熟练技工被逮捕;一个是西贝因为中央厨房供菜而陷入公关危机。
这两件事说来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俩本质上都反映企业主的最大焦虑——人。
餐饮业和汽车行业本身都是制造业,核心生意模式都是“把各种零件按一定的工序组装在一起成为产品”,只不过在选址和资源管理上有分别。对于餐厅而言,零件是肉、蛋、蔬菜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道菜,再搭点米饭;汽车行业那就是发动机加上变速箱(或者电池加上电动机),组合在一起,拼成一部车。
我们先从餐饮业说起。笔者因为酬酢的原因,结识了很多在海外开中餐馆的朋友。其中几家餐馆生意蒸蒸日上,因此有需要开枝散叶开分号。但到了开分号的时候,老板们都有“人”这个共同的问题——哪怕是在温哥华这样华人很多的城市开几家分号,老板也会为了“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大感困惑。
对于餐馆而言,最核心的是口味带来的口碑和品牌;最怕的也是因为口味而砸了牌子。试想一下,假如由于员工的水平不一,餐馆的每一家分号出品上有参差,那对于老板而言也是噩梦。
但是,餐馆的口味,是由第一位厨师定下基调的。找到合适的厨师,难;找到愿意萧规曹随地做菜的合适厨师,更难。厨师这份活计总体而言是份创造性的手艺活儿,假如每家分店都请个厨师过来,然后让人按部就班,照猫画虎地炒菜,那是把厨师当成了厨子——这不侮辱人吗?事实上,但凡有点手艺的厨师,都是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不可能按着别人的方法做菜的。
那这就问题来了。餐馆开分店,要的就是“复制这个味道”;但是厨师最不想干的,就是“复制别人的味道”。那只有一条路子了,就是扩大一个厨师能负责的范围。
“预制菜”,或者说中央厨房配送,就是典型的扩大厨师负责范围的思路。放多少菜、下多少料,统统事先在实验室里请厨师炒好,算好用量;料切好、腌好、拌好,冷冻了送到门店,门店解冻,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味道保准一模一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个事儿做到最后,就是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的水平——哪怕请一个只有力气,汉字不识一个,Hey Bro Amigo挂在嘴边的“第三世界兄弟”,教会人颠勺,再照着预制菜外包装的标准操作流程SOP炒,也能把陈皮鸡和西兰花炒得像模像样。
可以说,海外中餐馆之所以能在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做到开枝散叶,中央厨房功不可没。但是问题来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中餐厨师,也有很多厨师想去海外挣外汇,为什么美国这些中餐馆不从国内引进人才呢?
这就说到现代汽车的倒霉遭遇了,也就是美国(或者任何发达国家)的移民与工作签证的问题。在现在这个社会,移民无非三条路子——有家人(投靠亲属移民),有钱(投资移民),有手艺(技术移民)。中国的厨师也好,韩国的汽车技工也罢,基本都是靠手艺吃饭的,那自然也要靠手艺移民。
那靠手艺移民,总得来说就得证明自己有手艺。但是负责审核工作签证的移民官员,不是同行啊。厨师证明自己有手艺,总不能飞到美国去,现场给人移民官员炒俩菜上糖色,官员一吃说好吃,赐你移民签证一张,望你速收拾细软,来我美利坚大展拳脚……那是小吃铺子墙上乾隆爷微服私访的故事,现实里这不现实。汽车技工就更别说了,总不能美国年年搞个汽车技能大赛,状元EB-1A,榜眼O-1,探花H-1B,其他给个免费加急处理吧。
同时,移民官员也不能自由度太高,不然势必会滋生严重的腐败,这会成为一个肥差的。因此,在移民的申请流程上,一定也要标准化,才能确保相对的公正。
那“判断有没有实力”怎么做标准化流程?除了身家清白这种基础条件以外,无非靠三点。第一点,是工资要给得多。那美国一看,工资这么高,美国又找不到人(LCA劳工情况申请公示在期限内没有收到反对),确实是个人才,H签证给你;第二点,是老板要有名气。美国一看,跨国公司,美国有投资,没你这美国分公司开不下去,也是个人才,L签证给你;最后一点,是自己要有知名度。美国一看,这人上了不少报纸,天天都有讲座,请去讲课的人能从北京排到天津,那也是个人才,O签证给你。
这三种签证及其对应的标准化审批流程,确实帮助美国以最低的成本,招募了很多人才,满足了大部分的情况。但是,时代日新月异,很多情况早已不能覆盖了。
我们以现代的情况举例子。现代之所以要冒险让员工用WB身份(美国豁免韩国人的签证要求,韩国人可以以WB/WT(类似于B1/B2)身份在美国免签停留不超过90天)入境培训美国员工,就是因为刚刚的三点,这些韩国工人一个都没法满足。
论钱,这些能派到美国培训工人的韩国技工都是熟练工人,工资水平在一年一个亿韩元(六七万美元)左右——这个水平比美国制造业的同行肯定是高,但和做IT、金融动辄十万美元起步的工资相比还是少,加上H-1B要抽签,还真不一定能顺利搞定。
论名气,那就更难了。这些工人确实有技术,有本事,但是平常工作也犯不上说能上报纸上电视,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实在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申请材料本身还可能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总不能把员工的技能和盘托出吧。
那就只能论公司,开L-1签证了。L-1签证具体又分成两种,一种是L-1A,给管理层用的;一种是L-1B,给技术人才用的。照理来说,现代安排这些工人赴美给美国本地工人做培训,最合规的做法是申请L-1B签证:毕竟L-1B签证不需要工资达到一定水平,也不需要雇员有大学学历,其实是技术工人的最佳选择。
但L-1B签证有个致命伤:它一般是一次批三年,本意是让你在当地呆一段时间的。然而韩国人和我们一样,上有老下有小,让人一个人在海外呆三年,这怕是要了人老命,有钱没命花啊。虽然美国有L-2签证,允许L-1签证获得者带家属来美国,但是人家小孩在韩国念书念得好好的,你让他折腾来美国干什么?于是这些韩国工人就要求,自己待一个月就得回去韩国,换一个人来接着给老美培训。
这些要求很合理——人作为熟练工人,确实有提要求的底气。但是到了签证办理上,实在就不好办理了,总不能每个人都申请一个L-1B吧?L-1B一次申请就是460美元申请费,加上500美元反欺诈费(打假费),再加上205美元的签证费,还得等三个月呢。如果想快一点,加急处理15天内解决,还要另交2500美元。这么七七八八下来,也不是小数目了。老板最后一看,反正你就呆一个月,还不如让你用WB入境省事。
WB身份,或者说如果是中国人的B-1身份(即俗称的“十年美签”)入境,能不能教人美国人干活呢?其实在特定条件下还真可以。美国国务院给出了一个正面案例(可获得B-1批准的案例),声明特定条件如下:
1.所培训使用的设备,需从美国境外的公司购买。这里理论上隐含了“不能购买美国公司的境外子公司生产的设备”的要求,但是理论上豁免了“可以从境外公司在美投资的子公司购买设备”的情况。具体到底怎么执行,目前没有案例。
2.卖方按合同要求需要提供培训服务,并且申请人确实有培训所需的独特知识。
3.申请人不得从美国境内获得任何报酬。理论上,哪怕是报销生活费也不行,所有支出必须由境外公司或个人给,不能直接由美国人给。
(An applicant com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install, service, or repair commercial or industrial equipment or machinery purchased from a company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or to train U.S. workers to perform such services. However, in such cases, the contract of sale must specifically require the seller to provide such services or training and the visa applicant must possess unique knowledge that is essential to the seller’s contractual obligation to perform the services or training and must receive no remuneration from a U.S. source.)
但是,理论上说是说你现代没违反,旁人也不举报你,但人家移民警察ICE一看一群免签证的韩国人聚集在这里,按照职责怎么也得查一查,这点人做得也确实挑不出毛病。但现代这一次就栽在这里了——查,就得走流程,该请人回去问话请人回去;走流程这么一折腾,哪怕特朗普亲自出来打圆场,把ICE头头臭骂一通“不识时务、不识大体”,但韩国工人着实给人吓得不轻,只能回国歇着。
我们把这两个例子讲完了,现在是时候说说道理了。
第一点是,无论是做餐饮还是做制造业,最重要的都是技能人才;如果没有技能人才的话,行业就会向着核心工序集中在核心工厂,外围工厂仅进行简单工序的方向发展。餐饮业发展到最后,就是连锁店大规模自建中央厨房,或者使用市场供应商提供的“预制菜”;汽车等制造业发展到最后,就是CKD(Complete Knocked Down)或者SKD(Semi Knocked Down)这两种将中央工厂预制的零件在外地工厂组装起来的生产方法。
包括我们现在不少企业出海去越南开厂,本质上也是核心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出口到越南简单组装后再出口的模式。这种模式原则上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适合自己的道路——有些行业适合这么做,另一些行业其实不适合。
第二点是,合规成本是企业最大的营商成本。单就现代的例子举例,走L-1B这样完全合规的路子行不行,肯定可以,但是成本显然不成比例而不合理,势必会影响企业在当地营商兴业的意愿。哪怕是特朗普本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技术人才,所谓的投资建厂,最后都会变成镜花水月,对美国的产业并没有好处。因此,特朗普自然做出行政干预,一方面暂停对这些韩国工人的调查,并及时做出安抚,另一方面承诺为韩国企业来美培训提供便利。
对现代现在的需求而言,最合适的工作签证类型其实是类似于香港的“为来港参与指定界别短期活动的访客提供入境便利计划”——这一计划允许访港旅客在邀请人(即雇主)邀请下,可以在香港从事有偿活动(例如培训他人)后离港。但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签证类型受美国《移民和国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管理,修改法律势必需要时间。
第三点是,总结以上两点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而言,要想有产业,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和要素。如果没有人才的话,开起来的工厂,都是预制工厂,靠着海外进口的原材料做组装活计,显然挣不到多少钱;只有能够以手艺和“预制件”竞争,才能够实现零件的本地化制造。开餐馆如此,开工厂也是如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