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塞马波利斯市的高速公路旁,梅赛德斯-奔驰的三叉星徽标依然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但徽标下的厂房早在2021年便已易主。
这座工厂的新主人——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计划于本月启动生产。虽然长城目前的销售主力车型仍为燃油车,但这座新工厂将专注生产混合动力汽车,首款投产车型的是哈弗H6。
这只是近年来中国在巴西清洁能源领域诸多制造业投资中的一例。在更北部的巴伊亚州,比亚迪已经在一座原属福特的工厂内投产,推出巴西首款本土组装的纯电动乘用车。
比亚迪在巴西还设有另外两家工厂:2015年在东南部坎皮纳斯市建立的制造基地,生产纯电动巴士底盘和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在亚马逊州玛瑙斯市专门为比亚迪巴士组装磷酸铁锂电池的工厂。
长城和比亚迪的工厂在起步阶段主要依赖从中国进口的整套零部件进行组装,但两家企业都计划逐步提高巴西本土生产零部件的占比。长城汽车巴西公司机构事物总监里卡多•巴斯托斯(Ricardo Bastos)告诉对话地球:“明年起我们将实现多个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我们要成为真正的本土企业,在巴西本土生产。这不仅是为了享受政府的激励政策,更是拓展区域出口市场。”
除了长城和比亚迪,中国风力涡轮机制造商金风科技也在2024年收购了通用电气的一家工厂。这些投资与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提出的的“可持续”再工业化战略高度契合。
巴西经济研究所(Brazil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应用经济学协调员阿曼多•卡斯特拉尔(Armando Castelar)向对话地球表示:“制造业在巴西一直是热门议题,本届政府尤为重视产业政策,因此,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5月卢拉访华期间,巴西与中国企业达成了多项清洁能源制造业投资协议:运达风电将在巴伊亚州建设组装厂;远景能源投资10亿美元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综合体;广汽集团则计划在2026年新建电动汽车工厂。
中巴能源合作并非新鲜事。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向巴西寻求工程技术支持,三峡大坝使用的涡轮机便产自圣保罗。而进入2010年代,中巴角色对调,中国成为巴西能源领域重要的投资方和技术来源。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自2010年进入巴西市场后,通过一系列高价值并购和能源竞标,采用其研发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建成了两条纵贯巴西全境的输电线路,并继续承建着该国一些最具雄心的输电工程。
石油同样是中巴能源合作的支柱。2009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100亿美元的“石油换贷款”融资,自此开启了双方的合作。如今,中国已成为该公司最大的债权方和出口市场之一。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对巴西的投资始于水电领域。2015年以来,中国三峡集团已经在水电资产收购与升级改造方面投入逾50亿美元。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紧随其后,斥资24亿美元收购了戈亚斯州(Goiás)的圣西蒙大坝(São Simão dam)。目前水电仍在巴西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不过,近年来,两家企业均把重心转向巴西风能资源丰富的东北部地区。
卢拉的访华成果还包括:中广核承诺在东北部皮奥伊州投资超5亿美元建设可再生能源园区,进一步扩大了该地区中资风能和太阳能规划建设项目的版图。
中资项目显著增加
巴西-中国企业家委员会(Brazil-China Business Council)执行董事克劳迪娅•特雷维桑(Claudia Trevisan)告诉对话地球,“中国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显著增加”,而这些投资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凭借其太阳能、风能和生物燃料领域既有的规模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加上庞大的电力市场和低碳能源占比高达90%的电网结构,许多分析人士对巴西的绿色未来充满期待。
圣保罗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菲尔德曼(Paulo Feldmann)告诉对话地球:“巴西有望成为拉美乃至全球的绿色能源中心,我认为中国已经看到了这一潜力。”
2024年10月,总统卢拉在签署旨在锁定低碳燃料需求的《未来燃料法》(Fuel of the Future)时宣称,巴西将“实现地球上最伟大的能源革命”。中国官员和企业高管对此同样持乐观态度,例如,金风科技总裁就称巴西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
去年11月,两国签署的《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加速增长计划”“巴西新工业计划”“生态转型计划”“南美一体化路线计划”对接的合作规划》,将“绿色发展”确立为中巴合作的核心,尽管巴西仍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然而,工业化与绿色转型这两大目标并非总能协同并进,激增的进口产品正在给本土制造愿景带来挑战。去年,发展中国家首次超越发达国家,成为中国光伏组件的主要出口市场。同时,巴西等新兴电动汽车市场虽然绝对规模尚小,但增速迅猛,而中国出口品牌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从气候角度看,这两大趋势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巴基斯坦,价格低廉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已经在民间引发了光伏热潮。巴西光伏太阳能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德里戈•索阿亚(Rodrigo Sauaia)告诉对话地球,类似现象正在巴西上演。“过去十年可以说是太阳能革命的十年,”他说。
“随着发展中国家寻求脱碳,中国凭借其规模优势,以及提供低成本清洁能源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德国外交关系协会(German Council for Foreign Relations)副研究员阿雅•阿达奇(Aya Adachi)指出。
但她同时强调,这些国家并非单纯进口产品:“它们正通过本土含量要求和关税政策,鼓励更多高附加值生产。2016年至2024年间,全球针对中国的贸易防御措施中约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
巴拉萨与克鲁兹咨询公司(Barassa & Cruz consulting)电动交通专家埃德加•巴拉萨(Edgar Barassa)则强调:“挑战在于,中国企业在国内面临电动汽车和电池产能过剩的局面,因此有动力向海外出口过剩产能,或者在境外进行整合度极低的组装生产。”他接受对话地球采访时警告称:“如果放任这种趋势,巴西恐怕会被困在清洁技术价值链的边缘。”
胡萝卜加大棒
为应对这一挑战,巴西政府打出推动产业本土化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具体措施包括: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通过“巴西新工业战略”释放了3000亿巴西雷亚尔(约540亿美元)的贴息信贷;以汽车行业为核心的“行动者计划”则为企业提供税收抵免,条件是必须将产能迁至巴西,并将部分营收投入本土研发。
防御性措施方面,政府已经恢复电动汽车进口关税,到2026年7月将上调至35%;重新对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2024年11月提高至25%;批准将成品风力涡轮机关税从11.2%提高至25%,2026年1月生效。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政府及其龙头企业也面临抉择——是继续依赖极具竞争力的中国产品出口,还是在巴西投资建厂,从而在满足巴西投资需求的同时,助力其成为辐射拉美市场的出口基地。
长城汽车的巴斯托斯表示:“巴西可以成为中国产品出口南美的生产基地,但为此,我们必须遵守大量本土化规则。”
中国智库人士也对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失衡”的担忧日益增加。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刘红忠曾呼吁“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更加均衡、可持续的经贸合作关系”。
阿达奇表示:“中国政府意识到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贸易失衡加剧带来的紧张局势,但与其对高收入国家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不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报复”。
卢拉5月签署的一系列制造业协议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倾听巴西的诉求,但巴西能否成功地从中国手中争取更多清洁技术价值链份额仍是未知数。
巴拉萨表示:“我持谨慎乐观态度。但挑战在于如何把谅解备忘录转化为能产生可量化社会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
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副教授塞利奥•希拉图卡(Celio Hiratuka)对此表示认同: “现在评判政府政策成功与否还为时尚早。长城汽车对供应商的筛选很严格,并且在本土化生产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至于比亚迪,我认为它还在试探市场,可能会推迟在巴西(开始)投产的时间节点。”
比亚迪因向巴西大量输入进口车而遭遇批评,包括使用全球运载量最大的汽车运输船——“比亚迪•深圳号”。
巴斯托斯坦言,长城汽车在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方面进展有限。“电芯的生产成本非常非常高,但我们正在与供应商商讨在巴西进行电池组装。”他表示。
巴西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的安德烈•西普林斯基(André Cieplinski)告诉对话地球,“本土化程度能达到多少,这很难回答。但即便无法实现电池全产业链本土化,只要其他零部件可以实现国产化,仍能带来就业的净增长。”
在西普林斯基看来,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对巴西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巴西光伏太阳能协会的索阿亚指出,政府的产业政策力度仍显不足:“巴西是南美洲唯一有潜力成为本土太阳能光伏制造中心的国家,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针对政府对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的行为,索阿亚补充道:“与其限制市场,不如制定建设性政策,通过政府的采购能力创造需求,并出台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以此激励巴西建立本土制造业中心。”
巴西风能协会首席执行官埃尔比亚•甘努姆(Elbia Gannoum)则对巴西风电产业现状以及政府政策的作用更为乐观。“巴西政府为保持本土供应链活力、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吸引风电设备制造商落户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目前60%-80%的风机部件(包括叶片、塔筒和机舱)已经在巴西实现了本土制造”。
希拉图卡表示:“巴西政府的产业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面对中国企业的压力,需要保持坚定立场。”
在希拉图卡看来,主要风险在于2026年的大选:“现任政府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下任政府发生政治转向,一切都可能改变。”
作者简介:雅各布•马德尔(Jacob Mardell)是一位资深分析师、记者及编辑协调员,专注中国事务已有八年以上。他的报道和分析作品曾发表于BBC、日经亚洲、外交政策、政治报和新欧洲等媒体。
注:此文原载环境网站“对话地球”。FT中文网经“对话地球”授权转载此文。对话地球是一家关注气候变化与环境的非盈利机构。