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犹他谷大学和听众互动的时候,MAGA明星查理•柯克被一枪毙命。可想而知,这则消息立刻刷屏了。但就在此一个小时之后,发生在科罗拉多州万年青(Evergreen)高中的另一起枪击案却基本被忽视。一名高中生开枪打伤两名学生,致其重伤后自杀身亡。这是今年以来美国发生的第47起校园——注意只是校园——枪击案。
柯克命案加剧了美国社会分裂的裂痕。柯克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其在年轻人中的强大影响力肯定对特朗普获得白人(可能更多是男性)青年的选票有功。自己的干将遇刺,总统自然要用权力来表示哀悼,不仅宣布全国下半旗致哀,而且追授“总统自由勋章”,并公开表示希望凶手被判死刑。众议院议长为柯克主持默哀,遭到民主党议员抗议,科罗拉多州议员高喊:“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是啊,发生在万年青高中的只是科州自1999年以来的第19起校园枪击案,至今差不多每年都要划到一起。1999年,科伦拜高中两名学生携带枪支和爆炸物进校,在枪杀12名学生、1名教师并重伤24人后自杀身亡。
柯克案也加剧了中国时政群的分裂。我远隔重洋,之前没有听说过柯克,我相信众多华人川粉也未必知道他。但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获得总统加持后,柯克已成为他们不可冒犯的网红偶像,因而很不知趣地在朋友圈转帖的时候附了一句话:“反对一切政治暴力,但这位把持枪带来的伤亡简化为自由的代价,也算是求仁得仁吧。”这句话是在我看到柯克是持枪权的狂热支持者,并很过分地主张美国每年死于枪械犯罪的上万生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之后写的。好吧,现在你自己成了“代价”,还“值得”吗?严格来讲,这句话没有说错——他追求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持枪权,但正是对这条修正案的极端解读造成美国枪支泛滥,最后酿成了他自己的悲剧。“求仁得仁”用词未必准确,读起来有点嘲讽的意思,因为我的本意是这个果(枪击案)是“不仁”的,所以这个因(对第二修正案的极端主张)其实也是“不仁”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大意不差。
当然,我并没有忘记(也不反对)表达“政治正确”,毕竟一开始就声明“反对一切政治暴力”。柯克几乎是一切自由主义原则——政教分离、种族平等、性别平等、枪支管控……——的反对者,他在年轻人中传播深远的主张至少在我看来是完全错误、极其有害的。但不论如何,我显然不会支持政治谋杀,因为我不相信这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加剧美国社会分裂。作为言论自由的“原教旨主义者”,我肯定要让他把话说完,然后心平气和地逐条反驳他的论点和论据。
但我并不认为,柯克比美国枪支泛滥的任何其他受害者更值得悼念。事实上,他部分要为他自己的悲剧负责,甚至要为其他受害者的悲剧承担一点责任。他当然有自由发表和传播那些在我看起来错得离谱的言论,包括对第二修正案的不负责任的解读,但正是这种极端解读终结了他自己的自由言论——枪炮作响法噤声,言论自由和持枪权造成的枪支暴力是不相容的。据说他主张言论自由,挑战别人用言论来“证明我错了”,但这个主张和他的其它主张是自相矛盾的。譬如政教合一的实质就是用国家暴力镇压不同信仰,持枪权的终极目的也是用枪杆子推翻选票箱产生的政权。最后证明柯克错误的不是言论,而是罗宾逊的那颗子弹;拜“神圣不可侵犯”的持枪权所赐,那颗子弹终结了犹他谷大学的那场辩论。我不确定,他对持枪权不计后果的固执坚持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美国判例法的现实,但美国的“持枪权”造成人均(包括婴儿)超过一条枪的枪支泛滥是众所周知的,枪支泛滥造成的暴力犯罪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枪支可以犯罪,也可以防止犯罪。这里不是详细探讨这个复杂问题的地方,但看看基本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枪支泛滥显著推高了美国暴力犯罪。数量上,美国枪支犯罪的受害者是恐怖袭击的400倍。2001-2011年,美国平均每年约1.2万人死于枪支暴力谋杀,而除去2001年的9•11事件,只有约30人死于恐怖袭击。2012年,美国每10万人中有4.8人被杀,其中高达60%是通过枪械。同年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这个数字分别只有1.5、1.1、1人,而枪械凶杀的占比很小。其实除去枪械犯罪,美国的凶杀率并不比其它发达国家高太多。看看这组数字:除去枪械凶杀,美国每10万的凶杀率为1.8人,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的数字则分别是1.1、0.9、0.9,(注1)可见枪支犯罪是美国凶杀案高居不下的元凶。和其它22个高收入国家相比,美国的枪支杀人率高出25倍。(注2)

简中圈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为持枪权辩护,其中好些是简单的事实错误甚至逻辑不通,这里就不一一反驳了。譬如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杀人的不是枪,而是人。”什么意思?不正是普通人的理性不可靠,所以才需要严格控枪吗?让几乎所有人都能持有枪这样的杀伤性武器,难免其中极少数人——哪怕只是极个别人——走火入魔,社会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还有种说法是,刀也能杀人,难道要像中国那样禁止菜刀吗?不错,和枪一样,刀既可以切菜,也可以砍头,但二者的杀人“效率”能一样吗?这次柯克命案,即便凶手坐在最前排,也很可能造不成致命伤害。说不定铅笔也能杀人,不能禁止铅笔并不代表不需要控枪啊!假如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是不是个人也可以有拥核的自由呢?
还有人说,世界各国每年都有大量交通死亡,是不是也要禁止汽车呢?如果交通死亡中确有很大比例是故意伤害,这确实可以成为一个问题。但我问,驾车杀人案不是没有,但你见过几起呢?最后,还有人和柯克一样,想当然地认为持枪权是防止政府暴政的最后手段。这条理由不值一驳。我又问,美国自独立战争之后,哪一次政府滥权不是通过选举和诉讼等和平手段解决的?你见过哪一次是被平民持枪吓阻的?没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望用子弹去做选票做不到的事情完全是一个意淫神话。面对世界军力第一的国家机器,你那几条枪行吗?等到自由民主需要你拿枪去捍卫,国家早已沦落为非洲独裁政体。那里的枪支交易倒是很“自由”,“自由的代价”也很高,但你真的那么着急要把美国变成非洲吗?
简中圈的华川粉要把柯克当作国家英雄来崇拜和悼念,他们被我的“反调”激怒,断言我不尊重柯克的生命,甚至指责我幸灾乐祸、宣扬暴力、“没有人性”。这当然是不存在的。我“反对一切暴力”的声明是真诚的,其中也包括针对柯克的暴力,但我不认可他对持枪权的坚持——恰恰因为由此造成的枪支泛滥无疑是在鼓励致命暴力,而不是有序自由。如果我的用词让他们产生误解、感到不适,那很遗憾。毕竟,我的本意是促使他们回归常识理性,而不是“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我也不认可川粉把“生命权”作为理由,来堵住对柯克的正常批评。这个理由似乎是虚伪的,因为从2020年右翼民兵绑架密西根州长惠特默未遂,到今年6月明尼苏达州众议员霍特曼及其丈夫在家中遇袭身亡,之前发生过那么多极右团体针对左翼的暴力,我从来没见他们发过声。过去一两年,针对特朗普等右翼政客的暴力开始抬头,他们才开始表达关注,并到处制造“暴力打压言论的从来是左派”的舆论。这种“选择性关注”不是出自对生命权的真诚尊重,而是敌我斗争意识的延续。别人可以成为持枪权的“代价”,甚至乐见其成,自己的偶像成为“代价”就不能接受了。
事实上,特朗普和川粉从一开始就要把柯克悲剧政治化和武器化,攻击左派暴力的机会终于来了。凶手的身份无疑令他们失望——罗宾逊出身于一个MAGA家庭。虽然他自己好像不是MAGA,但他既不是川粉们期待的黑人、同性恋、穆斯林或非法移民,似乎也不属于民主党阵营。凶手的确切政治身份已不重要,特朗普对政治干将的高调颂扬已经把悲剧政治化,并把政治个人化。他至少造成一种印象:柯克代表的是美国的“正能量”,这个国家有一种“正统”或“正确信仰”,只有为“真理”献身的斗士才值得获得国家荣誉。但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心态和做法让美国越来越分裂——尤其当它们出自美国总统。
柯克无疑是一个极有能量的人,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极大成功,但能力用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会比平庸更可怕。我不认为他是任何意义上的英雄,当然没有义务加入川粉们的悲情“大合唱”。但我也想顺便说说自己对亡者的态度。中国人喜欢把“死者为大”挂在嘴上,好像人死了就应该表达悲伤,而不应对死者——尤其是不幸的受害者——表示不敬,否则就是不尊重生命甚至“没有人性”。我认为,这种习惯性期待只能助长虚伪,因为它超出了自然人性。我们会对自己的至亲挚友离世感到伤心,但是对于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真的吗?也许偶像例外——我是一个没有偶像的人,但即便你有,你的偶像也不是我的偶像,你没有权利在我拒绝作出你期待的表态就诉诸人身攻击。
基督徒会说,你应该有“大爱”!但我说,那要看怎么理解你的“爱”。如果这种“大爱”是自然人性难以企及的,强求这种“爱”就和“共产共妻”同样危险。我能接受的“爱”是一种保持距离的尊重,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消极的不侵犯。遇到特殊场景的召唤,也可能转化为必要的行动,就像孟子说的看到孺子入井时的那种内心冲动。假如我是坐在柯克讲座的前排学生,如果枪响时我能确定自己生命无虞,那么我会冲上前去帮他止血。但千万别说这是因为我“爱”他,我很讨厌这个人。何况如果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有危险(大概率),我会像当时所有人一样四散而逃,而不是舍己救人。这是普通人的自然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我们都应该诚实地活着并表达自己的活法,而没有必要强迫自己言不由衷,更不应该以自己的不诚实去绑架别人。
知识人对人的尊重(或“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善社会,譬如减少枪支犯罪。我认为这是柯克悲剧的唯一价值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证明我错了”。他的个人悲剧构成了证明他错了的一个鲜活案例:持枪权很危险!他的错误是不幸的——不仅对他自己,而且也对每年数以万计的枪支犯罪受害者。如果我们把他打扮成自由斗士、国家英雄,那只能让他的遗产继续在不幸的错误之路走得更远。我不认为,这恰当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
注释:
注1:Guns in the US: The statistics behind the violence, BBC, 5 January 2016,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34996604.
注2:Robert Preidt, How U.S. gun deaths compare to other countries, CBS News, 3 February 2016, https://www.cbsnews.com/news/how-u-s-gun-deaths-compare-to-other-countries/.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