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观点 中国经济

中产留学变鸡肋:教育变迁背后的真相

徐瑾:留学变冷同时,国内高考同样有魔幻的变化,一些本科分数甚至低于专科,甚至不设立投档分数。教育已经由投资变为消费,中产如何应对?

中产留学,越来越鸡肋?

最近有一个话题重新泛起,就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到底要不要出国留学,尤其是英美之类国家。

有的人说鸡肋,有的人说必要。这个问题的争议背后其实,其实折射了不仅是全球化退潮带来的变化,更是教育面临的大变迁。

01 留学很难收回成本

首先,留学确实越来越不经济了。

美国大学学费,基本都是逐年上涨。按照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数据,2024-2025 学年,公立大学州外及国际学生的平均学费为 45240 美元,私立大学为 59870 美元,而一些顶尖的私立名校更是可能超过6万美元。如果再考虑住宿保险餐饮等费用,一年十万美元轻轻松松。美国外籍签证H-1B 抽签制度在2008实行之后,留下难度很大,一个徐瑾经济人的读者就评论,“现在的小留,无非是家里有钱买了个出国游玩四年的体验卡罢了,有钱可以再续几年。“

就中国留学生而言,60后70后出国基本靠奖学金,在80后的时候,留学要么是拿奖学金,要么是家庭条件出众。但是到了90后尤其00后,你会发现,基本上不只是大城市的中产,连三四五线孩子都积极加入。这个时候,留学和成绩无关。留学成了一种标配,中国中产家庭过去最流行的选择,就是卖房然后送孩子出国。

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由于房地产红利,当然还有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然而,走的人多了,留学这条路开始变得拥挤,留学生的光环也在褪去——毕竟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把蓝海走成红海。以前,90年代或者2000年初,留学回来基本都有晕环效应,无论加入公司还是高校,都备受欢迎。比如学经济学的,拿个海外博士回来高校,哪怕没有海外教职,大家都觉得很厉害,入职收入可能比起同校的老教授更高。再比如法学这样的专业,针对国际生的LLM 项目(Master of Laws)可以说昂贵,7万到8万美元并不少见。但即使如此,在2000年初,还是不少人选择这个项目。不少人都觉得毕业一两年,就可以钱挣回来,这笔学费还是值得的。

留学留下也变得不容易,回国开始面临竞争。到了现在,就算你是海外博士回来,在国内就业也很卷,真不一定比本土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有优势。现在就出现了很多研究员、师资博士后之类等替代品,本质是把海归博士当做论文机器。这些青年教师压力不小,如果没能拿到理想的职位,压力就很大,有人甚至轻生。

可见,随着留学生日增,不要说名校,就是读了博士也不一定有用。单靠工资很难收回教育投资,甚至可能面临就业隐性歧视。京城“董小姐事件”最近调查结论出炉,五家机构19名责任人员追责,这件事除了大家讨论的诸多重点,也侧面暴露对于海归群体的评价变化。

02 多少钱可以走体制外?

在这样情况下,国内对于留学甚至中产家庭走体制外教育(也就是选择民办或国际学校),舆论可以说大反转。比较流行的“中产破家三件套” 就说,高杠杆房贷、配偶全职在家、孩子体制外。

在城市论坛,有发言说,体制外的门槛是这样的:家产5000万,可以供一个孩子体制外,家产一个亿,可以供两个孩子体制外。低于这个门槛,哪怕家产两三千万,孩子走体制外路线,也可能遭遇群嘲。

事实上,这样的财富门槛不仅在中国是过高,即使放在美国,也是妥妥的富人前列。根据美联储的 2024 年数据,美国最富有的 10% 的家庭平均拥有 810 万美元的资产,收入最高的 20% 的家庭平均拥有 430 万美元的财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家庭中位数净资产为 19.2 万美元。

与此同时,走体制外确实压力巨大。中国中产家庭留学需要考虑问题很多。不仅是挣人民币花外币那么简单,还需要考虑签证和留下的问题。更不用说,近年从严的税收,经济下行,以及房产下跌的严峻情况,都需要纳入考虑,而中年失业、父母照看以及自身养老安排都是压垮中产家庭的稻草。也正因此,留学学费断供的信息最近不少,不少家庭也考虑把孩子从体制外转到体制内。

可见,国内内卷真的很残酷,不仅对孩子残酷,对家长也残酷。在中国,做父母有时候容易演变为没上限的投入,教育成为军备竞赛,这其实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想生育的核心原因。社会对于合格父母的要求太高了,拼教育拼房子,从出生到结婚生子一条龙都要负责。现在很多家长说,养得起读书,养不起上班:上学就是出学费,而上班还要出婚嫁房子小孩育儿嫂等费用。

这个内卷的教育怪圈,如何走出?

03 教育由投资变为消费

怎么看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楚教育的变化。先说结论,留学现在是消费,不是投资。既然是消费,其实值不值,就因人而异。什么样的家庭才能供得起留学,或者说体制内外的选择,其实也很难有定论。一般而言,留学的投入在数百万。如果对你们家来说,几百万只是多些开支,你愿意把教育当作奢侈品,那就可以接受。如果几百万对你们家来说很难,要动根本,那可以考虑其他选择。

学区房的暴跌同样暗示,教育的作用其实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之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出去留学,本质是国内体制内教育对不少孩子和家庭都很痛苦。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去,也是没有办法,不止一个家长给我说,留学就是多给孩子一个相对轻松的选择。

既然是消费,就买个心头好。每个家庭偏好不一样,就按照自己选的来。一些做题家哪怕没有祖上房产,也觉得孩子应该有个名校文凭,那么就去留学。一些一线土著虽然有好几套房子,但是还是觉得宁愿要房子不要华而不实的文凭,选择不留学,宁愿在国内卷,甚至不上高中,提前锁定专升本文凭路径。

这就和谈恋爱一样,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喜欢什么样的人,没有对错,就是偏好。

更重要,留学的思路要变。以前中国经济上涨,留学是为了镀金回来,甚至有的国际学校喊出“走得去回得来”的口号,留在海外的,反而不少是家庭一般的孩子。一些企业家以前和我交流,经常抱怨孩子不愿意回中国,留在美国,阶层都下降了。

现在,更多人开始意识到,现在留学是为了留下。所以不要过度看排名、名校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专业更重要。以后,名校和社区大学出来的,区别可能没那么大。

能留学的家庭,相对还是中产高层,多数中国人还是走高考这条路。2024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 1342 万人,而根据启德教育发布的《2025 中国学生留学白皮书》,2023/24 学年,中国内地赴美本科生人数为 87551 人,同一学年中国内地留英本科生共计 65370,其他国家更低。这么算来,留学生占高考人数不过1~2%水平。

最终,大家终会相遇,藤校回来同样要考编,而国内上985也不保证有好工作。2025年7月青年失业率升至17.8%。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6199元。

由此可见,不仅留学不经济,即使在国内读书,要收回成本,也不是类似过去那样理所应当。问题出在哪里?本质上经济下行,社会的蛋糕变小了。

04 0分上本科的传言

留学变冷的同时,国内高考同样有魔幻的变化。今年,一些本科分数甚至低于专科,甚至不设立投档分数,夸张的传言甚至是0分也可以上。与此同时,很多专科学校,分数甚至超过985。

这是怎么了?无他,这说明大家越来越理性了。以前大家觉得本科是个基准线,上了本科才算是大家心中的大学生。现在的情况是,本科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在以前,上本科才可以考公务员进入体制甚至找个好公司,现在哪怕进入985也不一定了,所以本科自身构不成含金量。

现在经济下行,本科文凭的价值下降了。1998年的时候,本科招生大约是70万人,扩招之后,2024本科招生人数接近490万,差不多500万人。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本科生越来越多。但是,不是多那么简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此,而在于,你在人群的排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从经济学而言,求职者不是和公司竞争,你是和你的对手竞争。如果按照现在的招生人数来看,如今的本科生和当年的大专生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在整个受教育人群中的排序大同小异。

比如,八九十年代出来的大专生,受到的尊敬程度,和九十年代的本科生、以及2000年左右的研究生几乎是一样的。这很合理,因为在受教育人群中的相对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很多专科学校很吃香。比如警校等,看起来是大专,但是胜在包分配。有个读者,当年是因为分数不高才去了类似的学校,一直不开心。但是,现在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其实非常好了,甚至高过985。

除此之外,医疗、师范、电力、交通、信息工程等专业,很多大专毕业生依然有不错的就业前景。很多人觉得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多技术型人才,或者智能强国需要能工巧匠,但我觉得其实没必要想得那么复杂,这只是大家更注重实际就业而已。

过去我们总喜欢说高考改变命运之类明规则,但是真实的潜规则不是这样的。其实,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教育。我在《软阶层》一书中指出,在高速经济增长的三十年,无论你是通过本科、高中还是大专进入社会,只要能搭上中国经济这辆车,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才是核心所在。你是“头等舱”还是“逃票进来”,在车上待遇可能有差别,但是比起没有上车的人,差别才是天差地别。

而随着大势变化,教育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那么,还要不要“鸡娃”?还有必要买学区房吗?答案不言而喻。家长在国内卷孩子卷学区房,比起出国卷留学,其实也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不少父母,无论出国还是卖房子,很多时候看似托举孩子,其实也是自我感动,给孩子加上更多无形枷锁。到最后,做60分的父母,反而可能培养超出自己的孩子,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名校的溢价,即使在海外华人中,也逐渐消失,最终回归本质。

留学与教育,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你的决策其实体现了你的价值观和偏好,最关键是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路径。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会彻底改写大学规则,现在只是开始。无论中国还是国外大学,中短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要为了孩子去牺牲孩子,让孩子自己有更可能的自由发展,这是最关键的。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让孩子有做决策的能力,辨别信息的能力,在未来其实是最重要的。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近期出版《软阶层》,读者交流微信xujin202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徐瑾经济人

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货币三部曲作者。FT中文网经济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近年出版《软阶层》《货币三部曲》《徐瑾经济学思维课》等书,连续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白银帝国》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英文版,获《华尔街日报》《亚洲书评》等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微信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 读者微信号:xujin2023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哈梅内伊排除与美国政府直接对话的可能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态度强硬,指责美国意在迫使伊朗屈服,并称主张与美国直接谈判的伊朗政界人士“肤浅”。

私募股权集团KKR支持的音乐节因巴勒斯坦旗帜问题遭到抵制

多支乐队因主办方禁止现场展示巴勒斯坦旗帜而选择退出,主办方随后“诚挚道歉”。

汇丰瑞士私人银行清退部分中东客户

此前瑞士监管机构认定该行在反洗钱审查方面存在疏忽,禁止其接纳高风险客户。

决策者警告:富裕经济体将需要外籍劳工推动增长

央行人士称,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低生育率正威胁生产率与物价。

中国科技亿万富翁欲打造美式“3月疯狂”风格的篮球联赛

在阿里巴巴亿万富翁联合创始人蔡崇信的支持下,亚洲大学生篮球联赛瞄准业余赛事的高利润市场。

央行精英的黄昏

在经济技术官僚享有数十年高度自主权之后,他们如今正承受来自特朗普政府的巨大压力。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